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打造「共享書店」的背後

人氣 467

【大紀元2017年07月20日訊】近日,安徽合肥的一家書店將其經營模式從以往的「24小時不打烊」變成了「共享圖書」,並自稱是「全球首家共享書店」。據媒體報道,這家書店的店長表示,「共享圖書的初衷是為讀者消除閱讀成本、降低閱讀門檻、提高閱讀頻次」,因此,書店的上級主管單位決定啟用「共享書店」的模式,「促進圖書資源的有效利用,並用借閱的時間期限督促大家讀書」。

表面聽來,主意不錯、初衷也不錯,從「共享書店」開業當天迎來了2萬人次的客流量來看,運營的效果似乎也不錯。這一切好像都完美的無可挑剔。然而,其店長無意間說出的另一番話卻突然讓人感到,這家店打造「共享書店」的真實目地或許並不那麼單純。他在回答「『共享圖書』或圖書借閱服務是否會影響到書店圖書銷售」時表示,「有這種可能性」,「圖書借閱服務同24小時書店服務有相似的性質」,「也不排除借閱服務能夠吸引讀者來到書店的可能性」。

這番話中的「吸引」一詞就足以表明,這家「共享書店」的所謂「借閱服務」或許並不只是讓人來免費讀書的公益行為,而極有可能是書店的一種促銷手段。因為我們不能排除,來店的借閱者中可能真會有那麼幾個人突然萌生出買書的念頭來。對書店來說,「蒼蠅也是肉」、「摟草打兔子」的機會決不能放過。可以看出,書店推出「免費讀書」,其實是有利可圖的。

書店想要盈利,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如果將其靠借閱來吸引顧客的心思反向觀之,我們就會驚愕的發現,中國願意花錢買書的人竟然如此少的可憐。這也與上麵店長所流露出的那點真實的用意不謀而合,即「借閱服務」與此前「24小時營業」的目地可歸結到一處,那就是想要吸引更多的人走進書店,並期待他們最終能自掏腰包買書。

從現實狀況來看,那個「24小時營業」的策略算是徹底失敗了。我們不妨先把今年高考中對這家書店「24小時營業」的情況進行宣傳的作文題拿出來看看,便可一見分曉。「他們中有喜歡夜讀的市民、有自習的大學生、有外來務工人員、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有些人經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甚至有的人只是進來休息」。從這些受惠於「24小時營業」的閱讀群體來看,書店當真能期待,其中會有人突然萌生出買書的念頭?並且還能指望這幾個「臨時起意」的顧客來養活整個書店?

長久以來,中國「24小時營業」的書店或轉型、或倒閉的情況其實屢見不鮮。有資料顯示,「近年來,三聯(書店)通過探索『24小時不打烊的夜讀營業模式』尋求全民閱讀與市場的平衡」,「但更多的實體書店卻不得不在『只賣人文書,必定輸』的鐵律下轉型成為專門的教輔書店」。就在今年6月,有媒體報道了山東濟南首家24小時書店關門歇業的實例,並且指出「24小時獨立書店停業已不是個例,廣州22bookshop、佛山先行書店、思考樂書局、武漢物外書店等開設的24小時書店都關門歇業了,而即使正常營業的獨立書店,不少也是艱難支撐」。比如,山東泰安就有一家書店透露,「夜間營業可以算純粹的投入」,而「成本在25萬以內」。

如今,安徽合肥的那家24小時書店也將自己重新打造成了「共享書店」。即便這家書店仍保持著24小時不關門的經營模式,但只要加入了「共享」的元素,也就意味著,它將從此告別「純投入」的時代。因為一旦商品被「共享」,商家則完全有理由以「收取押金」的名義來融資。顯然,這家書店收取的「99押金」並不算低,若看到當年開發「共享單車」的某公司如今已連番融資上億美元時,大家就會徹底明白,「共享書店」所推行的「免費」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免費。

或許,有人會對此拍手叫好。作為商家,這樣的營銷策略也真是絕了,幾乎能讓一個瀕臨倒閉的書店起死回生。然而,讓他們始料未及的是,書店倒是能被救活,但中國的出版業恐怕是要迎來倒閉潮了。畢竟書店不是圖書館,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借書,而是賣書。若說要鼓勵老百姓多借書,那根本不是書店的營生,而是圖書館應該籌謀的差事兒。我們暫且不提,相比其它國家,中國的圖書館已是少的可憐;重要的是,中國的圖書銷售價格也低的可憐。

一篇《讀書的中國人為何這麼少?》的文章指出,「2009年韓國平均的圖書價格是1.28萬韓元(折合人民幣約76元),而中國平均圖書價格只有25元左右」。按照中、韓白領的午餐價格分別為起碼20元和不低於6000韓元來算,中、韓書價與午餐價格之比分別為120%和200%。「中國最大網上書店2011年6月暢銷榜單上,十本書中有六本的價格不到20元,打6.4折以下的居多,新書的情況也不例外」。相比中國飛速高漲的菜價、肉價、各類物價,圖書的價格非但沒漲,反而還在不斷下降,這的確也是一件新奇事兒。

思來想去,從中受損的恐怕就只剩下出版社了。事實上,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出版社的利益,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新華書店協會曾於2010年1月聯合發布了《圖書公平交易規則》。其中明確規定,出版一年內的新書在網上書店銷售時,不得低於8.5折。但後來,這一規則不了了之了。從官方也曾出台想要「救出版社於水火」的舉措中,我們不難看出,如今共享書店所提出的要「為讀者消除閱讀成本」,其實就是在變相的提高出版社的發行成本。

這也正是那家「共享書店」店長無意間所說的「借閱有可能影響銷售」折射出的另一個鮮為人知的問題。原本書店賣書都無法使出版業擁有更多盈利的空間,如今乾脆白借出去,也就算徹底斷了中國出版商的活路了。如今,店長卻仍在表示,「如果有破損,可能會進行打折或捐贈,和出版社協商退回也是一種可能性」。聽到這樣的打算,我們真是要為與其合作的出版社捏一把汗了。

通過上述這些問題,其實不難看出,「督促、鼓勵中國人讀書」不過就是「共享書店」打出的一個幌子而已。忙著圈錢、不務正業的它們根本就沒興趣思考,中國人不愛讀書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顯然與「錢」的關係不大,而是與個人的習慣、素養、追求以及書籍內容是否多元、大陸作家是否享有言論自由等涉及「精神」的諸多因素有關。在一個諂媚成風、精神失落的國度,想要找本有思想、有深度,哪怕只是有意思的書,都實在是太難了。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愛讀書女人不易發胖
繞口令─ ─蘇州有位老師愛讀書
超愛讀書  呂秀蓮:盼退休後圖書館工作
孩子不愛讀書 眼部協調不良恐為禍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