【纪元专稿】大唐 第四章: 演进篇(一)

李唐得天下
乐天、如意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0月12日讯】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唐太宗《还陕述怀》

为势所迫 起兵反隋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炀帝任李渊为太原留守,另外又特派高君雅和王威作副留守来监视李渊。当时,各地豪强已陆续脱离隋室控制,拥兵自立。农民军在转战间亦冒出了三支厉害的队伍,他们分别为(一)瓦岗军、(二)河北起义军和(三)江淮起义军。

暴君隋炀帝在此时竟遣使去太原,意欲押李渊往江都治罪,原因是他未为朝廷尽力镇压乱军,但很快又改变主意诏赦了他。其实,李渊在任年间,曾镇压了母端儿起义、柴保昌起义和甄翟儿起义,更退突厥之入侵。隋炀帝此举令李渊与李世民意识到背腹受敌的可怕,他们将不是死于朝廷之毒手,就是死于叛军之夹杀。
此刻,俩名副太守高君雅和王威亦想趁李渊到晋祠祈雨之际对他下毒手。李渊与李世民接获情报,立即以“引突厥入寇”之罪将二人斩首,同时宣告脱离隋室,起兵与群雄争锋。

哭谏进师 攻拔京城

公元617年6月,李建成与李世民俩兄弟合力领兵猛攻西河,二人身先士卒,大队士气高昂。军队沿途不干扰百姓,未得天下早已广施仁政,尽得人民支持。大军势如破竹,西河城一触即溃。入城后只杀民愤极大之郡丞高德儒。兵士抚慰百姓,西河城顿时变得井井有条,李氏威望瞬间扩大宣扬开去。李渊为此称赞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道:“汝等如此带兵,可以横行天下。”

李渊自称大将军,并重新编排队伍,分左右军:
(一) 李建成为左军统帅,封陇西公;
(二) 李世民为右军统帅,封敦煌公;
(三) 李元吉为镇北将军,暂守太原。

公元617年7月,李渊连同左右俩军,共三万战士西进关中,与各地群雄争先攻占隋之首都大兴(长安)。适逢秋雨时节,道路泥泞,军队进程受阻。更忽传突厥联合马邑割据刘武周袭大本营太原。李渊唯恐李元吉有失,兼前路茫茫,便思退兵,以策万全。但直捣长安之机绝不容失,李世民挺身反对班师。原因有四:
(一) 兵一退,隋军有可能从后杀上,军心紊乱,必然一败涂地。
(二) 突厥与刘武周之突袭未必属实,这也许只是隋军故弄玄虚。
(三) 军队士气旺盛,大可一举破隋,日后良机难再。
(四) 长安若被其他割据群雄首先攻占,半壁江山马上落入他人手中。

李渊对大势未能看透,依然决定退兵。李世民断定此举不利大局,连夜于李渊营前大声痛哭,悲彻军之举。李渊闻声召其入账,问:“为何而哭?”李世民答道:“义军进必克,退必散。敌乘于后,死亡顷刻而至,怎能不悲?”李渊再三思考,终觉世民言之有理。他改变了初衷,并决定全力出击,直指长安。李世民纠正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略性失误,可见其深远的谋略和超凡的胆色。

在他们面前还有三大关,如表所示:
八月,李世民与父亲商议好对策,决定以诱敌之法破霍邑。李世民与李建成率数十轻骑至城下,辱骂隋守将宋老生乃懦夫一名。果然,宋老生中计而领兵出战,结果三万大军被全歼。霍邑城地处要冲,夺得此城后,关中大门顿开。
九月,李渊带兵把河东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守将屈突通死守扺御,一时难以取下。李世民对父亲说:“兵贵神速,不如挠过河东,直趋长安。滞军于此,尽失先机。”李渊纳其意见,留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城,用以牵制屈突通,然后迅速向西进兵。
大军火速占领了永丰仓,李渊此刻作出了最后攻击策略:
(一) 以李建成留守永丰仓,紧守潼关,堵住东方援敌。
(二) 派李世民出战,密封长安所有出路。

