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历史名家评点》( 四 )

张寿臣习艺与传艺之路﹙上﹚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说到张寿臣因丧父家贫,生活艰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门下。由于张寿臣觉得自己是“带艺投师”,想快点儿学本事。然而,焦德海却还把他当作开蒙的“娃娃徒”,整天让他练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说︰
“生意人全靠说来吸引观众,吐字发音务求准确、清晰,声音宏亮,首先得苦练绕口令,锻炼唇、齿、喉、舌各个部位的发音。”
“要字正腔圆,不准有倒音、讹音、包口音。”

并且规定他练唇音、齿音的绕口令有︰“板凳宽、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练鼻音的绕口令有︰“高高山上一条藤,藤条头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吹藤停铜铃停。”
练舌音的绕口令有︰“喇嘛端汤上塔,塔滑汤洒汤烫塔。”
练喉音的绕口令有︰“狗啃油篓篓油漏,狗不啃油篓篓不漏油。”

这样加在一起,有十几种绕口令。练了些日子,张寿臣说︰“我这‘喷口’练的差不多啦!”焦看他练了一遍,说︰“脸嘴皮子跟练武术一样,不能光使拙劲,让人瞧着累着慌。‘喷口’不能满嘴喷唾沫星子,喷观众一脸,多没礼貌啊!”要求张寿臣冲着窗户纸练,发音准确、运用自如,窗户纸不能见唾沫星子。一练又是半年。

*学艺与历练︰
有一次,张寿臣提出︰“《哭当票》挺有琢磨劲儿,您教我吧。”焦说︰“别着急,我问你,你到当铺里当过当吗?没有吧!还是的,你太小,短抻练。你知道那个丢当票的当事人的心情吗?如果不清楚,说出来不像,人家听相声的能信吗?”

经过两年的苦练,张寿臣掌握了迟、急、顿、挫等表演技巧,懂得了相声要逗人乐,但,乐了以后要回味,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如果观众笑完了,觉得不是滋味,那就是把“包袱”使歪了。这样又过了一年,他才学会了《哭当票》。

起初,以为《哭当票》是个“学”哏的段子,着重夸张丢当票的人的急劲儿,演出效果还不错。事后,焦问︰“这段相声应该着重‘学’,还是着重‘说’?”张肯定的荅︰“重点是‘学’。”焦说︰“不对,重点是‘说’;应该通过学哭当票这件事,揭露社会上的尔虞我诈、世态炎凉,所以重点是‘说’。如果只停留在‘学’上,观众只不过看看哭当票的惨状而已,受不到什么启示。”

*“出师”前夕︰
在焦德海的循循善诱下,张寿臣明确了“说”、“学”、“逗”、“唱”应当全面发展,尤其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后来总结成四句话︰“‘说’、‘逗’是根本,基础要扎深。表演需传神,场场有翻新。”

他重新学了《老老年》、《天文学》、《三字经》,新学了《大保镳》、《八扇屏》以及一些单口相声。焦德海按照不同的题材,提醒他使用不同的表演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终于掌握了老师的艺术表演风格。

*“撂地”作艺︰
张寿臣十五岁出师,在北京街头、庙会“撂地”作艺。虽然岁数不大,却长成像黄瓜似的细高祧,往那儿一站,一点人缘儿都没有。不论跟谁搭档,观众都稀稀落落的,使他感到非常痛苦。

他当时扪心自问︰“我真的就吃不上这开口饭了吗?不!父亲和老师教的技艺还没施展出来哪!一定要坚持下去,明珠出土的日子总会到来的。”他到东安市场“撂地”说单口相声,能挣多少算多少,宁肯喝稀粥,也要坚持下去。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侯宝林表演“柳活”,紧紧抓住某些著名演员声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学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学两、三句就能要下“好!”来。

    侯宝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关公战秦琼》正式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热情赞扬,可以说是侯宝林表演“柳活”的巅峰,并曾灌制唱片发行国内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宝林就以《关公战秦琼》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 侯宝林谈及表演心得时曾说︰“艺术离不开美学,相声艺术也不例外。”我们前辈有四句口诀︰“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生而不紧,熟而不油。”
  • 相声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不论就整体艺术还是具体的相声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难的。这里选择了包括“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在内的十几段传统相声,略予追溯它们的变迁与来历,旁及当时的社会态势,作为一种小民历史的佐证。当然,对于数以百计的传统相声数量来说,区区十几段的比例所占甚小,只能窥全豹于一斑。
  • 先说这个相声源流的背景,从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选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废除。因此明、清两代,文科考选士每三年一次,考试题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体,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构成。从起股到束股,又分为互相排比的两段,一共八股。
  • *对口相声《卖挂票》︰
    1931年《戏剧月刊》第五期刊登郑剑西的见闻录,介绍了这么件事︰
    “谭鑫培晚年,除了堂会,戏馆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广德楼日戏,贴他的《碰碑》,午后一点已经把戏园子四周上下,挤个水泄不通。好些人来不及吃饭,买了干点心充饥,还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占老地盘啦!饶是这样,一张条凳还是挤好些人,只要有好戏听,也就不觉其苦。”
  • *对口相声《找堂会》︰
    传统相声中以豆腐为表现对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猪吃豆腐》、《找堂会》。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会席面。当时,曲艺艺人组成班社,除了街头或茶园作艺外,还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会。
  • *对口相声《空城计》︰
    《空城计》的来源,是清代著名艺人余三胜的轶闻。王梦生《梨园佳话》载云︰
    “一日,三胜扮演皇帝,引率四内侍豋场,左右应各二人对立,适此时左三右一,三胜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讵意始终不悟,无可如何。于是三胜唱完之后,续唱︰‘这壁一个那壁三,还须孤王把他搬。’两句而收场。观客、后台相率大笑。”
  • 在相声艺术成长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技艺卓绝、承先启后的相声名家。如果说,传统相声作品是资料方面的遗产,那么,相声名家的艺术经验则是精神方面的财富。这里即将为您介绍的相声名家有李德锡、焦德海、张杰尧、张寿臣、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等人。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学唱“竹板书”,十五岁时改学相声,拜徐有禄为师。起初,在天桥“撂地”,后到“青云阁茶社”等处献艺。他以“说”、“学”见长,台风稳健,表情细腻,口齿清晰,趣味隽永,属于冷面滑稽。
  • 张寿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来相声的第四代演员,博采众长、集于一身,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相声宗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