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中「上鋪的兄弟」漸成「上鋪的敵人」

人氣 23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4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佟昕綜合報導)近日,大陸高校內血案頻發:從「復旦大學投毒案」,到「南航學生被室友刺死」事件,再到「江蘇高校刺傷案」……同窗相殘,令人痛心。曾經「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漸漸變成了「睡在我上鋪的敵人」

重慶晨報最近對2390名重慶居民展開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 84%的受訪者痛感當前同學關係淡漠。2013年1月,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新聞專業學生針對大學生宿舍關係,在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12所高校做的問卷調查顯示,僅43%的大學生對寢室關係表示滿意。

到底是甚麼原因讓大學室友間矛盾頻現?

壓力山大 身心俱疲

當今大學生在面對社會熱點事件或週遭境遇時,抓狂、焦慮、抑鬱、崩潰成為學生表達情緒的高頻詞。

在復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的微博中,有這樣一篇博文,概括了許多當下學生的思想焦慮:「不孝有三:學醫,讀研,單身。被父母催婚的年紀,浮躁的環境,急功近利的心態,本該有的年輕人的意氣風發,逐漸被現實瓦解,剩下的只有越來越不自信的內心與不堅定的信念……」

相關調研亦顯示,不少大學生常常感到很難被承認和理解,常常面臨消極和譴責性評價。由此導致情緒頻繁的波動,心境難以持久地處在輕鬆愉快的狀態。另一方面,由於學業壓力大、就業難、生存成本上升、個人情感等問題,不少學生感到理想與現實可能性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大陸媒體報導中講述了一個自稱有抑鬱傾向的大學生的經歷。這名大學生時常會用拳頭捶打牆壁,直到血肉模糊。有時候,他會徹夜難眠,只是坐在那裏發呆、抽煙,靜靜地聽著電腦發出的沙沙聲……他說,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煩惱,解決不了卻又逃避不了,這時候就常常會有想要打人的衝動。而當道德與理智「佔上風」時,只有用這種捶打牆壁的方式來宣洩內心的痛苦。

不少大學生都承認,周圍的很多同學,包括自己,心理狀況不容樂觀,來自學業、家庭和情感的壓力,常常讓大家感覺身心俱疲。「我們更應該看到背後的問題,為甚麼在校學生要承受這麼大的壓力?讓一個學生,來承受所有的期望和指責,太沉重了。」 上海海洋大學學生康思培說。

過分強調競爭 「同窗」變「敵人」

巨大的壓力導致了激烈的競爭。在大學校園內,學生因學業、榮譽的競爭而產生間隙是很常見的,特別是畢業季時,為了考研、就業等實際問題。

江漢大學大二學生楊洋,住在一間6人寢室,如今進入大二的她,十分懷念剛進大學時的寢室氛圍。「可自從我拿了獎學金後,我感覺有的室友對我的態度變了,經常對我冷嘲熱諷。」楊洋說,每次回到寢室就像上戰場,心裏總是不舒服。

揚子晚報曾報導,司同學和張同學本科就讀於同一所師範大學,兩人住在同一寢室,關係非常要好,班級成績排名也不相上下。大四的時候,兩人同時成為保研候選人,但是學校考慮到司同學擔任班幹部,便把保送人民大學的唯一名額給了她。但就在司同學出發去北京的時候,發現自己放在宿舍裡的所有保研資料和證件都不翼而飛。本來很有信心通過保研考試的她,只好放棄了人民大學的面試。而她罹患癌症的父親也因為這件事病情惡化去世了。

面對這些打擊,司同學開始發奮複習,最終高分通過研究生統一考試進入人民大學。一年以後,張同學向司同學承認是自己偷走了她的保研資料,請她原諒,但是司同學決定永遠都不再和她聯繫。  

像司同學和張同學這樣的情況也許是極端的,但是,確實有不少同學抱怨,在關鍵時刻,最信任的同學卻傷自己最深。

室友間缺乏交流 互聯網是罪魁

在北京某著名高校讀研究生的徐繼輝在反思復旦學生投毒案時表示,現在的大學生室友之間的關係如此脆弱,「缺乏溝通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他認為,造成大學室友間溝通缺乏的「罪魁禍首」就是互聯網。現在的大學生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網絡。下課回到宿舍,第一件事情就是開電腦。聽歌、刷微博,幾乎所有的交流都改在網上,甚至連打牌都改網上了。離開網絡,就彼此見面無話。長此以往,室友間缺乏溝通瞭解,能不產生矛盾嗎?

除了網絡對人際交流造成的衝擊外,大學生因為家庭背景、性格、愛好和價值的差異,也難免造成相互之間沒有交集,缺乏共同語言。彼此之間又缺乏包容和理解,致使室友之間隔閡越來越大。

南國早報報導,廣西大學文學院的小曹一入學就感覺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宿舍8人中,其中6人家境不錯,每天的生活多停留在穿衣打扮、視頻聊天和看韓劇上。小曹曾嚐試溝通,但總覺得貌合神離,只好申請換了宿舍。

三年前在大學學經濟專業的小孫遇到是另一種「疏離」。現代快報報導,小孫同宿舍的幾個人都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各自都忙著自己的學業,「平常一般都泡在圖書館、自習室,回宿舍也就睡個覺,偶爾扯幾句,相互沒甚麼瞭解也沒甚麼摩擦。」但讓小孫驚異的是,自從大三下學期保研競爭開始,同宿舍的幾個人就幾乎不說話了。

