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奉茶品茗 茶道艺术中的自然美学

作者: 蔡荣章

人气 1000

编者按:茶道艺术重在泡茶、奉茶、品茶。茶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这样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环境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让自己与参与者都能享受茶汤境界与茶道氛围。

得心应手的泡茶席

茶车是备有一个桌面,用以泡茶的泡茶桌,因为有轮子而称为茶车。桌面的中间段是一浅槽式操作台,供放主茶器,操作台中央偏左上角的地方设有排水排渣孔。

桌面的左右两段是单纯的桌面,左段供放煮水器,右段供放辅茶器。左右两段的桌面可以向中间折叠,覆盖于中段的桌面(两侧的总长度等于中段的长度)。桌面底下是桌身,桌身是橱柜。中段橱柜与中段桌面连结在一体,但两侧橱柜与桌面分离,便于桌面、橱柜的折叠,与中段橱柜并在一起,收拾后就成了一个小柜。

中段橱柜上层是接水与接渣的金属抽屉,下层规划成大小不一的橱架,放置保温瓶与备用茶具。左右两侧橱柜皆是存放茶叶罐的架子,右侧放当次使用的茶叶,左侧放备用的茶叶。

这是一九八二年茶文化复兴初期,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推出的产品,为的是方便泡茶所需的茶具有个家,不必用时到处搜罗。茶车这样的功能结构当然有其泡茶规矩的基础理念,使用后也就逐渐形成了一定风格的泡茶法。

三十年后,来到了二○一二年初,茶界希望将茶文化落实在泡茶、奉茶、品茶的精致与举止礼节上,希望泡茶师在家里或茶馆表现出这种状态,希望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新型茶馆在茶文化复兴三十年后建立。

为了泡茶师在茶馆能有效地执行任务,必须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茶席,这个泡茶席与茶车会有些不同。

首先茶车是定位为泡茶台,虽然客人也可以围坐在茶车旁喝茶,但它基本上是在搭配客人席的;但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茶席是要客人围坐在茶席的前方及两侧。

茶席是个大桌面,一面是泡茶师泡茶的位子,其他三面是客人就坐的地方,必需的泡茶用具放在泡茶师前方的桌面。茶馆泡茶师的茶席省略了温壶、烫杯、去渣、涮壶等动作,水盂、排渣孔可以不要,但自家泡茶师使用的茶车就得有这项设施,因为全套泡茶动作都要做到。

茶馆的茶席要在泡茶桌的后方备置支援柜,上设温热茶具的保温箱,茶具在客人到后才取出使用,还要有茶叶、茶食存放架,泡茶师转个身就可以拿到茶叶与茶食,还要有收纳使用过茶具、茶食具的橱柜,因为常会有冲泡第二、第三种茶的机会,这时不是当场清洗。

还要让泡茶师在泡茶席上很方便取得冷热泡茶用水,即使强调使用某个地方的泉水,也是接入供水系统内,只是向客人说明而已。

这些支援性的项目是不必在茶车上体现的,但茶馆的泡茶席不一样,茶馆的泡茶师全天忙着泡茶,要在泡茶席的设计上保护他的手、他的腰和腿,而且让他一气呵成地完成泡茶奉茶动作,客人安详地享受喝茶。

茶文化工作者曾为茶车写过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等的操作程式表,也应该为茶馆泡茶师的茶席写下不同客人、不同商圈、不同停留时间的操作手册。不同的泡茶基地、不同的应用方式担任着茶文化上不同的任务。

小壶茶法的实事求是

“过去泡茶,会将杯子放在盛放茶壶的茶船内烫杯,或是放进另一只杯内烫杯,现在的小壶茶法为什么是在茶船外烫杯?”学生问老师。

“因为杯子在茶船内或另一只杯内转动着烫杯会发出声音,不好听。转动时也会将杯子与茶船磨损。如果每次喝完茶都是这样烫杯,不是也不卫生?要烫杯,将杯子排列在茶船外实施,不就解决了这二项问题。”老师回答道。

“一定要烫杯吗?”

