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諾貝爾獎

人氣 9
標籤:

年一度的十月諾貝爾獎季節,今年在台北時間十月十二日晚「經濟學獎」揭曉後,劃下句點。雖然落下帷幕,餘音仍然裊繞,只因今年出現幾許較大的波濤。

最成為話題的無疑是「和平獎」的得主,美國奧巴馬總統的獲得青睞,竟然連他自己也認為不夠格,於是在聲稱該獎不屬於他個人而要與所有為正義奮鬥的人分享外,還要將獎金全數捐出。關於奧巴馬獲獎的諸多評論和嘲諷所在都有,不必再述。不過,倒是值得由諾貝爾獎之所以出現來談一談。

諾貝爾獎創立的另類說法

根據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在一九九一年出版的鉅著《石油世紀》(The Prize)這本書裏的說法,阿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1833~1896)之所以創設「諾貝爾獎」,是因為一八八八年時,石油大王路德威.諾貝爾(Ludwig
Nobel,1831~1888)心臟病發去世,有些歐洲報紙將諾貝爾兄弟搞混了,以為此君是發明火藥的那位阿弗雷德.諾貝爾。由於發布訃聞,蓋棺論定的評論稱路德威為「火藥大王」,並論定他是憑發現新的殺人法而致富的「死亡販子」。阿弗雷德在傷心和慚愧之下,省思的結果乃修改遺囑,設立了諾貝爾獎。

果若如此,就可推知諸項諾貝爾獎中,應以和平獎最重要,諾貝爾希望人類不但不應彼此敵對、殘殺,還應共存共榮、和平相處,更不應發明製造殺人武器。阿弗雷德.諾貝爾的曾侄孫彼得.諾貝爾也認為和平獎最符合諾貝爾精神,不過,他感慨和不滿地說:「但是和平獎卻經常被拿去發給打得難分難捨,最後雙雙力竭停戰的戰爭兩造。」因而和他先祖的精神背道而馳。由此觀之,近三年頒給「窮人銀行」的尤努斯、提倡環保的高爾,以及正致力於全球種族和平的奧巴馬,好像還比較符合諾貝爾精神呢!

我們知道,如今六項諾貝爾獎中,最受質疑、備受爭議的是經濟學獎,幾乎從該獎項在一九六八年出現以來就一直有反對聲,甚至還被認為應取消。彼得.諾貝爾就直接說該獎「是一齣經濟學者所精心策劃的大騙局,想藉著魚目混珠的手法來提高經濟學者的聲譽。」他還認為這個獎「大多都是頒給那些投機客」,和諾貝爾增進人類整體福祉的遺願大相逕庭。雖然他的說法太過份,但也有幾分道理在!

年年受爭議的經濟學獎

其實,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都有反對該獎的呢!有意思的是,聲音最大、最具體表態的是一九七四年的兩位得主,分別是代表左派的瑞典學者繆爾達(G.
Myrdal,1898~1987),以及代表右派的高舉自由火炬的海耶克(F. A.
Hayek,1899~1992)。他倆在經濟理念上的主張雖針鋒相對,卻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存廢看法一致,理由雖不同,但結論相同——不認同該獎。

今年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是鑽研政治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教授歐斯壯女士(Einor Ostrom),著作《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這本暢銷書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維特(Steve
Levitt)就嘲諷說,把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歐斯壯這位政治學者,不啻是把該獎更名為「諾貝爾社會科學獎」,他的圈子難以認同。不過,或許將經濟學獎更名為「社會科學獎」正是名副其實,也較妥適呢!畢竟經濟學本來就是探究「人的行為」,是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其面向當然涵括各個生活層面呀!

可以想見的是,即使諾貝爾經濟學獎爭議不斷,卻不太可能被取消。那麼,就如海耶克所言:

「……經濟學家的影響之關係重大者,卻是影響一些外行:政客、記者、公務員和一般大眾。

在經濟學方面有了一點特殊貢獻的人,沒有理由就成為全能者,而可以處理所有的社會問題。可是新聞界卻如此看待他,而他自己也終於自信是如此。甚至於有人被捧昏了頭,居然對一些他素未專研的問題表示意見,而認為這是他的社會責任。

……所以我想建議,凡是獲得諾貝爾獎這項榮譽的人,必得做一謙虛的宣誓,誓不在自己的學力以外對於公共事務表示意見。或者,授獎人在授獎時至少要求受獎者謹記住我們經濟學的大師之一——馬夏爾(A.
Marshall,1842~1924)的一句嚴正忠告:『社會科學者必須戒懼赫赫之名:當眾人大捧之時,災禍亦將隨之。』」

信哉斯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