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那西索斯》与《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风景画》

作者:罗汉中
卡拉瓦乔作品《Narcissus》(那西索斯)局部。(罗汉中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009
【字号】    

第一幅:《Narcissusby Caravaggio1571─1610年

《Narcissus》(那西索斯),是一幅宽97公分,高113公分的油画,创作大约在1597─1598年间。这幅画作出自于意大利Baroque(巴洛克)时期的大画师,Michelangelo Merisidetto da Caravaggio,简称Caravaggio(卡拉瓦乔)之手。该画目前收藏于意大利罗马的Galleria Nazionaled’ Arte Antica(国立古典艺术馆)。

Narcissus(那西索斯)就是画中的男主角。此画作的灵感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诗人Ovid(奥维德)的《Metamorphoses》(蜕变)一书而来的。神话里的那西索斯,是一位令所有少男少女为之倾倒的俊美少年,但是他对所有爱恋他的男男女女都一律拒绝,特别是对年轻貌美的少女的追求更是不理不睬。这些心灵受到创伤的年少男女心生怨恨,于是决定请求掌管复仇的女神Nemesis来惩罚他。复仇女神发誓用法术让那西索斯永远不会被他想要爱的人爱上,也让他尝到不被爱的痛苦。有一天,那西索斯渴了,来到了一处溪水边,当他弯着腰双手伏地趴下去要喝水时,突然发现溪水里竟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倒影,他当时没有马上意识到那倒影就是自己的倒影。他不敢相信这世上还有比他更漂亮的人,这个如大理石般所雕刻出来的倒影让他立刻爱上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最后他得知那倒影就是他自己时,他对水中的倒影就越发迷恋,他爱恋到无法离开这个倒影,也爱恋到无法接受这种没有回应的爱。他所眷恋的溪水中的倒影使他心中燃起炙热的火焰,对周遭所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他每天在溪水旁看水里所映出的自己而喃喃自语,最终陷入无法自拔的自恋状态。久而久之,他不吃不喝,因为得不到他所渴望的爱情,渐渐失去了活下去的意志。为了要捕捉那美丽的倒影,最终他跃进溪里溺毙身亡。在他死后,他生前曾待过的地方陆陆续续长出无数黄色,白色的花,后人取名为Narcissus(那西索斯花)。

卡拉瓦乔作品《Narcissus》(那西索斯)。(罗汉中提供)

此画描绘出一个神情恍惚略带忧郁,不快乐的那西索斯,蹲伏在溪畔,完全无视于周遭美丽醉人的景色,只专注定睛于水中这个美丽虚幻的影像。他深爱着这个倒影,他渴望接近它,拥抱它而不得,但他还是如痴如狂地爱到不能自己。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时,他伤心欲绝地落下涙来,当泪珠一滴滴地落在溪面上时,片片涟漪划破了这死寂的溪面,同时也永远地粉碎了他美丽的倒影!

卡拉瓦乔的这幅画是属于他在巴洛克艺术风格时期的一幅成熟作品,画面弥漫着一层神秘色彩,那西索斯的白衣加上双臂和深暗的背景,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从在溪水旁的他,弯着腰变成弧形的真人,到倒映在溪水中另一半虚拟的弧形身躯,卡拉瓦乔慧黠地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圆:溪旁是一个真实世界的半圆,溪中则是一个扭曲,虚拟的另一个半圆倒影。那西索斯整个身形好似被这个大圆圈给牢牢地困锁了进去,周围一片漆黑,他似乎无法破圆逃出,最终被自己的自恋牢牢束缚。更悲哀的是,当他走向通往冥府的冥河路上时,眼睛仍不时地回头,留恋地张望着自己美丽的倒影。

