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故宮裡的帝王

北京的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統治天下的宮殿。一般來說,改朝換代後,新帝王都會更換京都,可是清朝的皇帝卻依然沿用前朝的宮殿,可見,這故宮的風水一定是非常之好了。

故宮中有一殿,名為太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檢閱八旗兵將的地方,是故宮中地位最尊崇的宮殿。走在閱兵場上,踏着幾百年前的青磚,回味着當年的隆重典禮,讓人禁不住生起懷古之念。

遠望太和殿,漢白玉石基上是三層漢白玉圍欄,圍欄之高,讓廣場上的人看不到大殿的正門,不由得對殿內的帝王生起敬仰之心, 彷彿看見了當年在廣場上「手把芙蓉朝玉京」的天下朝臣。

未登台階,就看到太和殿如此之寬,如巨山橫壓在石基之上。待到登上三層圍欄,來到大殿門前,一種從未有過的開闊沖盪胸懷,仰頭看天,竟覺與天如此之近。想到當年九五之尊的皇帝在此君臨天下的氣象,突然明白甚麼叫做「以德配天」。

太和殿大氣恢弘,震懾四方的氣勢足以使任何人敬而遠之,而能夠享受如此雄偉宮殿的人物,必定是天下第一福德的人才能夠承受。按照宗教的說法,其福德智慧必須是人間極品,否則,就會折損自己的福壽。

如此看來,清朝初期的幾位皇帝必定是這樣的人才能得享太平,而那些福薄的帝王不是早夭,就是命短,至於末代皇帝竟被趕出紫禁城,也許就是福德不夠之故吧!

古代的皇帝往往稱自己為寡人,是一種謙辭,意思就是寡德之人。雖然身為皇帝,福德是人間極品,但皇帝也不敢託大,稱自己是德少的人,這也是帶有敬天的意味。也體現了古人「以德配天」的思想。即有皇帝之福德才有統治天下的權柄,所以皇帝也稱天子,上天的孩子,代天行道,治理天下,這樣天上和人間才有了 聯繫的紐帶,這紐帶就是皇帝。

傳統文化中認為福德大的人往往最能體味上蒼的心思,他做的事一定會給天下人帶來好處。所以,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帝王往往能夠感天動地,與神通靈。上古的 三皇五帝如此,周穆王,漢武帝亦如此,都有神仙下凡,與帝王交流的傳說。而作惡之人往往最易敗壞天理,貽害蒼生,那些違逆天意的帝王,如夏桀與商紂,都給國家帶來災難,其本人亦遭天懲。

歷史運用他的智慧用無數的王侯將相,販夫走卒,給世人驗證了一個真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也許當我們面臨天災人禍的時候,真應該好好反省自己的作為是在順天還是在逆天。

看到故宮,想起當年的皇帝,深切的感到神離我們並不遠。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其敬天敬神的理念其實就是一種與神交流的方式。

--轉載自正見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