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六十年代初期傳統相聲總結

1957年~1975年

1959年10月23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對來北京參加演出的藝術表演人員作重要講話︰「文藝工作者要堅持革命精神,不斷前進、不斷革新、以利推陳出新,百花齊放。」

在這談話之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和中央廣播說唱團便響應號召,從1960年10 月到1961年4月半年間,挖掘並紀錄了傳統相聲一百多段,包括「墊話」、「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開場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傳統相聲的概貌。當時這些調查單位曾撰寫一篇充滿意識形態的書面報告,以政黨政治觀點全面的對這批民間說唱藝術加以總結﹙或說在政治層次上批判﹚。重點摘錄如下︰

*就內容分︰這些節目﹙過去的傳統相聲內容﹚大約有這樣幾種類型︰

1. 關於「剝削者」、「統治者」的笑話。

2. 關於「舊社會」世態人情和種種畸形現象的諷刺。

3. 關於傳統笑話的主人翁﹙傻子、鄉下人、庸醫、卜者、塾師﹚的話柄。

4. 關於「舊社會」習俗和其他知識。

5. 機鋒辯難、談笑風生的節目。

6. 摹擬方言、外語、市聲和學唱戲曲、曲藝。

7. 角色表演性較強的節目和滑稽演出戲曲片段的「開場小唱」。

8. 文字遊戲。

*就形式和體裁分︰

1. 屬於「單口相聲」或「一頭沉」的「對口相聲」,在敘事中穿插著笑料。

2. 屬於「子母哏」的「對口相聲」,「甲」、「乙」脣槍舌劍,互不相讓。

3. 劇情以摹擬學唱為主,間以詼諧博笑。

4. 演員在應對之間加上「貫口」,背誦成段抑揚頓挫的排比文辭。

5. 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演員,當場現身或即興作戲,近似鬧劇的形式。

*就基本結構分︰除了學唱和文字遊戲之外,主要有三類︰

1. 按照職業的、性格的、或其他的特徵刻劃出一種漫畫式的人物貫穿全篇。

2. 不以人物為依託,而以有趣的以至荒誕的情節,或曲解附會來結構成篇。

3. 既不以人物為骨幹,又不以故事為經緯,而純以能言善辯為能事的。

*就喜劇效果分︰由於內容不同,表演者所採取的態度和手法也是不同的。

1. 有諷刺類別和詼諧類別。

2. 諷刺有各種火候︰嘻笑怒罵、挖苦嘲弄,或是留有餘地的、婉轉多諷的。

3. 詼諧也有各種火候︰刻意捉狹、微含揶揄,或僅僅饒有趣味。

議論中說,由此可見,過去對相聲進行認真細緻的調查研究做的不夠,因而對相聲遺產的認識失於片面與籠統。以上的分析足證傳統相聲的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即主題、題材、形式、手法是多樣的。

*評論認為精華所在︰

至於傳統相聲裡有哪些在「新時代」裡仍然可以被稱作精華呢?議論指出,最可貴的在於那些符合了「勞動人民」愛憎情感的表現。例如以下幾段,語言犀利,感染力也很強︰

1.《連升三級》︰嘲笑封建官僚機構的腐敗。

2.《怯演講》︰奚落軍閥的驕橫昏庸。

3.《打白朗》︰描繪「反動」軍官怯陣的狼狽像。

4.《怯跟班》︰故事裡面的「跟班」請釘馬掌的來給老爺修腳,無異於罵老爺是「畜類」。

5.《守財奴》︰故事裡面的吝嗇老爺遺囑死後將屍首肢解賣肉,大膽的誇張包含著對剝削者入骨三分的詛咒﹙細品其意涵激烈、幾已達到暴力血腥程度﹚。

6.《一字一象》︰屬於文學遊戲類的段子,用字的形象雙關的笑罵了貪官污吏。

7.《剝兔皮》︰以上完廁所用過的「剩紙」諧音,暗指「聖旨」,已經是赤裸裸的咒罵了。

8.《洋藥方》︰把「舊社會」一些道德品質的弱點﹙好逸惡勞、好吃懶做、貪小便宜﹚歸納為疾病的症候加以數落,做不同程度的諷刺。

還有一些段子,評論認為有助於破除民眾「迷信」,反映了「正確的」是非觀念;總之傾吐了「舊社會」下層群眾﹙「新時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談笑間助長了人民的志氣,並且滅了剝削者、統治者的威風的,就是值得保留的好段子。如能再以其尖銳性與生動性的語言引領民眾,教育民眾,可謂具有相當的認識意義與娛樂作用。

由上分析可知,「新時代」的共黨政治對傳統相聲充滿批判與期待,已不可能只為純粹的相聲藝術發聲,執政當局希望相聲最好有助宣揚「新時代」理念,在教育民眾、引導觀念上有所作用﹙具有相當的認識意義與娛樂作用﹚。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