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中国相声史《相声现挂》( 上 )

相声里的“现挂”有两类;一是根据时代背景,事先略作准备,上台加以发挥。另是事先没有准备,台上见景生情,即兴编演,艺人称之为“撞出来的包袱”。此外,甲或乙临场发现对方出了差错,即时予以提醒或弥补,也属于现挂。

例如一次,1945年夏天,于世德随老师张寿臣在天桥“撂地”作艺,表演传统相声《地理图》,于在说贯口大段,正说到︰“过锦州、前所、后所、山海关…”时,突然看见场外有个小偷把右手伸到一位观众小挂的兜里,没偷到什么东西,就溜跑了。他一分神,把后面的词忘了,嘴里一再重复︰“过锦州、前所、后所、山海关…”。

张寿臣发现了,故意装做不知道,搧着扇子,像说闲话似的︰“哎啊,快到秦皇岛了!”于世德马上想起词来,接着往下说︰“秦皇岛、北戴河、昌黎、鞍山…”经此一回旋,观众竟没有察觉出纰露来。

*名家献艺︰

1945年,侯宝林在东安市场上海游艺社献艺,当时正值8月18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三天,一些市民为了泄愤,在西门外路口把两个日本人打了一顿,成为社会新闻。侯刚散场,看得清清楚楚。第二天与郭启儒表演传统相声《粥桃子》,有这么一段︰

…﹙前略﹚

“甲︰正在这个时候,街坊给我送信︰“快出去瞧瞧吧,你媳妇偷两块炸糕搁嘴里啦,被人家按到地下,往外掏哪!”

乙︰多难看。

甲︰我说——不管。

乙︰不管?…没有夫妻之情!

甲︰她跟我没有夫妻之情。

乙︰怎么?

甲︰两炸糕都搁嘴里啦。你哪怕隔墙给我扔进一个来哪!

乙︰这还争嘴哪?

甲︰虽然那么说,我也得出去。到门口一瞧,果然是这样。我说︰‘卖面茶的,好男不跟女斗,好狗不跟鸡斗,你撒开她…’

乙︰跟我来!

甲︰别打我。

乙︰怎么回事?

甲︰我打不过他!

乙︰那也得跟他支崩支崩。

甲︰我大喊︰‘撒开,别打啦!’…”

说到这里,侯宝林猛然想起昨天市民殴打日本人的情景,即兴发挥,来个“现挂”︰“别打啦!她是中国人!”听众听了,立刻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与笑声。

还有一次,侯宝林与郭启儒表演《婚姻与迷信》,说到旧式婚姻习俗,新娘进门要射三箭,然后还得迈火盆︰

…﹙前略﹚

“甲︰等新娘走过来,把酒往碳盆上一倒,火苗儿起来啦。

乙︰还怎么样?

甲︰新娘揪着长裤,撩着长袍,得迈过去。

乙︰这为什么?

甲︰往后他们家日子火炽,旺旺腾腾!

乙︰啊?

甲︰这要把衣服烧了哪!

乙︰再引起火灾来怎么办?…”

说到这儿,可巧一辆救火车从剧场外驶过,警笛长鸣,一些好奇的观众都站起来往外看,一时秩序大乱,这类情况演员称之为“飞来横祸”。侯宝林却不慌不忙,手指窗外着火的方向,对观众说︰“这不定谁家又结婚哪!”顿时激起哄堂大笑,又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回来。

*时事现挂︰

四十年中期,日寇临近溃散,军需物资奇缺,为了垂死挣扎,强迫居民献铜献铁,好多人家里落得“铜”归于尽。有一次,常宝堃、赵珮茹表演传统相声《耍猴儿》,临场加个“现挂”︰

…﹙前略﹚

“甲︰咱俩表演一回《耍猴儿》。

乙︰那得敲锣,带来了吗?

甲︰我用嘴来学敲锣的响声。

乙︰那多费腮帮子,你的锣呢?

甲︰我的锣缺了铜了。…”

第二天,可叹常宝堃就被伪警察局﹙日本辖警﹚给传讯扣押了。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