李世民军纪严明,更有皇者之风,无数小规模反隋武装纷纷归顺,大军一时增至九万。十月,李渊军攻陷长乐官。十一月,破长安。在群雄纷争之中,李渊从宣布起义到攻入长安只用了一百二十多天时间,实是后发先至,快如雷电。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五月,李渊自立为帝,改国号唐,建元武德,史称唐高祖。唐朝在历史上正式建立,大地又再次改朝换代。

雄霸天下 横扫千军

唐室初立,各地军阀仍控制着国内多处地区。朝廷当务之急就是要清除这些势力,统一全国。李渊刚为帝,不便亲征,太子李建成身为皇储,要留在父皇身边襄理政务。于是,讨伐之重任再次落到了秦王李世民肩上。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国内局势紧张,割据势力如下:
(一) 陇右霸主薛举,雄据西北,自称秦帝。
(二) 代北霸主刘武周,与突厥勾结,士兵精锐。
(三) 洛阳霸主王世充,击溃了李密之瓦岗军,自称郑帝。
(四) 河北霸主刘黑闼,于武德四年举兵反唐。

统一战争 揭幕

出战目标: 西北秦帝薛举,拥兵三十万。
出师原因: 此地处唐军后方,先清除这势力可免后顾之忧。
出征年份: 公元618年8月
战事经过: 薛举忽暴毙,由其子薛仁杲继位。李世民趁此立即进军,遇上薛军大将宗罗喉。薛军补给线长,李世民决定采取拖延战术,把敌人拖垮。薛军屦次叫战不成,又没突破性战略方针,弄得士气受挫,加上军粮不济,部分将领悄悄降唐。
等到薛军差不多不攻自破,李世民终于出动。大军掩杀过去,而李世民更不理劝阻,率两千精骑乘胜追击,所谓“险中求胜”,结果大捷而回。
薛仁杲见大势已去,遂归降大唐。

统一战争 第二役

出战目标: 代北之王刘武周,曾击败唐将李仲文、裴寂。
出师原因: 先安北方,再图南下。
出征年份: 公元619年11月
战事经过:
刘武周攻陷太原,李元吉弃城逃回长安。李渊在惊慌下准备放弃河东,而遭李世民极力反对。于是,李世民带兵踏着坚冰渡黄河出战,迎头撞上劲旅宋金刚部队。
刘武周兵锋甚锐,士气高涨,但军中乏粮,以虏掠为资,急于速战。李世民决定以逸待劳,不急于求胜,大军按兵不动,只偶尔派刘弘基带小队作滋扰性攻击。
足足对峙了五个月,宋金刚仍末能痛快与唐军主力开战,已没了当初气势。冷不防唐军悄然渡过汾水,截杀了刘武周粮队,宋金刚粮尽计穷被逼北彻。
李世民率兵以昼夜行军二百里之速直追敌军。行至高壁岭,将士们已极之疲倦,孤军深入重地,凶险异常。刘弘基按着李世民马辔,劝其等援军到位,再继续前进。李世民却说:“良机仅此,生死度外。”
李世民两日没吃饭,三日没解甲,连番追杀,一日八战,节节胜利,万般奋勇。最后,在介休城一战,大将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等更立下大功,击溃敌方二万余穷寇。
刘武周与宋金刚弃太原投奔外邦突厥,后二人皆被突厥所杀。而李世民则在这一场大战中收服了名将尉迟敬德。

