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歌頌型相聲的崛起》

1949年~1956年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新型態的歌頌相聲︰
進入共黨執政的時代,適應客觀條件和藝術發展的需要,以歌頌為主的相聲不斷湧現,到五十年代末期,掀起了第一個高潮。

在1958年8月,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制定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於是各地相聲演員紛紛上山、下鄉、下廠,編演了一批以歌頌為主的相聲。當年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集中展示了這方面的成就。

例如小立本的《社會主義好》,老舍《試驗田》,海政文工團編導室《水兵破迷信》,中國廣播說唱團集體創作,劉寶瑞、郭全寶執筆的《活動之家》,以及李維信、於世德、趙春田《天上與人間》,都屬於這一批新型態的歌頌相聲。

尤其在小立本、楊海荃在中南海表演《社會主義好》之後,受到當時的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使得歌頌型相聲確立了與諷刺型、娛樂型相聲並列的地位。「歌頌」竟然成為相聲的三大功能之一,開始正式、全面的為政治服務。

*歌頌相聲作家︰
在編演歌頌型相聲方面,論貢獻和影響之大的作家,首推馬季和夏雨田。馬季可以說為建立歌頌型相聲「嘔心瀝血」、「成就卓著」,既有豐沛的創作成果也有理論建樹。例如以歌頌著名勞動模範張富貴的相聲《畫像》,還有眾多作品概分如下︰

1. 敘述類︰以第三人稱述敘的《老站長》、《游擊小英雄》、《英雄小八路》等。
2. 參與類︰說相聲的也參與劇情,如《登山英雄讚》、《友誼頌》、《海燕》等。
3. 人物類︰直接摹擬主角人物,如《新桃花源記》、《營業員之歌》等。
4. 批講類︰如《詩情畫意》中的「我」,就以評論人的面目出現。

夏雨田則是位相聲界不多見的具有大學學歷的藝術家,長期堅持歌頌型相聲的創作。他曾深刻的概括「笑與人生」的關係,他說︰「願人生有更美的笑,願笑中有更美的人生。」,「我愛相聲,相聲通往笑聲;我愛笑聲,笑聲連接大家的心聲!笑幫您宣洩喜怒哀樂的情懷,笑伴您應對酸甜苦辣的人生!順利時會笑,困難時能笑,失敗時敢笑,我們笑著同昨天告別又笑著迎接新的黎明!」

*歌頌相聲例舉︰
夏雨田的歌頌型相聲具有新的審美意蘊,富有浪漫氣息,他曾經說︰「我試著把曲藝當詩寫」。如相聲《災而不難》的「底」﹙結尾﹚,就有著生動的體現,收錄片段如下︰

「甲︰…我說︰『奶奶,您歇會兒,我幫您唱!』﹙唱︰﹚『天上有個太陽,身邊有共產黨。』
乙︰咱有黨。
甲︰﹙唱︰﹚『我全知道、全知道、全知道…』
乙︰知道什麼?
甲︰﹙唱︰﹚『黨的恩情,多深多長,哎嗨哎嗨喲。』
乙︰黨的恩情比海深哪!
甲︰﹙唱︰﹚『下雨了,漲水了,抗洪大軍來到了。水淹了,遭災了,解放軍親人來到了。』
乙︰親人來了。
甲︰﹙唱︰﹚﹙重複前調﹚『縣長市長來到了。』
乙︰縣長市長來到了。
甲︰﹙唱︰﹚『省長書記來到了。』
乙︰書記來到了。
甲︰﹙唱︰﹚『中央總理來到了。』
乙︰中央領導來了。
甲︰﹙唱︰﹚『領導幹部來到了,共產黨員來到了,共青團員來到了,武警官兵來到了,民兵戰士來到了,醫生護士來到了,文藝大軍來到了,新聞記者來到了,四方捐款~』
乙︰來到了。
甲︰救災物資~
乙︰來到了。
甲︰柴米油鹽~
乙︰來到了。
甲︰建築材料~
乙︰來到了。
甲︰土豆青菜~
乙︰來到了。
甲︰蕃茄辣椒~
乙︰來到了。
甲︰來到了。
乙︰來到了。
甲︰來到了。
乙︰來到了。
合︰﹙唱︰﹚『親人來了。』…」

