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歷史名家評點》( 十 )

侯寶林﹙下﹚﹙1917—1993﹚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讚譽有加︰
「撂地」作藝的致命弱點就是隨心所欲,言不及義,只圖逗笑,信口開河。登上舞台之後,侯寶林銳意改革。他說相聲,語言精練明快,表演優美含蓄,風格清新灑脫。摹擬方言、市聲唯妙唯肖,他還強調必須「寓莊於諧」、趣味高雅。前開南大學校長張伯苓和幾位教授看了他的演出,肯定的說︰「侯寶林說的是文明相聲。」這是崇高的也是名符其實的讚譽。而當有些相聲演員對他的革新不以為然的時候,他也能耐心的加以克服。

*壓軸好戲︰
經過幾年艱苦奮鬥,侯寶林的相聲終於成為拾樣雜耍中攢底的「大軸兒」。從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規距,天津的雜耍園子歷來是劉寶全、白雲鵬的「京韻大鼓」唱「大軸兒」。再好的相聲也只能排在倒二「壓軸兒」,但,侯以卓決的藝術衝破了老一套的規矩。張壽臣讚許道︰「侯寶林是相聲界的功臣!」

馬三立看了侯的演出後,說︰「侯寶林學嘛像嘛,每唱一番都有滿堂好。他的表演有自己的風格,是個人才,為相聲藝術增添了財富。為了不糟蹋活,如《改行》、《賣布頭》、《鬧公堂》這些活,往後我就不使了。」

*提高品味︰
為了提高相聲的藝術品味,1943年,侯寶林在天津組織了「北藝話劇團」,努力進行探索。他在《關於相聲問題》一文中回憶說︰
「我演話劇的時候,有一次在『文燕閣』的門口碰見我的一個同行。
他問我︰『你在哪兒?』
我說︰『在演話劇。』
他說︰『你那麼好的相聲不說!』
﹙相聲怎麼說啊?我們是靠藝術吃飯,我們不偷誰,也不搶誰,就是看不起我們。連我們相聲演員自個在台上都說︰『我們就是您駕前的歡喜蟲兒,你喜歡養個鳥啊,養個八狗哇,我們也是一樣。』…﹚
於是我跟他說︰『我為什麼幹這個呢?我不能找個別的行當吃飯嗎?』
他問我︰『那你幹得下去嗎?』
我說︰『要幹不下去,我再回來。我還說相聲,但再也不說那些亂七八糟的,我一定把相聲搞進藝術圈!』」

為純潔相聲的語言,提高相聲藝術的格調,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他的老師朱闊泉使用「打哏」來表演的《拉洋片》很有名氣,但是侯寶林認為時代已經不同了,利用扇子打頭這樣的「打哏」製造笑料,是庸俗的低級趣味,是相聲中的糟粕,應該捨棄。他還經常諄諄告誡相聲演員要「走正路」。

*臨終口述︰
在侯寶林漫長的六十年藝術生涯後,他因病在1993年去世,臨終前說了這樣一段《最後的話》︰「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的最大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觀眾。觀眾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師。我總覺著再說幾十年相聲也報答不了養我愛我幫我的觀眾。現在我難以了卻這個心願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愛、視為生命的相聲發揚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寶林獻給人民更多的歡樂。我一生都是把歡笑帶給觀眾,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別觀眾,我也會面帶微笑而去。祝願大家萬事如意,生財有道。」

*功績永載︰
侯寶林被尊為相聲界具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並被譽為語言大師。六十年來,他潛心研究並發展相聲藝術,把歡笑帶給觀眾。以他為代表的一批相聲藝術家使這門藝術真正走進了千家萬戶,達到一個令人矚目的藝術高峰。他不只是創作跟表演,還對相聲與曲藝的源流、規律和藝術技巧進行了理論研究。他還著重培養年輕的一代,活躍近代相聲舞台的許多名家都是他的學生。

他為相聲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侯寶林的功績將永載曲壇。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口相聲《空城計》︰
    《空城計》的來源,是清代著名藝人余三勝的軼聞。王夢生《梨園佳話》載云︰
    「一日,三勝扮演皇帝,引率四內侍豋場,左右應各二人對立,適此時左三右一,三勝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詎意始終不悟,無可如何。於是三勝唱完之後,續唱︰『這壁一個那壁三,還須孤王把他搬。』兩句而收場。觀客、後台相率大笑。」
  • 在相聲藝術成長的過程中,湧現了許多技藝卓絕、承先啟後的相聲名家。如果說,傳統相聲作品是資料方面的遺產,那麼,相聲名家的藝術經驗則是精神方面的財富。這裡即將為您介紹的相聲名家有李德錫、焦德海、張杰堯、張壽臣、馬三立、常寶堃、侯寶林、劉寶瑞等人。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學唱「竹板書」,十五歲時改學相聲,拜徐有祿為師。起初,在天橋「撂地」,後到「青雲閣茶社」等處獻藝。他以「說」、「學」見長,台風穩健,表情細膩,口齒清晰,趣味雋永,屬於冷面滑稽。
  • 張壽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來相聲的第四代演員,博采眾長、集於一身,成為承先啟後的一代相聲宗師。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說到張壽臣因喪父家貧,生活艱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門下。由於張壽臣覺得自己是「帶藝投師」,想快點兒學本事。然而,焦德海卻還把他當作開蒙的「娃娃徒」,整天讓他練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說︰
    「生意人全靠說來吸引觀眾,吐字發音務求準確、清晰,聲音宏亮,首先得苦練繞口令,鍛鍊唇、齒、喉、舌各個部位的發音。」
    「要字正腔圓,不准有倒音、訛音、包口音。」
  • 張壽臣雖已出了師,老師卻還在關懷、惦念著;有一天,張壽臣在護國寺「撂地」說單口相聲,觀眾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裡聽,一段說完打錢,觀眾一哄而散。張壽臣發現老師目睹這樣的慘狀,難過的低下了頭。
  • *坎坷起步︰
    張杰堯﹙1893—1971年﹚,藝名「張傻子」,漢軍旗人,祖籍浙江嘉興,世代作官,後漸衰落。因此從他父親張武林起,成了變「戲法」、說「評書」的藝人。
  • *出身及特色︰
    馬三立,回族,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甘肅永昌縣,出生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續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壆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錫,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 常寶堃﹙1922—1951﹚,滿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於張家口。父親常連安,藝名「小鑫奎」,原在富連城科班學戲,後來與吳鐵庵一起研究戲法,以變戲法謀生。常寶堃六歲開始隨父「撂地」賣藝,表演戲法的「說口」。童聲清亮、口齒伶俐,抓哏取笑、機敏聰慧,頗受觀眾的喜愛。張家口盛產磨菇,人們親暱的給他取個綽號,叫做「小磨菇」。
  • 侯寶林﹙1917—1993﹚,滿族,四歲時被舅舅張金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養父在濤貝勒府當廚師,家境清貧。從懂事起,就飽嘗了都市貧民生活的艱辛。抱著碗領施捨粥,撿煤核,賣冰核,賣報,打執事,什麼雜活都幹過,最後淪落成小要飯的,經常忍飢捱餓。他只免費唸過三個月的小學,不到一百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