统一战争 第三役

出战目标: 洛阳郑帝王世充,及其军事盟友夏王窦建德。
出师原因: 王世充日益坐大,威胁唐室安危。
出征年份: 公元620年7月
战事经过: 今回,李世民因断情况而决定主动进攻。大军把洛阳外围之郑军据点逐一击破,马上形成对洛阳合围之势。
但洛阳城又岂会那么容昜被击破?唐军千方百计地猛攻,但却未见功效。刘弘基见兵士有厌战之绪,请求暂且退兵。李世民坚决地道:“大军一鼓作气,胜利在望。洛阳已是孤城,此战可一劳永逸。”他又再一次拒绝刘弘基之见,而结果当然是李世民的判决更为准确。
洛阳纵然地富粮丰,亦终有竭尽之时。王世充日坐愁城,被李世民持久的围城战折磨得非常痛苦。正在这紧要关头,河北窦建德突兴十万雄师,援救王世充孤军,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世民沉着应战,立制新策略,以李元吉统兵照样围困洛阳,自己率三千精骑飞驰武牢,血战窦建德军团。
李世民和几名大将首先冲入敌阵,骑兵随后,窦建德军见世民将寡兵少,遂团团围住唐将死战,一时喊杀震天,尘埃蔽日。唐将王道玄在敌阵中左冲右突,身上中箭多如刺猬毛一般,但仍拔箭射人,敌军莫不应弦而倒;李世民使弓,发大羽箭,百发百中,贼众望之丧胆;尉迟敬德使长槊,凭万夫不挡之勇,如入无人之境;而秦叔宝、程知节(咬金)、宇文歆、史大柰等大将则依世民之计绕到敌阵后方,猛地展开大唐旗帜,奔杀而来,敌众惊见之下以为阵破,顿时溃不成军;此时唐兵大军掩至,两下夹攻,诸军混战,直杀得窦军尸赖遍野,血流成河。窦建德负伤被擒,全军溃没。
王世充闻窦建德败,无心恋战,身穿素服出城降唐,李世民取下了洛阳,精彩地打胜了著名的“武牢之战”。

统一战争 尾声

出战目标: 窦建德部下刘黑闼。
出师原因: 举兵大打反唐旗号,这是最后一支声势较为浩大的部队。
出征年份: 公元621年12月。
战事经过: 刘黑闼举兵反唐,在半年内恢复了窦建德故地。唐室只有派李世民出战,他再次巧妙地切断敌方粮草。刘黑闼一急便乱了方寸,他带兵南渡洺水赶着与唐军交战。不料,李世民兵将勇猛,刘军只战了半天便无法支持。正想逃奔之际,李世民忽命士兵决洺水堤坝,洪水骤至,淹杀刘军无数。
结果,刘黑闼逃往突厥,一场叛变迅速地被平息下来。

天策上将

李世民武功盖世,唐朝江山其实尽皆得自于他。由太原起兵直到统一战争结束,李世民均扮演着重要角色,缺他不成。李渊更进一步封他为“天策上将”,代表皇帝已不敢擅专,唯有由天来策封,以示尊荣。

“桃李满天下”,一切顺应着天意而行。后来,李世民登基成为唐太宗,过着他更为精彩,更为辉煌的下半生。论胆色,论才智,论武略,概括而言,李世民可谓“天下无敌”,自古以来,谁与争峰?

李世民帐前猛将如云﹐最能格杀者如程咬金﹐秦琼(叔宝)﹐尉迟敬德﹐皆有万夫不挡之勇﹐甚为秦王喜爱。

风云人物 <四>

唐太宗身边红人
“房杜”大唐左右二仕

功劳第一 房左仕

房玄龄乃进士出生,早在李世民起兵讨隋时便投入军中作参军。每战胜一役,众人皆忙着掠夺财物,他却忙着找人才致之幕府,如有勇略将佐必深相结,使为世民尽其忠,其眼界心志实乃高超卓越。
武德九年,当太子李建成与其弟齐王李元吉密谋杀害亲兄弟秦王李世民时,房玄龄与杜如晦在千钧一发间被李世民召入府中商议对策。结果,李建成杀弟不成,反遭天谴,中箭而死。
李世民称帝后,论功行赏,确认房玄龄功劳名列第一,赞扬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封为宰相。房玄龄自此处理朝政事务夙夜劳碌,在他的秉衡决断之下无一事不妥当。他能随才任用,更无贵贱之分,世称良相。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但仍牵挂国事,直至气绝一刻。太宗与他握手而诀,悲痛莫名。