“烫杯可以让茶汤不要冷得那么快,如果没有这层顾虑,小壶茶法认为烫杯是可以省略的。”

“温壶、温盅也可以省略吗?”

“如果不是怕壶或盅降低了水温或汤温,或不利用壶温烘托出干茶香气以便闻香,小壶茶法是可以省略这两项动作的。”

“泡茶冲水时让水满溢,将浮在水面的泡沫冲出壶外,而且将第一泡的水倒掉是何道理?”

“小壶茶法也将这一项动作改掉了。水面的泡沫是附着在干茶表面的茶成分结晶,无需冲掉,第一泡倒掉被说是洗茶、醒茶、温润泡,都没有道理,而且损失很多香气与成分。以上这二点在茶道艺术上还容易破坏美感。”

“小壶茶法为什么要加上茶盅,原本好像就直接倒茶入杯?”

“如果大家促膝而坐,可以采取平均倒茶法直接将茶汤分倒入杯,但如果必需离开座位出去奉茶,就必须先将茶汤倒入茶盅,否则不容易解决茶汤浓度平均的问题。”

“又为什么要使用茶荷?”

“增加茶荷可以解决赏茶与置茶的问题,过去没有方便大家赏茶以及将茶置之入壶的专用器具,影响了茶道艺术运作过程的顺畅与美感。”

“为什么要使用计时器?”

“泡茶时的浸泡时间是泡好茶很重要的因素,凭经验、靠心算都难准确,尤其是小壶茶,差个三、五秒都不行,不如使用计时器。”

“有人冲完茶,盖上壶盖后,要从壶盖上淋一些水,让搭配有茶船的茶壶能浸泡在热水之中。小壶茶法没有这么做,为什么?”

“淋壶是因为先前把泡沫冲出来,有泡沫、茶末粘在壶上。有人说要看淋壶后壶身上的水分蒸发的情形来判断茶泡好了没有,有人说茶壶泡在热水里,茶叶才容易出味。这些都没有理论基础,而且显得烦琐,所以小壶茶法都将之省略了。”

“从船内提壶倒茶之前要先在船缘上刮二圈,还讲究刮壶时旋转的方向,小壶茶法为什么没有这些动作?”

“小壶茶法没有将壶泡在水里,甚至鼓励使用盘式的茶船,提壶倒茶时壶身不是湿淋淋的,所以不必刮干壶身,倘若壶底沾有水,小壶茶法是使用在茶巾上沾一下的方式。”

“大家以壶泡茶时,每个动作都有个美丽的名称,为什么小壶茶法只有直白的动作称呼?”

“泡茶奉茶品茗的每一过程不是要唱出来给大家听的,主要是便于学习,所以只要达意,简单即可。茶道艺术重在泡茶、奉茶、品茶。”

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

“老师主张不让非茶项目进入“茶道艺术”的领域,说是会干扰到茶道艺术的纯度。”

学生独自在茶屋里。

“对于挂画、插花、点香诸艺,老师说初学茶道艺术时不要加入,以免分心,等到能掌握泡茶奉茶品茗的要义后,茶道已俱足,又可以不要了。⋯⋯如果要,就要将它们做得与茶一样好,然后静静地陪伴在一旁。这似乎很难理解。”学生努力思考着。

“事实上也没错,既然要将挂画、插花、点香诸艺放进喝茶的地方,就要将它们表现好,否则不是反而坏了事。但是不容易样样做得如茶一般好,能够把茶做好已经不容易,何况还要画、还要花、还要香,老师是勉励的话吧了?”学生挤出一点头绪。

“音乐是以声音表达艺术的境界、绘画是以线条与色彩表达艺术的境界、舞蹈是以肢体表达艺术的境界,那茶道艺术就是藉由泡茶奉茶品茗这三项媒介了。如果表现茶道的时候还要掺入其他艺术项目,不就减弱了茶的浓度?我懂得老师所说的意思。”

