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政策應重新思考產業方向與定位

標籤:

【大紀元6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趙彥特稿)中國大陸今年五月擴大實施經濟宏觀調控措施以來,官員與官方媒體不斷宣稱已漸具成果。不過,從經濟發展的實質層面而言,產業結構若不能適度調整,不能切實瞭解培養技術菁英的重要性,中國經濟永難脫離寄人籬下的窘境。

綜合各媒體報導,大陸金融受到建築、原料等行業放貸影響,呆帳金額可能高達五千億元人民幣,儘管中國總理溫家寶再三要求落實金融管理、杜絕過度浪費、不要盲目投資例如鋼鐵、水泥等十大行業,至於能否得到預期目標,一般並不看好,充其量只能視為暫時降溫,對長期的經濟發展仍未能切中時弊。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志寧認為,一味仰賴外來投資以提高大陸建設只能視為近程辦法,今年第一季外來投資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四十六,如果吸引外資就能解法經濟或建設問題,也不至於出現必須降溫的情況。

他認為,大陸經濟問題的癥結在於總體需求的不平衡,必須靠擴大消費方式促成產業發展與資金流動,以去年大陸消費品庫存量多達四兆元人民幣、佔國民生產毛額百分之四十一來看,若能貨暢其流,對帶動經濟更有助益。

針對宏觀調控限制十大行業,尤其是鋼鐵業,究其根底,主要是因各類信貸資金過於龐大,但是,雖然禁止還是難以真正遏止,因為大陸小型鋼鐵廠過多,每一生產線能達到國際標準年產業五千至一萬噸者僅約八家,其餘百分之九十九均屬小型工廠,卻也因過於分散,導致水源、礦物、生產設備等資源重複投資與浪費。

重複投資與資源浪費幾乎是從中國中央到地方眾所皆知的事實,但是,中國官方對此問題卻是束手無策。江蘇一家著名的化纖廠人員就說,即使明知資源有限,在當地資源不足情況下只能轉向山西等地採購,至於這樣的生產方式能維持多久,誰也不敢預料,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此外,另人憂心的是斥資添購設備,但缺乏專業操作人才,完全受制於外國技師,一旦外籍技師離開,這批進口的器材即形同廢物。

除了高科技儀器操作受制外人,欠缺技術研發與產品開發自主性也是當前大陸產業的一大隱憂,也難怪深圳自今年以來,已有三百多家代工生產DVD工廠因缺乏自有技術,在外國母廠要求提高品牌費與進口國提高關稅後,由於無可圖而關廠。

李志寧表示,大陸高科技產品的零組件幾乎百分之九十九全從外國進口,中國產業界在無法掌握關鍵技術的情況下,當然無法進一步發展。例如,大陸生產的電視機佔全球百分之七十五,可是,關鍵元件全賴外國,中國官方必須儘早破除引進外資就能提升中國經濟的迷思。

這項看法對照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發展大國可以獲得印證,他們無一如同中國號召大量外資來支撐經濟,靠的全是技術本位,中國相形下毫無優勢可言。

李志寧認為,官方一再鼓吹創業,或是宣傳經商獲利的「千萬教授」等情況,只會深化不務實、唯利是圖的價值偏差,大陸目前還出現輕視自研技術製造業的現象,如果這個現象不能儘快扭轉將會使得大陸的產業甚至整個經濟都受制於人,無論是從亞洲四小龍或歐美等國的例子來看,都顯示官方必須重新思考教育方式,以及有計畫培養高科技人才和鼓勵製造業加強研發。

此外,大陸地大物博、資源用之不盡的觀念也有待改變。李志寧表示,鑑於大陸近年來因為開發自然資源形成的「資源城市」已經銳減十分之一,曾向中央申請研調專案針對大陸自然資源分布情況、經濟效益與製造業使用資源情況做深入調查,但是無疾而終。

儘管如此,他還是認為,中央單位應該重視問題的嚴重性,否則未來可能造成生產問題,甚至衍生出經濟與社會問題。

相關新聞
何清漣談中國經濟降溫的實質
國際油價 專家長期看空
中國經濟降溫難 仍強勁增長
丁力:中國的經濟改革加深了社會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