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6-6)

意识反作用于意识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 ,

意识再生意识,从心理学上来说,是有其根据的。从历代的哲学家对意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意识的存在有四种形态:吸收、储存、加工、创造。

吸收意识: 吸收即人对外界现象的摄取。它将外部世界的现象通过自身的感觉神经系统吸收到大脑中,这是人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吸收意识也就是原初意识,也可叫感觉意识。

储存意识: 人的大脑,肯定有一个储存机构,如果没有一个储存机构,我们感觉所得的与料就会如过眼云烟,瞬即消失。我们所得到的意识不可能再现,经验之谈就无从说起。这个储存工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记忆在人来说有强弱之分,即人们说你的记忆力很强或说你的记忆力很差的意思。意识的储存,与感觉经验有关,所谓的见多识广;与记忆力强弱有关,即人的聪明程度有关。储存意识对加工意识和创造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加工意识:即对储存意识进行连结、综合、改造。这个加工意识,有点类似康德的“知性”,但又不完全是,它有改造的成分。比如我知觉这是一张桌子,我只要将吸收得来“四条腿或三条腿,技掌着一个平面板”的直观意识就够了,并不需要我吸收到的“这张桌子是红色的还是绿色的”与料来表现。

所谓的“加工”,不仅有对感觉与料进行连结、综合的功能,而且有对与料取舍、增减的能力。这个加工意识,有其意识的意向性。加工意识,有“想像力”参与其中。例如,我们中国人叫海豹的动物,德国人叫海狗(Seehund),这个命名不同,渗有想像力的成分,中国人认为这种动物象豹,而德国人认为象狗,想像力的类比差别。

人是有想像力的,他可以将一张树叶想像成一个球场那么大,也可以将世界宿小到他的心中。他也可能将这张树叶想像成是一幅画,或是一个有情有意的相思品。也就是说,意识对存在有任意发挥的主动性、夸张性或变态性。我们发现,人脑这个思维工具,并不像一台机器,给多少材料就产生多少产品。加工意识在感觉(吸收到的与料)给予后,会加工出比与料更多的产品。那些科幻作家,写出一本本无现实的小说,靠的是想像力。

又如我们认识阿拉伯字0-9后,我们可以将它们组合变幻为很多不同的复合数。当然,这个想像力一定有客观存在与料参与,没有客观存在的表象,空无一物,意识也就无从生成。但他有了一定的与料后,意识就可以再生意识。

人们常说,某某人的想像力非常丰富,某某人则缺乏想像力。这说明意识的再生,是因人而别的;它也与人吸收到的与料有关系。正是这样,我们无法测定多少前意识,可以再生多少新意识?但可以肯定的是,储存意识越多,再生产的意识就越多,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成年人的意识比一个孩童多,就是他的经历多,储存的意识多,他的再生意识也多。这个意识的特性,有很多哲学家曾经指出过。据法国哲学家萨特的说法,意识是“自为的存在”。由于这个“自为”,意识是可以产生意识的,康德也就想像力问题,指出过意识的再生性,他的知性意识,是靠想像力来连结、综合、统一感性与料的。

创造意识:他将加工得来的意识进行推理、判断,然后创造出理念。由于这个理念是由储存意识和加工意识而再造意识(即我们用我们头脑中原有的意识再进一步创造的意识),它不是由某一具体物,具体的现象所构成的。它与加工意识不同,加工意识有事物的原型。我们不能指出,这一理念是由某某具体事物,某一具体现象所组成的理念。它是由诸意识概念的再创造。

这里我要特别指出:我之所以用“创造意识”这个新名词而不用“理性”,是我认为“理性”并不是很理性。理性概念显然是用逻辑形式推理、判断出来的。它有它的道理在,但它是意识再创造性的东西,依康德的说法,理念、理想是远离客观实在的,它不是能实证的具体概念,不能实证,我们能说这东西很理性吗?(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黑格尔不顾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的这些哲学常识,天马行空,从无到有,搞了个“绝对”说,根本说不通。
  • 中国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归真,佛家的天堂地狱、善恶报应、生死轮回,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忠孝节义、师道尊严,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传。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几千年来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荣。
  • “好”、“坏”、“善”、“恶”、“正”、“邪”等概念是语言、文学、哲学、历史、伦理学、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佛法(或道法)的基本范畴,其实这是神为了使我们今天的人类能够认识大法来奠定文化基础的。
  • 在我们批判唯物主义认识诸形式中,我们就发现,在认识过程中,意识是可以产生意识的。也就是说,意识可以再生意识。康德将这个意识的再生归之为“再生的想像力”。他说“此再生的想像力之综合乃全然从属经验的法则,即所谓联想律者。”(《纯粹理性批判》台湾仰哲出版社,民国76年9月版,116-117页)这种意识的再生,康德将之归为心理学领域,而不属于他的先验哲学领域。也就是说,意识的再生,是以前意识为基础的。即所谓的“意识反作用”。
  • 德国哲学家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在其《唯物论史》说唯物论是“哲学上一个最初的、最低下的、但相对说来也是最坚固的阶段。”他并认为“唯物论可以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优良公理,但“已不再是哲学了”……“因为唯物论与人类自由精神的最高机能没有关系,且不说它在理论上的缺陷,也应说它缺乏振奋力,它欣然以所与的世界为满足,而忽视人类的理想,它对于艺术、宗教和诗歌没有帮助,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倾向于利己主义。”(翁熙:《朗格》篇,《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八卷83——8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 年4月第1版。
  • 我们下面举一个思维活动的例子:自然界产生各种怪现象(姑且称为物质的显现)——人从这些现象中产生鬼怪、或说恶魔的思想(意识的)——人为了战胜鬼怪恶魔,又从这些意识中产生神的思想(又是意识的)。从这一系列的思维中,我们看到,除第一阶段是物质的外,第二和第三阶段都是意识的。也就是说,这个“神”的意识,是从“鬼怪恶魔”这个意识的反思上产生的。这就是意识产生意识。
  • 有个富翁向一个哲学家炫耀他的名贵宝石,他拿着宝石在哲学家面前晃啊晃,问道:“怎样,不错吧?”
  • 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和遵守天人合一,人与天地融合,相依生存。天道不变,循环有矩;地循天时,四季分明;人尊天地,感恩惜福。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德向善必是国泰民安、长治久安。小到一个人注重道德定是健康幸福,远离难缠病魔。
  • 你要认识,总要有对象,这对象就是物质(物质的表象),这世界再没有其他可供意识所认识的对象(这是以唯物主义来讲,当然还有意识认识--反思等认识对象);而物质只有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物质才显现出这个丰富多彩的表象世界。这两者都是唯一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意识(理性)只有人所特有,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三者加入这个辩证的行列。这两者的唯一,就构成一个矛盾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决定不了谁。只是在认识过程中互相转换。
  • 罗素说,“悖论是由某种恶性循环产生出来的。只要假定‘一堆事物中容许包含只能用整个一堆事物来下定义的成员’就会产生恶性循环。”(《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457 页)看来,马列主义在其辩证法前冠上“唯物”,就使其产生这种恶性循环。唯物主义一直无法解释天才,也不敢作形而上学的辩论。只能在物质形态上打圈圈,作一般低意识水平的形而下辩论,其原因大概来自于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