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優秀傳統》( 上 )

威權之下發聲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諷刺藝術︰
相聲具有優秀的藝術傳統。處於成長期的相聲更以「諷刺」為突出特色。相聲的「諷刺藝術」並非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和文學藝術的根源。

從「談笑諷諫」的古代「俳優」,到「直言敢諫」、「實不讓當時言官」的唐朝「參軍戲」,宋朝的「滑稽戲」,到「滑稽幽默」、干預生活為特色的歷代笑話,「諷刺」的傳統是一脈相承。到了相聲藝術,可以說是集其大成!

下面結合相聲成長時期的一些情況,略述相聲藝術的優秀傳統。

*時代背景︰
1840 年鴨片戰爭以後,清王朝日益衰落。官吏橫徵暴歛,人民怨聲載道;一些文人以文藝為武器,口誅筆伐,湧現了許多「譴責小說」。在這樣的背景下,相聲藝人也創作了一些反應現實、針貶時弊的作品。如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相聲段子《大人來了》,剛剛問世即遭禁演,腳本未流傳下來。但在1908年出版的《也是集續編》裡曾追記了這段相聲的誇張情節︰

「據說清末在北京,即使親王貴族出門,也沒有驅趕行人的儀仗隊,惟獨『九門提督』出門,為了顯示威風,常常找一些蓬頭垢面的叫化子式的看街兵開道,高喊︰『大人來啦!』弄得人心惶惶。…接著又喊︰『大人來啦!駱駝抱起來!』駱駝擋了提督大人的道,來不及跩走,只好抱起來。又喊︰『大人來啦!驢車趕溝裡去!』車子太破,走不動,連忙趕到溝裡。又喊︰『大人來啦!把孩子摔死!』孩子哭鬧喊叫,擾亂大人的安寧,讓人把孩子摔死,不就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嗎?…總之從牲口到人,什麼也沒有『九門提督』的威風重要。」

*官民衝突︰
1906年,清皇族肅親王善耆就任「九門提督」,常常微服出遊,到護國寺聽相聲。本來心裡喜歡相聲,但,為了維護尊嚴,卻誣相聲為卑微低俗的市井之物。對《大人來了》這類相聲尤為反感,對相聲藝人也開始憎惡起來。

當時,北京最繁華的鬧市是東四、西單、鼓樓前,兩邊便道上有不少「撂地」作藝的。「九門提督衙門」在鼓樓前帽兒胡同口內。善耆外出,必須經過鼓樓前的鬧市。按規矩,他的轎子一出胡同,賣藝的都得暫停表演,以示敬意。

有一天,善耆外出,看見便道上相聲藝人魏昆治在說相聲,圍了一大群人,故意問︰「那是幹什麼的?」從人回稟︰「說相聲的。」他想︰叫你肅靜你不肅靜,吩咐了一聲︰「來,把他攆走!」

看街的忙跑過去喊︰「九門提督大人有令︰『大人來啦,說相聲的滾開!』」魏昆治站在桌上,據理力爭︰「我沒妨礙誰啊,憑什麼要我走開!」看街的喊︰「你住口!」魏昆治高聲反駁︰「長著嘴就是為說話的。說相聲的也是人,為什麼不准人說話?」這下觸犯的善耆的尊嚴,他咬牙切齒的說︰「不服王法,滿嘴胡說,還反了你啦!來,賞他四十鞭子,戴枷遊街示眾三天!」就這樣,無辜的藝人慘遭迫害。

*迫害藝人︰
善耆餘怒未消,他通令全城,污衊相聲藝人都是「莠民」,一律禁止演出,驅逐出京。在善耆的淫威下,很多相聲藝人被迫流浪外地;李德錫、張德泉去了保定、天津,還有的奔向山東、東北等地。一些滯留北京的也改了行。焦德海改行說「快版書」,張誠甫改行說「評書」。直到1909年,善耆卸去九門提督的職務,禁令才無形中取消,李德錫等相聲藝人逐漸回到北京。

一段相聲引起迫害相聲藝人的風潮,充分說明了相聲一貫具備的社會意義與諷刺精神。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學唱「竹板書」,十五歲時改學相聲,拜徐有祿為師。起初,在天橋「撂地」,後到「青雲閣茶社」等處獻藝。他以「說」、「學」見長,台風穩健,表情細膩,口齒清晰,趣味雋永,屬於冷面滑稽。
  • 張壽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來相聲的第四代演員,博采眾長、集於一身,成為承先啟後的一代相聲宗師。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說到張壽臣因喪父家貧,生活艱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門下。由於張壽臣覺得自己是「帶藝投師」,想快點兒學本事。然而,焦德海卻還把他當作開蒙的「娃娃徒」,整天讓他練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說︰
    「生意人全靠說來吸引觀眾,吐字發音務求準確、清晰,聲音宏亮,首先得苦練繞口令,鍛鍊唇、齒、喉、舌各個部位的發音。」
    「要字正腔圓,不准有倒音、訛音、包口音。」
  • 張壽臣雖已出了師,老師卻還在關懷、惦念著;有一天,張壽臣在護國寺「撂地」說單口相聲,觀眾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裡聽,一段說完打錢,觀眾一哄而散。張壽臣發現老師目睹這樣的慘狀,難過的低下了頭。
  • *坎坷起步︰
    張杰堯﹙1893—1971年﹚,藝名「張傻子」,漢軍旗人,祖籍浙江嘉興,世代作官,後漸衰落。因此從他父親張武林起,成了變「戲法」、說「評書」的藝人。
  • *出身及特色︰
    馬三立,回族,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甘肅永昌縣,出生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續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壆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錫,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 常寶堃﹙1922—1951﹚,滿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於張家口。父親常連安,藝名「小鑫奎」,原在富連城科班學戲,後來與吳鐵庵一起研究戲法,以變戲法謀生。常寶堃六歲開始隨父「撂地」賣藝,表演戲法的「說口」。童聲清亮、口齒伶俐,抓哏取笑、機敏聰慧,頗受觀眾的喜愛。張家口盛產磨菇,人們親暱的給他取個綽號,叫做「小磨菇」。
  • 侯寶林﹙1917—1993﹚,滿族,四歲時被舅舅張金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養父在濤貝勒府當廚師,家境清貧。從懂事起,就飽嘗了都市貧民生活的艱辛。抱著碗領施捨粥,撿煤核,賣冰核,賣報,打執事,什麼雜活都幹過,最後淪落成小要飯的,經常忍飢捱餓。他只免費唸過三個月的小學,不到一百天。
  • 在侯寶林漫長的六十年藝術生涯後,他因病在1993年去世,臨終前說了這樣一段《最後的話》︰「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的最大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觀眾。觀眾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師。我總覺著再說幾十年相聲也報答不了養我愛我幫我的觀眾。現在我難以了卻這個心願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愛、視為生命的相聲發揚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寶林獻給人民更多的歡樂。我一生都是把歡笑帶給觀眾,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別觀眾,我也會面帶微笑而去。祝願大家萬事如意,生財有道。」
  • *「單口」大王︰
    劉寶瑞﹙1915—1968﹚,北京人,自幼家境貧寒,曾向崇壽峰學藝,十三歲拜張壽臣為師,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等人在南市「聯興茶社」相聲大會演出,並在廣播電台播音,開始嶄露頭角。1940年從濟南回北京,聲譽鵲起。後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單口大王」。到了四十年代末,他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聲藝術介紹給港、澳觀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