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 民俗話中秋

寀寀

人氣 114
標籤:

中秋節又俗呼為八月節,是中華文化中的三大民俗節慶之一。在中國中秋節的習俗中,雖然深深染著各地風物的地方特色,總也不離祈求「月圓人團圓」的願景,並且還牽繫著有關中秋節起源的漢人反蒙古人統治的背景。以下草輯一些地方習俗,再顧中秋的傳統與民情。

老北京習俗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北京街市繁盛,果攤所在皆是。泥兔攤近年漸漸少見。「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泥做的兔爺,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閒。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采風志》裡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的記載。北京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並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

福建省習俗

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凶。

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省習俗

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1279年,蒙古人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另外在《乳源縣誌》上記載,中秋節吃芋頭,可治疥癩,也反應芋頭這種地方的特色產物融入習俗的現象。廣東省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風俗。曳石是戚繼光發明的,以石塊繫上繩索,沿街拖拉,虛張聲勢,用來恐嚇敵軍。

晉江的燒塔仔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勝的可得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安徽省浦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江西省習俗

浦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河北省習俗

浦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以中秋雨為「苦雨」,中秋節若下雨,當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四川省習俗

浦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打靶、殺鴨子、吃麻餅、吃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陝西省習俗

浦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同於端午、除夕。

一些地方對「月亮」有很深的情感,發展出一些很多特殊的「賞月」習俗,例如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等,無不充滿對月亮的歌頌或崇拜。

月亮伴隨著地球上的人們生生世世,到今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願,依然反應在各地的習俗中。@*

 

相關新聞
阿爾卑斯山谷鬥牛女王大賽
入境隨俗!日本「足湯」體驗天人合一
可「愛」又討「囍」文旦
美兮兮!北海道海膽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