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風雲人物
袁崇煥,廣東東莞縣人(一說廣西藤縣人)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35歲中進士,官授福建邵武知縣。袁崇煥為官清廉閑暇,潛心研讀兵事,常與人評論兵法戰例,一些遼東校卒退伍日歸縣,親自拜訪虛心討教遼東山川地理,風士人情,敵我態勢,對遼東戰事瞭如指掌。
春秋時,齊桓公派兵攻打魯國,此次戰役中魯莊公任用曹劌指揮作戰,從而使他由原本的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戰術,出人意外地打敗強盛的齊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
他七歲時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充滿童趣和天真,清新可愛,是自古以來孩童們學唐詩時常背誦的一首好詩。
蒙恬是秦朝的武將,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年輕時曾經獨自帶領一支分遣隊攻克楚國;被起用為將軍後,又率兵大敗齊軍。
王導是東晉時的丞相,他因曾與琅琊王司馬睿交往甚密,所以東晉渡江後,積極協助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朝。
米芾出生於(西元一○五一 至 一一○七年),是中國湖北省襄陽縣人。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米南宮等。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官”,又因舉止顛狂,人稱“米顛”。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不失法度,蘇東坡稱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沈著痛快”。此外,他又獨創山水畫中的“米家雲山”之法,為後世許多畫家所傾慕...
孫臏是戰國時齊國人,他一生命運坎坷,曾被同門龐涓陷害,而遭受臏刑,因此人稱「孫臏」。他因創造許多著名的兵法,故被後人尊稱為「兵學亞聖」。
「層樓風雨暗傷春,煙柳斜陽獨愴神;多少江湖憂樂意,漫呼青兕作詞人。」這首七言絕句,道盡了辛棄疾一生的悲歌、憂憤、抑鬱和哀樂。愛國詞人辛棄疾,是繼北宋蘇軾之後,又一豪放派大家,與蘇軾並稱「蘇辛」。
張巡,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他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 708年),卒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年)。
徐霞客﹙西元1586–1641年﹚名宏祖,字振之,號霞客。明萬歷十四年出生於今江蘇省江陰縣,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也是遊記文學作家。徐霞客幼即聰敏過人,好讀書,十五歲博覽祖遺「絳雲樓」藏書,對古文史冊、圖經志籍特別有興趣,也漸漸萌生了遨遊名山大川的志向。
顏真卿字清臣,生於唐中宗景龍元年,卒於德宗貞元元年,享年78 歲。封魯郡公,世稱「顏平原」、「顏太師」、「顏魯公」等。顏真卿幼年失怙,隨母殷氏寄居舅家。顏氏世代家學淵遠,名重當世。殷氏亦是名門望族。少年顏真卿在雙方長輩的悉心呵護與嚴格教育下,學業精勤,尤工書法。
蘇轍(1039~1112),享年74歲,字子由,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為人沉靜簡潔,鮮言寡欲,性孝友。“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宋史蘇轍傳》)。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作為一代書聖,王羲之在傳頌在中國書法史的名作相當的多,如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黃庭經》、《樂毅論》
《三字經》裡有一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位蘇老泉,就是蘇軾與蘇轍的父親,「三蘇」之首的蘇洵。蘇洵(1009——1066),乃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號老泉,自稱「西蜀匹夫」,可見其一生是「嘗有志於當世」、「方不見用於當世」的文人。
白樸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穀,出身金朝的官僚家庭,其父親白華,是仕金樞密院判官,也是著名文士。白樸處於動盪的年代,蒙古軍攻南京(今開封)時,父親隨哀宗奔歸德,母親被擄送往蒙古軍中,當時白樸年甫七歲,由父親的好友元好問收養,元好問視如已出。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據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朝大都人。生於富豪家庭,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年輕時曾熱衷功名,但仕途並不顯達,雖曾擔任江浙行省務提舉官一卑職,卻常受正職的蒙古官吏牽制。所以,抑鬱不得志的他到了五十歲左右,看破了官場浮沉榮辱,退隱山林,以詩酒自娛。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間友」的生活,不再與統治階層同流合污。