“有一次茶会,进行到一半,老师将播放的音乐关掉,顿时大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泡茶者的动作上去了,我确实体会到了茶道独挑大梁的状况,不再分神到音乐,甚至不在心里跟着曲子哼唱。”学生自己找出事例印证。

“有一次茶会,泡茶者安排了一位古琴师在旁边,位子偏向一旁、偏后了一些。泡茶时,古琴师手抚琴弦眼睛注视着泡茶者,亦步亦趋、适时地给予泡茶动作补了一些声音,奉茶时、大家品茗时,亦是如此跟随。我知道了什么是陪衬。老师反对一面泡茶一面弹唱音乐,但是告诉我们,如果要有音乐或其他专案就要是陪衬的方式。”学生又找出另一事例。

“如果没有了音乐,茶席上是静悄悄的,比较有空间表现茶的苦涩与空寂,这时什么声音都容易显现,煮水的声音、走动的声音、倒茶的声音、喝茶的声音,在笃定的泡茶奉茶品茗中,这些声音陪伴着茶。”学生有所领悟。

“晴天时,阳光从窗户射进茶席,阴天,光线铺洒在茶具上、在泡茶喝茶人的身上,夜晚,灯光映出了茶汤的身影。茶有人陪伴、有茶具为伍,光线温暖着他们,影子清凉了他们。茶席上是可以不再需要其他的东西。老师说,我们唯要声音与光影陪伴茶。”学生满意地走出了茶屋。

不穿戏服泡茶

“为什么老师不要我们穿和服练习日本茶道、穿韩服练习韩国茶道、穿旗袍练习中国茶道?这样不是更容易表现各地方的茶道特色吗?”学生问老师。

“因为大家一看就知道你们在从事着各国的茶道,不会太追究泡茶奉茶品茗等茶道的内涵是否做得到位。如果服装再华丽一些,一看就直叫好,你们也就满意了。不穿这些戏服,就只好靠泡茶奉茶品茗的真功夫了。”老师回答。

“事实上这与老师说的不要非茶事物介入的道理是相通的,老师还说:泡茶奉茶品茗的动作如果太夸张、脸部的表情太丰富,也同样会减弱茶道艺术的含量。”

学生进一步问老师:“我们不穿该国的特色服装,如何表现该国的茶道?”

“从该国的茶道特质做起,不同的文化圈有其特有的泡茶方式、有其特有的手势,既然要模仿它就要找出它的特色点。这点做到了,穿上他们的特色服装后才不至于被服饰淹没掉。”

“有必要学习他国的茶道艺术吗?”

“可以从不同文化圈的茶道吸取营养与灵感,学了后将之丢掉,重新从事自己的茶道艺术,这时会让自己的茶道艺术丰富些,但如果不会丢掉,容易造成干扰。”

“如果只是忠实地表现他国的茶道艺术呢?”

“你的问题应该修改成“如果只是忠实地表现他国的茶文化呢?”,这是属于文化保存与传播的课题,如果是从事这样的工作,就应该忠实地学习与表现。但茶道艺术是属于个人的。”

“泡茶者需要有件工作服吗?”

“泡茶奉茶品茗时方便操作、保护得了自己的身体、与品茗环境与茶会性质相协调的服装就是泡茶者的工作服。是属于个人的,不要有所谓的茶服,也不要制式化。”

<本文摘自《茶之美,纯茶道册:蔡荣章茶之书》,出色文化出版社提供>

书封。(出色文化出版社提供)

●如何泡一壶好茶?茶道达人教你这关键

●茶评15论:茶叶与茶汤的品赏心理与妙趣

●坪林茶乡慢活 良医药师本铺注入健康新力量

责任编辑:曾臻

相关新闻
茶香迷人学问多 焙茶师教你像专家一样品茶
日本茶道 淡品茶 淡品人生
伯爵红茶乳酪戚风蛋糕 减糖口感与美味不变
大吉岭夏摘茶:独特、优雅的麝香葡萄风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