十八学士之首 杜右仕

在平定薛仁皋、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战役中,杜如晦一直在李世民身边作军情分析。他见解超凡,能洞悉先机,成功辅助李世民平定全国割据之乱。
公元621年10月, 秦王李世民开设文学馆, 邀杜如晦坐上文学馆十八学士首座。在李世民登基后,他亦被誉为功劳第一,与房玄龄齐名,合称“房杜”。
贞观三年,杜如晦升迁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一起支撑大局。其办事能力绝不亚于房玄龄,他能断大事,尽心竭力,同被称良相。可惜,杜如晦于贞观四年就与世长辞,难再效命朝廷,而太宗因此罢朝三日以示纪念,君臣义重,催人泪下。

(香港大纪元专稿)(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据福州日报报导,在福州市乌山路市政府大院工地上出土一件唐朝时期的青釉双盘口壶,大陆文物专家鉴定,确认此壶为一千多年前的唐初文物,可能是用来陪葬的冥器。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五言绝句《竹里馆》)唐朝的王维(公元701-761年)是一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兼大画家,他的《竹里馆》是一首著名的唐诗,故常有画家爱画此诗意。但大都是画一位男人(多为老人)在竹林里弹古琴。章翠英推陈出新,画一位少女,她说:“昔人写此诗,类皆作须眉。余今偏画一美人,自觉另有一种清静幽冷境界。”此画甚得钱老(君匋)赞赏:“……过去写这首诗的画家尽管有的是,但在画面上都是写有胡子的古装老人,从来不作仕女。当然写人物是很有意思的,但写仕女又未始不可。采荇(xing)女士敢于写别人所不敢写的,这已经是在旧的观点上迈出了一步,且意写的幽篁何等清远,教人想起清代的改琦(qi)、费丹旭等大画家的作品来,他们所作早已脍(kuai)炙(zhi)人口,可不待言,如在这种境界中画一位妙龄女郎坐着弹琴,更能使画面产生潇洒脱俗的气氛,和画一个书生,其情趣全然不同。写古人诗意,应理解诗的内在情趣,表现出来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于陈套。她能在幽篁仕女中,创一新境界,这种变革颇有一点勇气才能做到,……”(钱君匋《序一》)
  • 胡旋舞、骨鹿舞是唐朝从西域(——泛指葱岭以西中亚诸国,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一带)传入,都是在一块圆圆的小毛毯上跳舞,纵横腾踏,舞姿百变,但两只脚始终在这块小毛毯上跳。这类舞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我国新疆地区还在跳。唐明皇李隆基酷爱的霓(ni)裳羽衣舞和胡旋舞都传自西域。画面上的女舞蹈家她不是普通的舞蹈爱好者,而是宫廷的职业舞蹈家。你看,她的舞姿动感很强,旋转速度很快,我认为跳的就是中亚的舞蹈。画是不动的,而舞蹈是动的。画家选择了舞蹈中最有意义的一瞬画下来,其他让观众自己去想。
  • 陕西省西安市日前发现一套完整的“昭陵六骏”原大拓片,“昭陵六骏”是位于陕西省礼泉县昭陵的唐朝六块骏马浮雕石刻,其中两块现藏于美国。
  • 一千多年前,日本人心仪唐朝,于是全国仿唐,派遣遣唐使到长安留学。从文字、衣冠、饮食、仪节等等方面下手,彻底地来一次新唐化的大化革新,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日本人穿和服的习尚,就是日本人的创新唐文化所造成的文化现象之一。
  • 法苑珠林记载:唐朝时封元则,是渤海长沙人。唐高宗显庆年间,任光禄寺大官,掌理膳食幕。
  • 吕洞宾, 唐朝蒲州永乐县人,姓吕名品,字洞宾。八仙之一。父亲吕让,为海州刺史,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生,号为纯阳子。
  • 唐朝,由高祖李渊建国,经过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贞观之治,武后及玄宗的两代治世,奠定了大唐王朝的坚实基础,使国力更加繁荣鼎盛。综观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无论是对内的经济政治,还是对外的文化交流,唐代,都是无可取代的黄金盛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