從夏雨田所歌頌的「生活理想」中可以看見,只是描述一個水患,所有的官僚卻積極「為人民服務」,連「中央總理」都來到了。作品中提及的「美好」事項,包括在救災之際,社會有充分的分工、人民絕對的團結、到處有充沛的物資,甚至把解放軍當親人看,說這是︰「親人來了」。……但,歷經半世紀,較諸中共內部多次的實際救災情形,人民心中或許各有體會吧。簡言之,以上的作品風格即為經典的「歌頌型相聲」。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壽臣雖已出了師,老師卻還在關懷、惦念著;有一天,張壽臣在護國寺「撂地」說單口相聲,觀眾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裡聽,一段說完打錢,觀眾一哄而散。張壽臣發現老師目睹這樣的慘狀,難過的低下了頭。
  • *坎坷起步︰
    張杰堯﹙1893—1971年﹚,藝名「張傻子」,漢軍旗人,祖籍浙江嘉興,世代作官,後漸衰落。因此從他父親張武林起,成了變「戲法」、說「評書」的藝人。
  • *出身及特色︰
    馬三立,回族,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甘肅永昌縣,出生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續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壆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錫,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 常寶堃﹙1922—1951﹚,滿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於張家口。父親常連安,藝名「小鑫奎」,原在富連城科班學戲,後來與吳鐵庵一起研究戲法,以變戲法謀生。常寶堃六歲開始隨父「撂地」賣藝,表演戲法的「說口」。童聲清亮、口齒伶俐,抓哏取笑、機敏聰慧,頗受觀眾的喜愛。張家口盛產磨菇,人們親暱的給他取個綽號,叫做「小磨菇」。
  • 侯寶林﹙1917—1993﹚,滿族,四歲時被舅舅張金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養父在濤貝勒府當廚師,家境清貧。從懂事起,就飽嘗了都市貧民生活的艱辛。抱著碗領施捨粥,撿煤核,賣冰核,賣報,打執事,什麼雜活都幹過,最後淪落成小要飯的,經常忍飢捱餓。他只免費唸過三個月的小學,不到一百天。
  • 在侯寶林漫長的六十年藝術生涯後,他因病在1993年去世,臨終前說了這樣一段《最後的話》︰「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的最大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觀眾。觀眾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師。我總覺著再說幾十年相聲也報答不了養我愛我幫我的觀眾。現在我難以了卻這個心願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愛、視為生命的相聲發揚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寶林獻給人民更多的歡樂。我一生都是把歡笑帶給觀眾,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別觀眾,我也會面帶微笑而去。祝願大家萬事如意,生財有道。」
  • *「單口」大王︰
    劉寶瑞﹙1915—1968﹚,北京人,自幼家境貧寒,曾向崇壽峰學藝,十三歲拜張壽臣為師,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等人在南市「聯興茶社」相聲大會演出,並在廣播電台播音,開始嶄露頭角。1940年從濟南回北京,聲譽鵲起。後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單口大王」。到了四十年代末,他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聲藝術介紹給港、澳觀眾。
  • *諷刺藝術︰
    相聲具有優秀的藝術傳統。處於成長期的相聲更以「諷刺」為突出特色。相聲的「諷刺藝術」並非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和文學藝術的根源。
    從「談笑諷諫」的古代「俳優」,到「直言敢諫」、「實不讓當時言官」的唐朝「參軍戲」,宋朝的「滑稽戲」,到「滑稽幽默」、干預生活為特色的歷代笑話,「諷刺」的傳統是一脈相承。到了相聲藝術,可以說是集其大成!
  • 「九一八事變」之後,著名相聲藝人張壽臣曾經編演這樣一段「墊話」︰「小日本想滅亡中國,那是痴心妄想!中國人同仇敵愾、團結禦侮,誰想亡中國也亡不了。您只管放心,歷史上記載得明明白白;元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蒙古也送來啦!清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吉林、黑龍江西半邊都送過來啦!日本不是也要亡中國嗎?好吧!待不多少年連蓬萊三島也得送給中國。亡?亡什麼?全日本國的人都到中國來,還不夠站崗的哪!」
  • 成長期的相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由發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過程。在北京,相聲藝人隊伍逐漸擴大,競爭日益激烈,促進了相聲藝術的成長。尤其是相聲登上廣播電台以後,拓寬了觀眾面,提高了相聲演員的知名度,社會影響也愈來愈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