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历史名家评点》( 五 )

张寿臣习艺与传艺之路﹙下﹚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恩师提携︰
张寿臣虽已出了师,老师却还在关怀、惦念着;有一天,张寿臣在护国寺“撂地”说单口相声,观众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里听,一段说完打钱,观众一哄而散。张寿臣发现老师目睹这样的惨状,难过的低下了头。

焦德海凑下前来,乐呵呵的说︰“别泄气,你的单口说的不错。”说着,转过身来对观众说︰“他是我的徒弟,初学乍练,谢谢各位捧场,您捧徒弟我沾光,没别的,我和这位裕师弟给您说两段,帮帮场子。”

观众都认识焦德海,一下子围了个水泄不通,裕德隆先说了段《杨林镖》,又跟焦合说了《拾聋》。焦又给张捧了段《大保镳》。说完以后,铜子像雪片似的飞进场里,比张自己演三天挣的还多。焦说︰“今儿挣的都归你吧!你争气要强,我支持。”

然后坐在板凳上传艺︰
“寿臣,单口比对口难,一上场就得抓住观众,不能让他们散神。你要坚定信心,上场就是先生,听众就是学生。得像磁石那样,把他们牢牢吸住。”
“别忧头,不怕说的多,就怕没得说。肚里要宽绰,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各种知识要丰富,为人处世的道理要了解。”
“平时趸进,场上卖出,得让观众听着过瘾哪!”

*充实精进︰
张寿臣牢记老师的教诲,平时留心各样事物,挤时间多学知识。当时,宣武门外南下洼子大川路有座“越中先贤祠”,常有名人在那里讲学。每逢路过,他都进去听讲,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关多福讲的《豫让论》、蔡友梅讲的《京华故事》。他也订了《时事白话报》每日阅读,还向邻居借来《三国演义》、《水浒》等文学名著,如饥似渴的阅读着、琢磨着。

读书看报,寻师访友,也给他带来生活的乐趣。他交朋友,范围很广,从卸任官吏、解职军官、医生、画家、书法家、手工业者、商人、书场职工…无所不包,跟谁都谈得来。张寿臣从他们身上了解了时代精神、民众心声,也搜集到大量具体生动的素材,可供即兴创作、随时表演。也就是如此好学的态度,奠定了张寿臣未来成功的基础。

*为人师道︰
在张寿臣自己当了徒弟们的老师后,他打算摒弃过去相声界拜师的陈规陋习,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徒弟。但又考虑到︰“本来我不想搞拜师的礼俗,把我的本事怎么趸就怎么卖,算啦!可又怕这孩子出师以后在外头吃不开。反正我不指望着他发财,至于日后有没有孝心,全在他啦!”

例如他的徒弟于世德正式拜他为师的时候只有十三岁,学徒期间,跟张家吃一样的饭,杂活也很轻。师娘从来没有让他抱过孩子。张寿臣回忆当年自己拜师之难和所受之苦,感慨的说︰“徒弟也是个孩子,不应该让大孩子哄小孩子。万一摔了,我们能责备他吗!”

张寿臣教导徒弟兢兢业业,不厌其烦,为徒弟的茁壮成长费尽了心血。他常常对徒弟说︰“不要以为我什么段子都说得好,《柳罐上任》我就比不上李少卿,不服不行啊,得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艺无止境啊!”

张寿臣正式收的弟子有常宝堃、刘宝瑞、戴少甫、朱相臣、于世德…等二十三人。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侯宝林谈及表演心得时曾说︰“艺术离不开美学,相声艺术也不例外。”我们前辈有四句口诀︰“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生而不紧,熟而不油。”
  • 相声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不论就整体艺术还是具体的相声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难的。这里选择了包括“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在内的十几段传统相声,略予追溯它们的变迁与来历,旁及当时的社会态势,作为一种小民历史的佐证。当然,对于数以百计的传统相声数量来说,区区十几段的比例所占甚小,只能窥全豹于一斑。
  • 先说这个相声源流的背景,从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选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废除。因此明、清两代,文科考选士每三年一次,考试题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体,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构成。从起股到束股,又分为互相排比的两段,一共八股。
  • *对口相声《卖挂票》︰
    1931年《戏剧月刊》第五期刊登郑剑西的见闻录,介绍了这么件事︰
    “谭鑫培晚年,除了堂会,戏馆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广德楼日戏,贴他的《碰碑》,午后一点已经把戏园子四周上下,挤个水泄不通。好些人来不及吃饭,买了干点心充饥,还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占老地盘啦!饶是这样,一张条凳还是挤好些人,只要有好戏听,也就不觉其苦。”
  • *对口相声《找堂会》︰
    传统相声中以豆腐为表现对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猪吃豆腐》、《找堂会》。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会席面。当时,曲艺艺人组成班社,除了街头或茶园作艺外,还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会。
  • *对口相声《空城计》︰
    《空城计》的来源,是清代著名艺人余三胜的轶闻。王梦生《梨园佳话》载云︰
    “一日,三胜扮演皇帝,引率四内侍豋场,左右应各二人对立,适此时左三右一,三胜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讵意始终不悟,无可如何。于是三胜唱完之后,续唱︰‘这壁一个那壁三,还须孤王把他搬。’两句而收场。观客、后台相率大笑。”
  • 在相声艺术成长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技艺卓绝、承先启后的相声名家。如果说,传统相声作品是资料方面的遗产,那么,相声名家的艺术经验则是精神方面的财富。这里即将为您介绍的相声名家有李德锡、焦德海、张杰尧、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等人。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学唱“竹板书”,十五岁时改学相声,拜徐有禄为师。起初,在天桥“撂地”,后到“青云阁茶社”等处献艺。他以“说”、“学”见长,台风稳健,表情细腻,口齿清晰,趣味隽永,属于冷面滑稽。
  • 张寿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来相声的第四代演员,博采众长、集于一身,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相声宗师。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说到张寿臣因丧父家贫,生活艰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门下。由于张寿臣觉得自己是“带艺投师”,想快点儿学本事。然而,焦德海却还把他当作开蒙的“娃娃徒”,整天让他练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说︰
    “生意人全靠说来吸引观众,吐字发音务求准确、清晰,声音宏亮,首先得苦练绕口令,锻炼唇、齿、喉、舌各个部位的发音。”
    “要字正腔圆,不准有倒音、讹音、包口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