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歷史名家評點》( 八 )

常寶堃﹙1922—1951﹚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早慧的天份︰
常寶堃﹙1922—1951﹚,滿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於張家口。父親常連安,藝名「小鑫奎」,原在富連城科班學戲,後來與吳鐵庵一起研究戲法,以變戲法謀生。常寶堃六歲開始隨父「撂地」賣藝,表演戲法的「說口」。童聲清亮、口齒伶俐,抓哏取笑、機敏聰慧,頗受觀眾的喜愛。張家口盛產磨菇,人們親暱的給他取個綽號,叫做「小磨菇」。

常寶堃九歲開始正式改行說相聲,在天津拜張壽臣為師,名師指點,加上自己刻苦鑽研,經過四年磨礪,十三歲時嶄露頭角,十五歲時與趙佩茹搭檔,互相切磋,輪流逗捧,藝業猛進,享譽京、津。﹙常氏兄弟還有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常寶豐,都與相聲事業密不可分,也各有成績和貢獻。﹚

*生動的相聲︰
淪陷期間,日偽警察曾經在天津法國橋橋頭設置勒索百姓錢財的木箱子,強迫過往車輛進貢。他便針對這樣的劣跡,創作了相聲《打橋票》,針貶時弊,寓意深刻,尖銳潑辣,矛頭直接指向日偽當局及其爪牙。最後的「底」是這樣的︰
「﹙前略﹚…
甲︰一看打老遠過來一輛大車,趕腳的順脖子直流汗。『站住!』『老總,您辛苦了。』『懂規矩不懂?』『懂。我還沒賺著錢哪,這車白菜拉過去賣了才有錢哪。』『沒錢啊?』
乙︰放行了。
甲︰『擱這兒兩顆白菜吧!』
乙︰白菜也要啊!
甲︰什麼白菜、辣椒、黃瓜、土豆、鴨梨、蘋果、暖瓶、沙鍋…
乙︰應有盡有。他怎麼拿回去啊?
甲︰好辦,等快下崗了,過來一輛排子車,『站住!幹麻去?』『我…打橋票。』『別打了!』
乙︰『謝謝啦!』
甲︰『把這堆東西給我拉家去!』」

這段相聲生動的勾勒了偽警察的醜惡嘴臉,觀眾聽了,十分解氣。

*即興數來寶︰
常寶堃擅長即興編唱「數來寶」,1941年4月初,著名畫家于飛廠由京赴津,天津美術界設宴歡迎。席間請常寶堃表演助興,常不加思索,現編現唱︰
「打竹板,用目觀,各位名士吃西餐。
 講畫面,論筆單,在位諸公都沾光。
 張大千,溥心畬,仿宋花鳥于飛廠。
 陳半丁,吳湖帆,細筆山水郭北巒。
 苗拱石,郭傳章,「藥雨先生」本姓方。
湯定之,吳待秋,喬山、葉欣、陳緣督。
于紹東,白石翁,道敏學生曹文耕。
張海若,朱拓好,王師子鯉魚帶花鳥。
這些畫,我報不全,『磨菇』愛畫沒有錢。
要瞧畫,到永安,周殿展覽訂房間。
我『磨菇』,學問富,工筆老人帶松樹。
畫山水,與人物,全給掛在盥洗處。」

大家齊聲稱讚︰「常寶堃做到了『出口萬人歡,笑聲驚四座。』」

*其人遺事︰
常寶堃有一把扇子,上面寫有一百多段相聲名稱,可見活路之寬。雖然會得多,演技高,聲名遠播。卻仍謙虛謹慎、勤奮好學、勇於接受批評。對待藝術嚴肅認真、精益求精。

1951年,年僅三十一歲的常寶堃到朝鮮前線慰問志願軍戰士,不幸犧牲,被中共當局追認為革命烈士,遺有二子一女。長子常貴田有父親遺風,後來在表演跟創作上表現傑出,孫子常悅後來也是登台獻藝的相聲藝人。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口相聲《賣掛票》︰
    1931年《戲劇月刊》第五期刊登鄭劍西的見聞錄,介紹了這麼件事︰
    「譚鑫培晚年,除了堂會,戲館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廣德樓日戲,貼他的《碰碑》,午後一點已經把戲園子四周上下,擠個水洩不通。好些人來不及吃飯,買了乾點心充飢,還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佔老地盤啦!饒是這樣,一張條凳還是擠好些人,只要有好戲聽,也就不覺其苦。」
  • *對口相聲《找堂會》︰
    傳統相聲中以豆腐為表現對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豬吃豆腐》、《找堂會》。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會席面。當時,曲藝藝人組成班社,除了街頭或茶園作藝外,還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會。
  • *對口相聲《空城計》︰
    《空城計》的來源,是清代著名藝人余三勝的軼聞。王夢生《梨園佳話》載云︰
    「一日,三勝扮演皇帝,引率四內侍豋場,左右應各二人對立,適此時左三右一,三勝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詎意始終不悟,無可如何。於是三勝唱完之後,續唱︰『這壁一個那壁三,還須孤王把他搬。』兩句而收場。觀客、後台相率大笑。」
  • 在相聲藝術成長的過程中,湧現了許多技藝卓絕、承先啟後的相聲名家。如果說,傳統相聲作品是資料方面的遺產,那麼,相聲名家的藝術經驗則是精神方面的財富。這裡即將為您介紹的相聲名家有李德錫、焦德海、張杰堯、張壽臣、馬三立、常寶堃、侯寶林、劉寶瑞等人。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學唱「竹板書」,十五歲時改學相聲,拜徐有祿為師。起初,在天橋「撂地」,後到「青雲閣茶社」等處獻藝。他以「說」、「學」見長,台風穩健,表情細膩,口齒清晰,趣味雋永,屬於冷面滑稽。
  • 張壽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來相聲的第四代演員,博采眾長、集於一身,成為承先啟後的一代相聲宗師。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說到張壽臣因喪父家貧,生活艱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門下。由於張壽臣覺得自己是「帶藝投師」,想快點兒學本事。然而,焦德海卻還把他當作開蒙的「娃娃徒」,整天讓他練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說︰
    「生意人全靠說來吸引觀眾,吐字發音務求準確、清晰,聲音宏亮,首先得苦練繞口令,鍛鍊唇、齒、喉、舌各個部位的發音。」
    「要字正腔圓,不准有倒音、訛音、包口音。」
  • 張壽臣雖已出了師,老師卻還在關懷、惦念著;有一天,張壽臣在護國寺「撂地」說單口相聲,觀眾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裡聽,一段說完打錢,觀眾一哄而散。張壽臣發現老師目睹這樣的慘狀,難過的低下了頭。
  • *坎坷起步︰
    張杰堯﹙1893—1971年﹚,藝名「張傻子」,漢軍旗人,祖籍浙江嘉興,世代作官,後漸衰落。因此從他父親張武林起,成了變「戲法」、說「評書」的藝人。
  • *出身及特色︰
    馬三立,回族,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甘肅永昌縣,出生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續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壆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錫,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