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兒童相聲的興起》

1976年至今

作為一個專門名詞,「兒童相聲」出現較晚,而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卻早已存在。最早相聲藝人「撂地」作藝,常常是一家大小齊上陣;年紀幼小的兒童站在椅子上和父、兄一起表演,俗稱「娃娃腿兒」。由於形象活撥可愛,形式又很新奇,因此,「娃娃腿兒」在觀眾中特別有人緣。

*近年興起︰

在共黨執政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兒童相聲不復多見,更不用說專門進行培養訓練了。兒童相聲的興起,是近年的事。1989年首先在中國的「小天才演出團」赴新加坡演出時,增添了兒童相聲的表演。1990年四月,北京市東花市文化站籌辦了「小花藝術團」,由一些藝有專長的退休老藝人負責教授指導,培養兒童相聲演員。

*成立團體︰

此時,馬貴榮、趙小林也從事兒童相聲的培育,創作了許多適合兒童口味的相聲,深受許多兒童和家長的歡迎。1992年六月,她們成立了「希望少兒相聲藝術團」,是第一個專門經營兒童相聲的藝術團體,並多次為電視台的兒童節目錄製相聲。

北京還有專門培養中學業餘曲藝、雜技人才的「金帆藝術學校」,並聽說貴州、上海、天津等地也有類似的針對兒童的藝術培訓單位。1992年九月,「小花藝術團」聘請馬貴榮擔任副團長,她總結了「小花藝術團」和「希望少兒相聲藝術團」的經驗,全身心的投入到兒童相聲的培訓工作。

*一花引來眾花開︰

馬貴榮當時選擇了一所小學,挑選了一對年僅六歲的孩子,進行培訓試點,並立下「三個月登台,半年內獲獎」的目標來培植他們。在刻苦訓練、潛心探索之下,僅僅兩個多月,這對小演員就在電視台裡錄製了相聲,並在北京崇文區兒童會演中榮獲了二等獎。

「小花藝術團」緊接著在北京市兩屆中小學生藝術節中榮或多個獎項,並在電視、專欄、晚會中頻頻亮相,受到多方面的好評。

*培養的關鍵︰

事實證明,抓兒童相聲,原則是一要早,二要新。

所謂早,就是從娃娃抓起,五、六歲就要開始培養,孩子此時年紀小,接觸相聲不多,因此一張白紙就能夠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他們模仿力強,容易接受引導,有毛病也不難糾正。

所謂新,就是要摸索、創造適合兒童口味和特點的新型訓練方法,而不只是生搬硬套老一套的做法。在啟蒙階段,不可照搬訓練成人的那套辦法;要孩子背誦成本大套的貫口,或機械的模仿大人的表情、動作,這樣做是會適得其反的。

實踐上要針對兒童的特點,先學簡單的小段,最好是專門為兒童編寫的,語言活潑、動作誇張,學起來既有興趣,又易領會。及至孩子真正愛上了相聲,再循序漸進的抓基本功訓練。

發展兒童相聲,關鍵之一也在於曲本創作;兒童一般還不會寫相聲,必須由熱愛兒童、讓愛相聲的人動手來寫。兒童相聲的內容必須反映出兒童的心態和情趣,藝術清新、格調高尚,給人以健康的藝術享受。

*後續︰

近年馬貴榮、趙小林為兒童相聲所寫的優秀段子有《愛與不愛》、《詩情畫意比心靈》、《群星燦爛》、《比翼齊飛》。許多的《小足球隊員》,王振修的《牢騷奶奶》、《馬路西遊記》,吳林友的《智力競賽》、《想入非非》等,都屬於兒童相聲的傑作。

不過,由於兒童相聲目前仍屬於「起步與成形」的階段,因此必然還會有些問題,有待未來相聲界進一步的探索及解決。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