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良言
宋代伤寒大家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察验前次所服用的药,取来一看乃是“小柴胡散”。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现在用散,则药滞于...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据美国医师们的统计,在世界范围内75%的B肝患者是亚裔,更不用论及整个中国大陆及台湾B型肝炎患者的可观人数。大陆的B肝的患者,已经直接影响到上学及就业的问题。
位于艾姆赫斯特的“快乐牙科”中心﹐由哥大牙医博士黄怡贵与张慧仪牙医师联合主治。在冬季即将来临﹐黄怡贵医生特别提醒华人保健牙齿应从习惯做起,平时晚饭后或睡前务必刷牙,而且刷牙要上下方向﹐用牙线清牙,也是一样。牙齿中长期的藏污纳垢﹐使得牙龈萎缩也是牙缝增大的一个原因之一。
《古今医案》记载:有一秀才,姓来名洪元,自幼熟读诗书,但连续三次考举都名落孙山。
<肝藏血>:中医认为人体的血液的储藏库是肝脏。(而西医的理论认为肝的门脉循环有净化血液的功用。)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
诗圣杜甫晚年贫困潦倒,辞官后回成都种中草药。
由于妊娠使孕妇全身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变化,机体如不能适应,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症状,头晕眼花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发生在早孕期,多无不良后果,可能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对联艺术中,不乏吟咏养生之道的佳对妙联。如果能按照这些佳对妙联的内容去做,对身心健康是很有益处的。
去医院探视病人,一篮新鲜水果总是最健康的选择。可是,对于一些患者来说,那篮五颜六色的水果中,也许有些并不适合自己吃。因此,病人除需注意日常饮食外,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果,对调理身体也很有帮助。
小华的爷爷七十岁了,因长期抱怨身体不适、情绪低落、表情淡漠,认知功能退化、自我照顾能力不足住院治疗,住院初期病程持续恶化,最严重时,甚至出现完全不认得家人及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但经过适当的药物与心理、家族治疗,小华的爷爷认知功能与自我照顾能力逐渐恢复,目前仍持续于门诊追踪治疗中。
去医院探视病人,一篮新鲜水果总是最健康的选择。可是,对于各种慢性病的患者来说,那篮五颜六色的水果中,也许有些并不适合自己吃。因此,病人除需注意日常饮食外,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果,对调理身体也很有帮助。
 初秋昼长夜短,人们往往晚睡早起,午睡能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都好好休息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中唐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有一首《题杜工部坟》的诗,赞叹诗圣杜甫身死名著,为人仰慕。其中说:"英豪虽没名犹嘉,不肖虚死如蓬麻。"如果将此两句诗分别用于先秦名医扁鹊和杀害他的李酰身上,也是颇为恰当的。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
传说,古时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御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在我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关于孙悟空“悬丝诊脉”的记述。“悬丝诊脉”真的能看病么?
三国名医华佗以高明的医术、渊博的医学知识而驰名。曹操是一个不信诈的人,他想考考华佗,看他是否名副其实,对中草药到底精通与否。于是口授徐庶写了下面的四言诗:
沈括是北宋杭州钱塘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沈括学问渊博,一生著述很多,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的是他晚年所写的《梦溪笔谈》和《良方》(后经程永培整理,与苏轼的医学笔记合编为《苏沈良方》一书)。
据史载,清代藩宪向为京官,而清代京官没有多大实权,极想外任,所以藩宪听说要到苏州外任,暴喜而盲,急忙差人去请名医叶天士疗疾。叶了解他发病详情之后便说:“我是一方名医,怎能如此请我?必须备全副仪仗来,方可前往。”
唐代药王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不但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而且博涉经史百家学说,兼通佛典。他医德高尚,堪称医界的楷模,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他提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并被后世视为行医的道德标准。
相传东汉末年的一天,名医华佗在一家酒店里小饮,巧遇一群青年正在比赛吃螃蟹,吃空的蟹壳堆了一大堆。华佗上前劝他们说:吃多了会闹肚子,还可能有生命危险。这群青年不但不听他的劝告,反而大吃不止。
众所周知刘禹锡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但他还是一位通晓医药的大师,这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清代陈修园堪称为古代医学科普大家,言其著作等身并非过誉,对他的医书,当时评论家廖鸿藻说:“以医名于世,所着伤寒、金匮浅注,不胫而走,几乎家有其书”。
旧时老中医带徒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这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
薛立斋在为王节斋《明医杂着》所写的《序》中说:“古人所谓良医良相,盖兼体之矣。”自从《国语‧晋语》有言“上医医国,其次医人”以降,“上医”为历代医家的楷模,甫出了诸如伊君、张仲景、狄仁杰、苏轼等治国医人的名贤。但古代医生的多数毕竟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退而求之者。近代以来,也有如鲁迅、郭沫若先习医而后成为思想家、文学家的“医国”者。在此般豪杰中,孙中山先...
拜读曲清文先生的大作“‘医生’称谓趣谈”一文后(刊于《中国中医药报》7月19日“中医文化”版),获益匪浅,现不惴浅陋,也说“医生”的称谓。
唐代文学家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首,其文《滕王阁序》古今流传,享誉文坛。传说王勃在为滕王阁作序的时候,与中药豆豉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共有约 100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