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画与文/杨纪代
font print 人气: 59
【字号】    
   标签: tags:

想像这么一个画面与场景:曲折蜿蜒的溪水在山谷中奔窜追逐,同时变幻莫测的急速翻滚在溪底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岩块上,深深浅浅、激激越越的时而形成一深潭,抑或出现一浅濑。(所谓濑,就是指从石沙滩上急急溜泻的流水)这流水虽然湍急,但明澈清浅,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儿觅食。

那一身白羽映着安宁幽深的山光,那一双长脚静静的插在水中,如树枝般的兀然不动,直到粗心大意的鱼虾游到了嘴边才猛然啄取。正当它全神贯注的等待时,那由于秋雨挹注的急流,突然在此时此刻流经此地与坚硬的岩块相撞,溅起的水珠像小石子跳跃般击在鹭鸶身上,惊得它“噗漉”一声迅速展翅高飞,再瞧瞧身子底下,前呼后拥笑嘻嘻、闹哄哄的水珠子,一点也不以它为意,一点儿也没吓唬它的意思,依旧大伙儿相互追赶跑跳的彼此碰溅、嬉戏。

至此白鹭懂了——因惊而悟,悟到这是一场虚惊;由起复下,下到溪底再次安心觅食。知道用不着防谁,更不需要戒备,天地间原是如斯有情,又看似无情;如斯可亲,又仿佛不可亲。于是一切又恢复原状……


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这是盛唐时期自然诗派的泰斗,号称“诗佛”的王维《田园组诗》之一,这组诗全是五言绝句,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白鹭惊复下”真耐人细品,言有尽而意无穷,似乎象征着一段美丽的心灵悟觉过程。

古时的文人雅士,对大自然的吟咏讴歌,对大自然的敬畏珍惜,处处体现,而且大都保有与万物相通的纯真童稚之情,作品充满了童趣与敏锐的观察。因而古人都能感知万物皆有灵,能相互以一种人眼所看不见,人耳所无法听闻的方式,彼此沟通、表达和相知相惜。同时那生生不息、无处不在的天机,也促使人尘虑大消,因而回归自然后就能开启智慧,懂得大自然自有祂独特的语言模式,自有祂别样的展现方法,你只有用最纯真的天性,最诚敬的态度,才能用你的“心”去听出来,才能用你的“心”去看懂祂。

〈栾家濑〉这首诗,展露出天地间自然的原姿——神韵盎然、一片空灵。里头的秋雨、石、跳波、白鹭这些主要的角色,好像全由自然景物所扮演,而人呢!似乎不见踪影。可只要你更进一层仔细玩味这全诗形象的主体——白鹭惊复下,就会霍然憬悟,人,原来也在其中啊!唯其透过人的视觉、情感,方显得那么样的丰盈可喜。

瞧瞧那白鹭初时的惊吓,再到后来的处之泰然,你会由衷的发出会心的一笑,心境突然充满喜乐,让这个旁观者也不由自主的乐在其中,体会到白鹭傻得可爱的单纯。此时进一步你会惊觉原来大自然的魅力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到这一步你才会发现祂的无所不包与无所不容。人原来不必刻意关注于自己的存在与否,大自然从不排拒什么,总是默默拥抱、无私庇护、无声滋润与养育。人的“自绝”于自然和“自外”于自然都是多余而愚蠢的。在祂的怀抱里,没有潜在的威胁,能毫无顾忌的敞开心扉,让先天深藏的本性表露无疑。

人因着先天带有的纯真,所以容易开怀、容易受感动、容易喜乐,也就极易像孩童似的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好奇,看什么都对眼,瞧着什么都能入心,那就是你童真本性与清纯天趣的反映。也唯有仍旧保有先天童真与素朴意趣的人,方能领略到那份大自然即兴的“游戏”;欣赏出大自然那份无心的“戏墨”;也才能激起内心那粲然的开怀一笑!