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卡拉瓦乔当时是找了一个年轻俊俏的美男子作模特儿,直接将他画进画布上的。他采用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绘画技巧,叫Chiaroscuro即明暗或光影对比法,如画中溪水和背景的暗影巧妙地衬托出那西索斯衣服和双臂的光亮,溪水本身的明与暗则传达了其深度,甚至那西索斯的膝盖也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明暗。卡拉瓦乔用他的画笔对光与影,明或暗的无限可能性做了认真而又深入的描绘,不仅突出人物与倒影的对比,同时还强调了前景和背景的对比,更有一个真实与虚幻世界的对比。

那西索斯的神话故事也一直重复出现在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而由Narcissus演变而来的Narcissism(自恋狂)一词,更是广泛地被应用在心理学的领域。它意喻著有一种人有很强的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倾向,一种精神上患自恋性的疾病。有此症状的病患者通常是过度地需要别人的关心或称赞,而几乎完全没有能力去关怀体谅或爱别人,这种极端的自我爱恋,达到自我膨胀的优越感,犹如希腊神话中的Narcissus(那西索斯),自恋到无法自拔。

后记

上文写完后,笔者趁暑假期间走访上文提到的意大利罗马的国立古典艺术馆,亲睹《Narcissus》(那西索斯)这幅原画,并读了画旁印有意大利和英文对照的有关这幅画的真实作者的争议性短文。有一批学者认为《那西索斯》是卡拉瓦乔的原作;另有一批则认为此画的原作应归功于Giovanni Antonio Galli(1585─1652年)。另一争议点在于有些人根据Ovid(奥维德)的《蜕变》一书,对那西索斯主题过分渲染地描绘,画里的他是处在一种弥漫着神秘色彩的暗影中,这层暗影诡谲地表达了以他身份为主的主题,和他到底是可以辨认出来的,或仅是一种幻觉的双重性。这种普遍的风气影响到代表自我,个人或一般画作的本质,它不仅撕裂了人们想尝试去忠实地复制其真实性的可能性,同时也冒着伪装或掩饰之险。这一切争议都反映出17世纪人们对epistemology(知识论)过分的迷恋之故。

第二幅Landscape with Narcissus and Echoby Claude1604/5?─1682年

欧游期间,笔者也顺道参观了位于英国伦敦有两百年历史之久的国立画廊(The National Gallery-NG),巧遇另一幅以那西索斯为题材的画,在此顺便也作个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Landscape with Narcissus and Echo》(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风景画),这幅油画系英国画家Claude(克劳得)于1644年在他绘画生涯达到颠峰时的画作之一,画宽118.7公分,高94.6公分。克劳得生于1604或1605?,卒于1682年。他擅长画风景,画过许多有关宗教或神话故事的风景画。这幅画跟Caravaggio(卡拉瓦乔)画的《那西索斯》一样,也是取材于Ovid(奥维德)的《Metamorphoses》(蜕变)一书,以希腊神话里的人物为主题。画中描绘了Echo(回音女神)爱上了一个拒绝爱她的美少年Narcissus(那西索斯)。Nemesis(复仇女神)则透过逼迫那西索斯爱上自己倒影的方式来惩罚他。这幅画的背景里有一座城堡,但在奥维德的书中并未提到过城堡,这或许跟克劳得花了人生大半时间住在罗马的乡间,目睹了许多的废墟有关。他也擅长画海港,就像我们在这幅画的远方所看到的一样。他用树林,建筑物框住这块辽阔的大地,充分显示出他巨大无比创造出对光影和一层一层大气的技巧。相比之下,他的人物画则略逊于其风景画。画中的人物是用一层层薄的油彩加上去的,人物的姿态稍显死板,而他本人对人体解剖学也没有太留意,才使得这幅画中的人物看起来有点生硬不灵活。

克劳得作品《Landscape with Narcissus and Echo》(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风景画)。(罗汉中提供)