關漢卿,字漢卿,號己齋叟;大都(今北京)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元代雜劇作家中的領袖級人物,《錄鬼簿》將他列於「前輩才人」56人之首。關漢卿的創作力十分驚人,所作劇曲,是元人中最多的,其中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他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拜月亭》、《救風塵》、《單刀會》、《蝴蝶夢》等。
張可久,元代散曲作家。字小山,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屢為小吏,年代略晚於馬致遠,約是十三世紀後期、十四世期初間之作家,生平事蹟難考,僅能由他的曲中窺其身世一斑。在充滿鬱鬱不得志的作品中,可知其為懷才不遇、困於仕途的江南才子。由於仕途不得意,而歷遊江南之名勝古蹟,足跡遍於江蘇、安徽、浙江、湖南一帶,晚年隱於杭州。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他是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也是宋代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被尊為一代儒宗。
曹雪芹(1716~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祖上本是漢人,很早就入了滿族正白旗的內務府,後因軍功,逐步升為官吏。曾祖父曹璽開始,至曹雪芹的養父曹頫一代,都是擔任江寧織造。康熙皇帝五次到南方巡視,有四次住在他的家裏,由此可見曹家的榮華以及與皇室關系的親密。
唐代名醫孫思邈先生是北京華原人,在世活了一百多歲,行醫七十餘年,是中國在醫藥學實踐上最長壽的一位醫藥學家,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又被尊稱為藥王孫天醫。
西元1101年,宋徽宗即位,透過外交手腕及經濟輸誠,抵擋住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一個多世紀的承平換得經濟的穩定發展,城市商業帶動文化娛樂的需求,在瓦舍勾欄中,於酒酣耳熱之際,欣賞說書、雜耍等表演成為當時風行的休閒活動。不僅庶民文化蓬勃發展,文人藝術也獲得皇家支持,在宋徽宗支持下,隸屬國家的翰林圖畫院不斷擴大規模。
朱耷生於1625年,又名「雪箇」,自號八大山人。本是明朝的貴族,祖父、父親都是畫家。因此朱耷從小就受到藝術陶冶。他天賦異秉,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少時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弱冠為諸生,一生以主要的精力從事繪畫。
伏波將軍馬援,是幫東漢光武帝打天下的名將之一。據史書記載,馬援像貌十分俊美,他還有許多名句流傳於世,如「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及著名之《誡兄子嚴敦書》家訓中的「畫虎不成反類犬」等,都是勵志名言也是為人處事的寶典。
王冕(1310—1359),字元章,一字元肅,號煮石山農。浙江諸暨市長寧鄉郝山下人,是元代著名的詩人和畫家。他的別號很多,有竹齋先生、會稽山農、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
漢武帝在位時,版圖遼闊,國力強大,對橫行於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採用漢高祖時代的和親政策,而是對匈奴發動一波波的大規模反擊。在對匈奴長達幾十年的征戰中,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是抗匈奴名將,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戰功最大者。
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時期,疆土幅員遼闊,而活躍在塞北,勢力日趨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也一直威脅著漢王朝;他們十分強悍,不時地入侵邊疆,當時在位的漢武帝,就經常派兵鎮壓、反擊他們。
出身湖北江陵的農家子弟張居正,少年時期即有神童之稱,十歲精通四書五經,十二歲即為秀才,十六歲中舉人;也因他的聰明才智,實行多項改革措施,才讓日漸衰敗的明朝國祚得以延長六十年之久。
西漢名外交家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不僅是我國歷史上一項外交創舉,也是漢人第一次到達中亞各國,開闢了漢代直接與中亞交流的道路,史稱「鑿空」。後來中原也經由這條道路開拓了通往歐洲大陸的「絲綢之路」。
共有約 154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週五(4月26日),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北京與中共黨魁會面,隨後召開新聞會公布了訪華內容。布林肯訪華正值美中關係因中共支持俄羅斯以及科技戰陷入緊張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