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脚步】

欣愉:古人这样生活之百衲——节制与惜物之美

人气 164
标签:

【大纪元2015年11月08日讯】百衲是一种拼布工艺,“衲”有缝补缀合的意思,“百衲”即将一定形状的小片织物拼缝在一起。百衲织物是民间百姓把零碎的废旧布料拼接起来,做成完整的衣服或被褥等日常用品。百衲并不一定要用一百片布料,只是说明用料之多,或是缝补精细。

百衲,也叫“百纳”,体现着人们节制、惜物的用心。尽可能的让每一份现有物资得到充分利用,这种不浪费、可循环的理念,其实和如今的“永续”、“环保”概念是一脉相承的。

“衲”字同时也指僧人的衣服,佛门弟子穿的袈裟,其实正是百衲衣的形式。唐宋诗歌中就有“雨前缝百衲,叶下闭重关”(李端〈秋日忆暕上人〉)、“朝冠挂了方无事,却爱山僧百衲衣”(陆游〈怀昔〉)等诗句。

最初的袈裟是僧侣将化缘时收到的旧衣物、旧布块等缝合成衣,至今仍有一些僧侣穿着这样的服装。修行之人生活简单,衣服只用以御寒蔽体,不追求外在形式的华丽漂亮,而且行脚僧人不存财不存物,在物资的取用上只能尽量的物尽其用。所以百衲衣与修炼文化也有很深的关联。

民间的百衲衣,也有水田衣、百家衣等多种叫法,实际起源时代已不可考,但战国时代的楚国古墓中已有穿着拼布衣的木俑。《晋书》记载西晋太始年间,董京把残碎的缯帛缝制成衣,称为“百结衣”,和百衲衣是一个意思。

百衲衣也是中国古代婴儿、幼童的常见服饰,寓意孩子受百家祝福,平安成长。另外,古人也认为五色多彩的百衲式样能为儿童驱灾祈福,因此在儿童用品中,经常能见到百衲的元素。

由于百衲衣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因此人们在缝制时,通常会比较注意形式的美观,让混杂的花色呈现出协调的美感。这种精细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到了明清时代,还出现了模仿百衲的织造方式,用不同的色块组成图案,十分鲜艳好看。不过这似乎已经背离了百衲的初衷。

明代崇祯年间,模仿僧人百衲衣制作的“水田衣”还一度成为女性的流行着装。“水田衣”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衣服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当时的妇人为了制作一件水田衣,甚至不惜将完整的布料剪碎再拼缝,这种做法更是与节制相悖而趋向奢靡,因此遭到一些有识之士的反对。

“百衲”本是出于对物资的敬惜而产生的一种生活工艺,后来却演变成为了追求这样的工艺美感,而以浪费的方式刻意造作,这种转变恐怕也是时代与人心变异所导致的。

古语说:“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百衲的本义,应该也是一种清和之物吧。百衲,百纳,质朴而大气,其中包含了古人物尽其用的巧思、惜物知足的坦然,以及身容百家的豁达。

责任编辑:王曦

相关新闻
简妤:教师节将至 三言两语浅说“孝”
石云:现代居高的犯罪率 看“古人诚而善”
王海峰:黄帝梦游的华胥国是什么地方
石云:笑看对古人的误解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