我们再来看看树丛中藏的一上一下两位小女神:下面的一位是回音女神。按奥维德书中的叙述,她死后就剩下她的声音了。原本在画的最下方躺着一位身着蓝色袍子盖住身体的女神,后来有人在重画时就改为裸体了(我所附的这张相片是笔者在现场拍摄的)。为什么要在外貌上做这样的改变呢?无人知晓。有一种说法是克劳得自己涂改的,另一说法是后来的某位画家替他修改的。回音女神是以水神姿态出现在画中,她把一个手臂放在一个大罐子上,让柔和缓慢的溪水从中流过。再看她的卧姿,这姿势好像是克劳得在模仿罗马梵蒂岗美术馆内一座叫《Cleopatra》(埃及艳后)的古式雕像而来的,原雕像上还装饰着一座位于罗马Belvedere宫殿内的喷泉。还有一种可能是他的灵感来自于他曾经看过画家Titian(提香)在1523–1526年间画的《The Andrians》,画里面正好有一位躺卧着的女神。《The Andrians》这幅画目前收藏在西班牙的Prado美术馆。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纪是一个热门的画题。克劳得的这幅画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尝试这种题材的作品。

在画中,我们看到一幅何等悠闲宁静优美的画面:远处有青山,有城堡,有海港,有往来其中的大小船只,近处有绿水,有树,有花,有草,有湖,晨光从左边的树林中穿透过来,林中躲着两位貌美的女神,第三位女神-水神则斜躺着享受这美好的大自然,还有一个美少年那西索斯蹲伏在溪边,正定睛凝视那银色水面所映照出他美丽脸庞的倒影。

这情景像不像人间仙境?难怪Claude(克劳得)会成为17世纪英国最受人赞赏的画家和收藏家的宠儿。

(笔者退休前是西维琴利亚州,Bluefield State College and Marshall University美术系教授。目前全职作画,参展以及教画。)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波士顿美术馆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厅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历史的珠宝,主题:“超越辉煌:聚焦馆藏珠宝”(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这些珠宝述说着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在,关于爱情、战争、死亡、全球贸易、政治、科学与艺术的故事。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政治动荡和反战的焦虑,或许是现代艺术普遍给人丑陋之感的两个原因。然而,在激进政治的炽热表象之下,如达达主义等艺术运动还隐含着更为阴暗的深层意涵:它们视觉化地传达了后现代哲学,即虚无主义、非存在论(nonbeing)和生命无意义的观念。毕加索笔下的人物形象支离破碎,反映了现代人在抛弃传统真理观之后所体验的意义与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艺术村”(Cornish Colony),是美国早期数一数二的艺术村。艺术村的中心是圣高登斯的住所与他后来建造的工作室。这个地方现在是“圣高登斯国家历史公园”(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国的历史、艺术和大自然,这个风景如诗如画的艺术村再适合不过了。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6世纪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费德里戈‧冈萨加(Federigo Gonzaga)请艺术家朱利奥‧罗马诺(Giulio Romano)以“纯粹休闲”为目的,为他建造一座游憩宫殿来接待贵宾。当时,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个湖泊中的一个岛屿。宫殿位于城市墙外一处较小的岛屿上,名为得特宫(Teieto)。
  • “寒冷时,茶会给你温暖;燥热时,茶会使你镇定;沮丧时,茶会给你鼓舞;亢奋时,茶会令你冷静。”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前英国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精简地诠释了这种饮品风靡全球的原因。
  • 老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 Sr.)是著名的维吉尼亚种植园主,亦是政治家和爱国者,于1760年为他的家族建造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 )。这座以乔治式建筑风格设计的宅第位于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北部的橙县。最初,这座宅第的外观以简单且正式的对称呈现。
  • 1788年以来,参众议员们就在里奇蒙(Richmond)的维吉尼亚州议会大厦(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举行会议,这里也是全美最早用英文召开代表大会的地方。宏伟的议会大厦坐落在维吉尼亚州里奇蒙的肖克山顶(Shockoe Hill),是新世界第一座以古典神庙为设计基础的公共建筑,也是美国第一座新古典主义公共建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