小孫聽學長學姐解釋,才明白大家都在相互提防著,每個人都在想,如何再給自己多爭取點優勢。一旦交流,各自都免不了「暴露實力」,所以索性默契地相互不搭理。為此,小孫有點啼笑皆非,「有時候會覺得挺沒意思的。」

以自我為中心 不會換位思考

復旦大學室友投毒事件曝光後不久,武昌某高校大三學生青兵(化名)在網上發帖自我反省,希望與室友的「長期冷戰」能劃上句號。

楚天都市報報導,來自宜昌的青兵,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而同寢室的李克(化名)和王爽(化名)都是貧困生。出手大方的青兵,經常接濟李克和王爽。經過親密無間的一年室友生活後,青兵的大方和一些其他行為,漸漸成為李克和王爽心中的負擔,他們開始不願生活在「恩人」的「施捨」之下,上課、吃飯不和青兵在一起。這讓自認付出不少的青兵不平,「我對他們這麼好,他們卻幹甚麼事都把我撇開一邊。」

更讓青兵惱火的是,室友和他鬧掰後,居然和另一寢室的同學玩在了一起。他質問室友,換來了一句「我們不要你假惺惺的施捨」。這徹底激怒了青兵。2012年10月,他網購了一個巫毒娃娃(用於詛咒的人偶),在上面寫下他兩位室友的姓,掛在自己書櫃上一週,並拍照張貼在網上,從此,他們的矛盾開始激化。

青兵說:「我當時只是想向室友表達一下自己的憤怒,也不是真想拿來詛咒誰。」他的解釋沒有得到室友的認同,李克說:「像買巫毒娃娃這樣過分的事情他都做出來,我只當沒看見,但也休想我原諒他。」李克說,他覺得事情鬧到這樣殭,主要原因在青兵,「他太以自我為中心了,以為資助過我們,我們就該圍著他轉,我們也有我們的生活。」

在宿舍以外,擁有不錯的人緣,但在宿舍裡,卻和室友總有衝突。這是90後大學生們的一些感受。

「宿舍太複雜,傷不起!」一位女生曾經對東南大學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郭晉林感慨,她很希望宿舍裡有良好的關係,但宿舍讓她很受傷。

「宿舍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複雜嗎?不一定,是因為他們自身處理關係能力不太夠,簡單關係也處理不好。」郭晉林說,90後的成長環境是獨生子女多,加上家庭條件優越,他們不太善於與別人共享。進入到集體環境生活後,一些小細節往往會引起矛盾。一旦出現衝突,他們通常都指責對方為甚麼不能改,但不考慮自己能不能改。「他們很難從別人角度看問題,大多強調自己的感受。」

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缺失

復旦大學投毒案這樣的極端個案,並非罕見。2007年,中國礦業大學的常某因為對宿舍同學不理睬自己而感到不滿,投毒殺害同學;2004年,成績優異的雲南大學化學院學生馬加爵,因為和室友打牌時發生口角,最終將室友及相關同學殺害;1994年,女大學生朱令就讀清華大學期間,出現鉈中毒的狀況,並對其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由於朱令沒有鉈的接觸史,因此被認為是投毒事件。當時有懷疑是同宿舍同學所為,但至今沒有結案。

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怎麼會對朝夕相處的室友下如此毒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是社會忽視了對高學歷者知識、技能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素養的關注。如果一個人只有高學歷,沒有高素質,知識和技能反可能成為禍害社會的工具。

熊丙奇說,中國現在的教育,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教育,都關注學生的知識教育,在老師和家長眼裡,一個學生只要分數高,就是好學生,甚至分數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之效。近年來,社會上一直批評大學畢業生缺乏團隊協作精神、個人中心現象嚴重,不善於人際溝通,這些很大程度是拜他們成長的環境所賜。如果不真正重視對學生知識教育之外的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類似的事件還會發生。

不僅是教育問題 更是社會問題  

在重慶晨報最近對2390名重慶居民展開的調查中,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同學關係淡漠甚至緊張的主要責任者是「社會」。

有民眾表示,大學就是小社會,社會環境的好壞、價值觀等都會在大學裡得到高度體現。會出現「投毒」這樣的事件,只能說這個社會已經糟糕到一定程度了。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爾虞我詐、欺下媚上,早已是中國成年人的處世標準,孩子們耳濡目染,如何能夠倖免?

原天津市園林學校優秀教師吳艷霞說,現在的中國社會就像不講規則的人潮從電影院湧出,「踩著孩子了,你想做好人去拽他,你也會被踩的。大的社會都在敗壞,個人又怎能不受其害呢?」

吳艷霞因為堅持修煉法輪功,遭到中共當局的迫害,被迫移民加拿大。

她說:「雖然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他也希望能聽到真話;當人間沒有了善,他還希望善能回歸; 當人們互不信任,人人為近敵,他也嚮往彼此關愛扶助、和睦相處。你去問問當今的中國人,對社會的種種亂象,絕大多數人也會痛恨,但他已無能為力。」

十四年前,一位剛上初中的男孩子曾問過吳艷霞一句話:「如果連說真話都被禁忌的話,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嗎?」當時他的父母因去北京為法輪功上訪而被中共當局抓捕。這句心靈問話,一直震撼著吳艷霞的心。

(責任編輯:方涵)

相關新聞
朱令這個案子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血案2死傷 師生稱恐怖
最新: 鉈中毒女生朱令同班同學的匿名留言
中國57萬大學生失業 10萬人選擇「啃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