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海域 将置宽频海底地震仪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18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郭怡君╱台北报导〕由于陆上地震观测网对外海地震无法精准测量,中央研究院斥资新台币一千两百万元与美国合作,将在台湾东部海域首度放置四座“宽频海底地震仪”,此项先导计划将让台湾学界对近海规模六以上的地震及远方传来的强震,能有更精确掌握,四座地震仪本周起在美国展开制造,预计6月初运回台湾,最快7月底可进行实地部署。

中研院地球科学所研究员郭本垣指出,四座宽频海底地震仪预计将由海洋研究船运到离东部海岸约一百公里远处,原则上在宜兰、花莲、台东和台东以南海域各放置一座,为了让地震仪收集的资料能发挥最大的研究效益,详细的布置蓝图将等地震仪运到台湾,与国内各大学共同讨论,并寻求跨领域合作。

根据中央气象局统计,台湾从一九○○年至今,规模七以上的地震共有三十一次,其中只有六次发生在岛内,其余震央均在东部外海,加上花莲外海地震传到台北盆地常有放大效应,实有必要加强海底地震研究。

过去研究海底地震,陆上的地震仪观测误差可达十公里以上,窄频海底地震仪又只能收集小型地震的短期资料。

美、日、德、法十几年来致力发展“宽频海底地震仪”技术,最近五年才臻成熟,其中国际海洋学界知名的美国木洞海洋研究所(The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发展的仪器,具有可从海面收取海底仪器资料的独家设计,最符合台湾的需求,便由中研院和国科会共同出资一千两百万元订制,并由中研院派员赴美学习内部电子设计、操作与维修。

负责到美国取经的中研院地科所助研究员戚务正指出,一般的宽频海底地震仪都是沈放在海底一年后才回收读取资料,但台湾地震频繁,每年发生规模大于六的地震平均在两次以上,若外海一有大地震发生,该种设计可让我方派小船到海底地震仪的上方,用声波通讯的方式收取“近即时资料”,以利学界更快掌握大地震的特性。

气象局 规划海底地震观测网

〔记者郭怡君╱台北报导〕针对中央研究院将进行宽频海底地震仪的先导计划,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表示“非常乐观其成”,为加强外海地震的速报和防范海啸灾害,气象局也有布建“海底地震观测网”的计划,今年刚委托学界帮忙规划,最快从后年开始推动,待海底地震观测网建置完成,未来离东岸一百公里远处发生的地震,测报时间可缩短廿秒。

郭铠纹指出,台湾岛内布有六百八十几个强震仪,密度高居世界第一,对岛内发生的地震,目前已进步到震后五十多秒即可发出自动速报,速度之快领先全球,但对于外海发生的地震,受到地震波传递时间的影响,离岸越远的地震就会报得越慢。

郭铠纹指出,造成上下震动的P波传递速度每秒约五公里,造成左右震动的S波速度每秒约三公里,若台湾外海一百公里远处发生地震,P波传到陆地上让岛内的强震仪测到就需要廿秒,若震央附近布有海底地震仪,靠电缆回传即时资料,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就能早廿秒掌握海底地震的情况。

郭铠纹表示,中研院布放的宽频海底地震仪主要是长期研究用,但气象局的海底地震仪计划要能结合“即时速报系统”,才能发挥实务效益,可能必须铺一条能即时回传资料的专用电缆,并布放够多台观测用的强震仪,总经费预估可能超过上亿元。

《新闻辞典》宽频海底地震仪 可重复使用

科学界发展海底地震仪已有超过廿年的历史,过去的海底地震仪都是窄频性质(又称短周期地震仪 ),只能接收频率在一赫兹以上的地震波,电力也只够维持两周,其所收集的海底小地震资料,有助于了解海底孕震带的细微构造,但若要研究海底大地震的破裂情形和致灾的模式,就得靠“宽频海底地震仪”来补足。

美国木洞海洋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研发出的“宽频海底地震仪”,核心即为陆用宽频地震仪,接收地震波的频率涵盖卅分之一至五十赫兹,有利研究规模六以上强震的震源特性和远方传来的地震。

宽频地震仪需以特制金属球壳包覆保护,以抵抗深海的强大压力和紊乱海流,地震仪外接四颗橘色强化塑胶圆球,分别装着可供一年电力的电池、电路板和记录器,第四颗球为空心设计,以便地震仪年满回收时有足够的浮力浮上海面。只要放置和回收过程没有发生意外,这种宽频海底地震仪还能重复使用。(记者郭怡君整理 )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