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中国相声史《历史名家评点》( 九 )

侯宝林﹙上﹚﹙1917—1993﹚

*贫苦伶仃︰

侯宝林﹙1917—1993﹚,满族,四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家境清贫。从懂事起,就饱尝了都市贫民生活的艰辛。抱着碗领施舍粥,捡煤核,卖冰核,卖报,打执事,什么杂活都干过,最后沦落成小要饭的,经常忍饥捱饿。他只免费念过三个月的小学,不到一百天。

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阎泽甫为师,学京戏。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京剧表演程式。白天,抽空学点唱段,三个月后,他和师傅一起搭班,在天桥“撂地”作艺。

他们管这种简陋的场子叫做“平地茶园”,还自嘲说︰“平地茶园,雨来就散,刮风减半,下雨全无。”通过两年多的边学边演,基本上掌握了唱、念、做、打以及文、武场面。后来由于阎泽甫离开戏班,奔了山西,侯宝林只好提前“出师”了。

*京剧演员︰

有一天,侯宝林到鼓楼市场蹓跶,碰见一桩巧事;一个“撂地”作艺的小戏班,唱完《捉放曹》,打罢了钱,刚要接着再唱,突然发现打大锣的不在了。班主李四急得直嚷︰“哎,大锣谁会打?”侯宝林自告奋勇︰“要没人,我行!”打完一场大锣,李四很满意,又听说他还会唱,就叫他第二天来参加演出。

正像说“评书”的常常讲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从此,侯宝林就参加了这个戏班子,一待就是两年多。边演边学,学会了二十多出戏,最拿手的是一个人演唱的《拾万金》。每天能分到一角钱的戏份儿,刚刚够他一个人生活。

*相声偷艺︰

京戏场子旁边有个相声场子,演员有常宝臣、聂文治等。他们收入多,每人每天能分到三、四角钱。侯宝林心想,看来学这个本事能吃饱饭,我得学。可是,不正式拜师,人家不教啊!就利用演出的空闲,到相声场子“偷艺”。他在相声场子旁边的豆汁﹙豆浆﹚摊上,花一个大铜子买碗豆汁﹙豆浆﹚,坐在那里,两只耳朵对准相声场子,一字一句的听,一点一滴的揣摩。就这样,学会了不少相声段子。

不久,拜常宝臣为开蒙老师,有时利用相声场子早场与午场之间的空隙,见缝插针的表演几段单口相声,艺人称之为“说板凳腿儿的”。

*赚钱滋味︰

1935年以后,北京西单商场有个最有名的“撂地”作艺的相声场子,艺人有高德明、张杰尧、汤金澄、朱阔泉、褚德贵、高德光…等等。他们一边表演相声,一边出售《笑海》。张杰尧的“柳活”、高德明的《老老年》、朱阔泉的“双簧”、汤金澄的“口技”,最受欢迎。侯宝林曾在这个相声场子旁边唱京戏,又学会不少相声段子。

“撂地”作艺最怕下雨,有一天,从清早到下午四点,整整下了大半天雨。侯宝林在西单商场里转悠,兜里空空的,已经饿了多半天了。于是对相声场子的场主说︰“您把场子打开,我晾晾板凳,说几段。我在茶馆里借宿,早七点爬起来,到现在还水米没沾牙呢,帮帮忙吧!”

他摆好板凳,扫扫积水,不一会儿,来了不少观众。他说单口相声,一段接着一段,一直说到晚上。除去场租,净挣两块五毛多钱,美美的吃了顿饱饭。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挣这么多的钱。从此,他对说相声更着迷了!

由于侯宝林的启蒙老师常宝臣病故,之后侯宝林就正式拜朱阔泉为师。那时,他常常在朱的相声场子里帮忙,除向朱学艺外,还向褚德贵学了《戏剧杂谈》,向汤金澄学了《山西家信》。1939年在天桥“新民茶社”为老师捧哏,从此,正式登上曲艺舞台。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