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暮色之旅

魚果

人氣 5
標籤: ,

【大紀元4月14日訊】淡水暮色,這是北台灣的代表景色。號稱台灣八景的淡水暮色,隨著台語歌王洪一峰的同名民謠,傳遍台灣的大街小巷。從此,淡水的夕陽一直懸在台灣人的心頭,未曾下山!

「日頭將要沉落西,水面染五彩,男女老幼在等待,漁船倒退來,桃色樓窗門半開,琴聲訴悲哀;啊……幽怨的,心情無人知。」

這就是淡水的美景:溫柔婉約的水色,在夕陽的妝點下,波光粼粼。淡水河邊,老琴人唱著情歌,把水面撩撥得更加嫵媚;秀麗的觀音山,隔岸看著淡水街頭的男女老幼,好不美麗!

當我坐在淡水河邊時,心中不由得浪漫。這樣微妙的情愫,點燃了我生命的燭光;雖然並不是波濤洶湧的英雄史詩,我卻在這裡找到歸鄉式的文學安慰。

**西來文明的窗口

淡水,台灣西來文明的早期窗口。這個小城,由於西來文明而興起;也由於西來文明而變色。

1626年,西班牙人佔領基隆,在此建立紅毛城,當時名為「聖多明哥城」。同時,荷蘭人佔領台南的安平,兩個歐洲國家在台灣形成南北對峙。

1632年,西班牙人用武力降服諸「番社」。同年,淡水原住民不堪壓迫,群起搗毀淡水城。1642年,荷蘭人乘西班牙人有事於呂宋島,「不戰而下淡水之城」。

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這一年年底,荷蘭人修建的「紅毛城」完工,取名「安東尼堡」。荷蘭人據此經略淡水,作為中日貿易之中途站,將硫磺、鹿皮及土產貨物大批運銷國外。

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南部之荷蘭人,淡水之荷蘭人見大勢已去,遂撤走。直到中法之戰,中法兩軍血染沙灘。中法天津條約後,淡水成為通商港口。1867年,英國人更與清廷定下永久租約,租得這座「荷蘭舊城堡」為領事館。

歷經日本統治時期,英國人還是不願放手這座城堡,直至中華民國政府收回後,紅毛城三百六十餘年的滄桑史,終於劃下句點。

這段歷史,從另一個角度刻畫出了淡水的暮色。淡水情深,卻經歷了三四百年的武力傷害。淡水幾世紀的悲哀,彷彿是西逝的夕陽朦朧地困住了東方的福爾摩沙。

這個島嶼走出了天真的生活,走入現代的商業與工業。淡水的歷史何嘗不是台灣的歷史斷片?東方遭到西來幽靈的侵擾,正寫入淡水的靈魂深處呢!

**淡水的歸鄉之美

台灣前輩藝術家都很喜歡畫淡水。李梅樹、陳澄波與陳植棋,都曾經以淡水為題,創造出許多精彩的畫作。他們畫筆下的淡水,充分反映出這個小鎮的風貌:紅磚色的屋頂,連著碧水藍天。小鎮的古樸隱然可見;小鎮的幽香,彷彿可聞;小鎮的人情,幾乎透紙浮出。

尤其是李梅樹,他生平的畫作多以三峽為主。三峽在臺北盆地之南,小溪流過青山;淡水卻位於臺北盆地之北,寬闊的淡水河奔流至海。

三峽與淡水,一南一北,實在很不同。

可是李梅樹畫的淡水,恰恰撫平了淡水碼頭上流浪式的蒼茫。李梅樹的淡水暮色不含一絲悲愴,他的畫融入了三峽的山溫水暖,把淡水表現得更寧靜,洋溢著漁人歸鄉的喜悅。

我不禁想起,十幾年前的淡水,的確是那般的美。

我想起孔夫子所說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人生的至境,來自我們看世界的方式。這個畫面就好像王維寫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世界的動,反映在我們安定的心田。

這就是美!

印象中,淡水的風是舒服的。鹹鹹的海風裡,三五好友騎著協力車,沿著濱海的公路,享受海岸的景致。淡水的街道古色古香,彷彿是小鎮臉上的皺紋;西式的、日式的與臺式的建築物,點綴其間,好像少女臉上的雀斑。

我想,淡水之美,不光是視覺性的,而是感受性的。來到這裡,身上的毛孔好像打開了,用力呼吸。夕陽時,長堤邊,每個細胞都一起向著夕陽,狂飲薄暮的輝光。

離開淡水,好像是離開海天相會的地方。

**現代的淡水小鎮

淡水港,隨著泥沙的淤積而失去了他的重要性。不過,淡水始終是臺北人看海的地方。來到這裡,都會的忙碌生活,拋諸腦後。工作的倦怠感,也一下子被海風與暮色洗滌得無影無蹤。

淡水隨著台灣的發展,也變得更現代化。自從捷運站通車後,假日的淡水幾乎被人潮所淹沒。山海之間,巨大的建築遮擋了看山看海的雅興;古色的小道,憑添了許多都會人的身影。

街頭畫家專注於畫版、攤販熱情的叫賣、情人攜手步行…這些畫面的確是台灣的一頁生動的寫真!

雖然,人潮逐漸多了起來,可是每個人都在淡水享受著短暫的假日。我卻聽見流浪的歌聲,淡水河邊的老琴人,正拉著古老的音調,悼念逝去的淡水。海邊的燈光,代表了淡水的繁華,潮水的起伏,似乎是小鎮的脈搏。

淡水,百年而不孤寂。

淡水,只是北台灣的一個小鎮的名字!@(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1000步的繽紛台灣】高雄五星級度假酒店
【1000步的繽紛台灣】台中超質感森林住宿
單車漫遊:淡水河金色水岸自行車道
【飛向歐洲】意大利威尼斯—建在海面上的城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