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音乐遇上西方音乐

font print 人气: 2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2日讯】(大纪元记者高洁、白玉编译报导) 从80年代初开始,许多中国作曲家和音乐家,包括传统音乐家,移民到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比如谭盾—因电影“卧虎藏龙”获奥斯卡肯定的华人音乐家,原中国中央乐团交响乐队队长陈汝棠,现住在蒙特利尔的琵琶演奏家刘芳,还有著名的男高音关贵敏。

然而就创作、作曲而言,在二月份的 LaScena 音乐杂志批评说中国当代作曲家的风格可以说只是西化的中国传统音乐而已,更甚者有一部分作曲家仅仅把中国古谱拿来用西方乐器重新组合。可以说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只不过是西化的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黄河流域以外的各民族的音乐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以及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域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乐曲,而且也引进了乐器、乐律和音阶。

LaScena 音乐杂志报导中说,早在1601年,中国便接触到了正统西方音乐,当时的罗马教宗派遣一位意大利作曲家为中国皇帝服务。在这之后,中国的王宫里经常可以听到西洋乐器。 19 世纪末,中国的传统乐器也配上了欧洲式的乐谱。但直到20 世纪初,上海的商界和学术界才从流亡的俄国和犹太音乐家那里正式学到正统西方音乐。钢琴也因此成为知识分子阶层的奢侈品。

LaScena 音乐杂志也描述近代中国音乐 在1949年后的变化。毛泽东政权认为钢琴代表资本主义思想,应该受到批判。 尽管它被禁止, 但是后来政府考虑到音乐,特别是合唱音乐,可以成为一种团结群众的极好方式。那么就必须带有普遍性,例如采用有相同节拍的西方音阶,由音乐部门的工作人员收集来的曲调再根据钢琴改写。后来由毛泽东夫人江青领导的文化大革命中,用一些样板音乐煽风点火推动文化大革命,如所谓的“毛主席语录歌”。语录毕竟不是都可以谱成歌来唱的。尽管当时幸免于被打倒的少数几个作曲家费尽心力,勉为其难地创作了大量的毛主席语录歌,但是真正得到群众认可,广泛传唱的并不多。

报导中说,1976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时,西方音乐在中国开始蓬勃发展。令人吃惊的是,那些样板戏并没被丢弃,仍然很深地影响着许多作曲家,包括那些现代写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作曲家。可悲的是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只不过是西化的中国传统音乐,而流行音乐也大部分是配上中文歌词的西方流行音乐。

而真正的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的冲击下很多已经销声匿迹了,中国古代乐曲对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能使我们领略到自然质朴的美以及古人的生活气息,返本归真,使思维意识随之升华,使心态祥和宁静,意境深邃高远。乐器包括轻柔典雅的筝,清逸柔美的古琴,华丽委婉的琵琶,清脆明亮的笛子,甜美幽雅的箫,悠扬浑厚的钟声等等,不禁令人感叹:人间何来如此之多、如此之美的音乐?难怪有很多人开始相信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部神传的文化,是神的智慧在人间的展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 第一乐章,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如梦似幻,极具张力的色彩变化,犹如置身一场冒险,游历神秘与狂喜,尽览沉郁与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绚烂的终局。此曲充满了布拉姆斯的创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风与别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为音乐长河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
  • 这首完成于1877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专门为大提琴和交响乐团所作。在当时的音乐界,音乐家们的品味早已从古典时期对精致和规范的追求转为浪漫时期对激情和戏剧性的渴望。
  • 这首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作曲家晚年时的作品。德沃夏克当时正任职于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尽管作曲家创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维翰也曾多次委托他为大提琴创作协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对乐器的独奏能力持保留态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维克特·赫伯与纽约爱乐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协奏曲,才深深打动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终于决定为大提琴谱写协奏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