很羡慕有些老者、耆宿能获得“返老还童”的福分,那不是傻了,也不是痴呆了,他依然耳聪目明、头脑清晰、思路流畅,只不过他对世事不再关心,对红尘不再眷恋,把后天世俗的矫饰、面具与包装全都甩开,全面抛弃,显露出先天的本性,充满了纯真、善良和童心,所以才能似孩童般的看待一切,领略所有的天然野趣,单纯而无罣碍,与天地万物共融互通。

用先天的“童真”看待万事万物,心胸自然开阔;用尚存的“童趣”解读身历的一切周折,日子自然宁静祥和充满喜气。珍惜这份童真意趣,保有这份童心、素朴与单纯的心境,才是活得自在的良方,长寿的秘诀,您以为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受“忠孝节义”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熏陶,涌现出了许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之士。古代有田横五百壮士舍生取义,近代有国军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宁死不屈。即使是无名的市井小民,一旦他有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就足以名传千古,光照后人。历史上任何一个壮烈殉节的英雄,背后都有一个悲壮惨烈的故事。历朝历代的忠臣义士都曾抱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信念,面对威胁利诱而宁死不降,展现了高尚的道德品格。

  • 人是群居动物,也因为“群居”与“情”的作用,从此没三天好日子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时在悲欢离合里浸泡,日日在恨海愁山中翻滚;吃不好、睡不好;得到一点儿,高兴得不行;失去一点儿,痛苦得难受,怎么也跳不出“情丝”的缠绕,如何也弄不懂“不公”的来处。日子过得不顺遂,心情弄得不舒坦。尤其是年岁大了之后,仍勘不破“情”字摆弄的老年人。
  • 夕阳椰林、蓝天碧海是南国特有的美景之一。我在夕阳西下的时刻从不急急忙忙地赶路,总是要仔细地欣赏一番之后才舍得离开。夕阳之下的美丽的景色,如过往云烟,一瞬即逝,令人不自由主地回想起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身影与步履,在这旭日初升、高广的林木筛下缕缕阳光的晨间,踏进这一座破山寺。一路上绿竹夹径,蜿蜒的把人引向一片幽静的浓林密花中,此时能隐约的窥见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其间。翠绿的山峦焕发着日照的光彩,似乎使得鸟儿们喜悦不已,不停的飞鸣欢唱。那清澈的潭水映照着眼前的一切,不觉使人心境湛然空明起来。
  •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两句名吟出自于明朝于谦的〈石灰吟〉,意思是说,就是把我全身弄得粉身碎骨,我也全不怕,即使拼着生命的危险,我也要保持我一生的清白在此人间。原句是“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以及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从小学开始的考试到出社会后各种职场上的厮杀,现实人生里充满了竞争,强者为王的铁律让许多人将人生归类为赢家与输家。于是,虽看不见血流成河的表相,但多少人因失败的打击而一蹶不振,甚至造成严重的家庭与社会问题。
  • 当时的刘基在一个夏日的某一天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便去向小贩买了几个。虽然价钱是上市时的十倍,但觉得小贩能把柑子贮存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贵就贵些吧!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骗人钱财。
  • 在人生的修行中,对于正人君子来讲,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至于物质享受,能维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应该知足了。一个人如果拥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即使居室简陋,人们也会自然而然的敬重他。大德之士谦恭有礼,德重才高,能以慈悲的胸怀善待天下众生,不管他是否具有丰富的物质财富,都会轻易的得到众人的仰慕。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色彩与人类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从大自然的天地山水、各种建筑物,以至瓜果、花鸟,甚至细如虫、蚁、纸、笔都脱离不了色彩。很难想像抽离了色彩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从八卦中阴阳两极开始,中国就是一个讲求“对应”关系的民族。文学上表现的是一种“对偶”的应用:平仄的和谐;句数以偶数作结;字数讲究奇数的组合。当然色彩的运用也不会是一种单色的涂抹而已。
  • 幼年时曾阅读、背诵过许多首唐诗,后来在繁忙的生活中逐渐地忘记了。深深地刻在脑海中、至今仍能背诵的唐诗只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白居易的那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佳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