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看人生:都是比較惹的禍?

黃金源
font print 人氣: 124
【字號】    
   標籤: tags:

看過這篇故事:兩位友好虔誠的修道士一同跋山涉水要去朝聖,途中遇到一位白髮長者,說道:你們的誠心感動上帝,許諾你們實現一個心願。你們可以推派一位許願,願望會馬上實現,另外一位也可以得到相同的願望的兩倍。

這兩位修道士心想:我若許願,另一位可以得到雙倍願望,那我何不讓對方許願?兩個人開始各懷鬼胎、勾心鬥角,於是彼此客氣、謙讓要對方許願。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由客氣變成生氣,其中一個人終於許願說:「讓我的一個眼睛瞎掉」,願望果然立即兌現,當然另一位修道士的兩個眼睛也馬上都瞎了。

本來是一件難逢的好事,結果卻變成悲哀的結局,只因為有了「比較」,另一個人比他多了一倍的願望。

大家可能都讀過或聽過白雪公主的故事,該故事的配角是皇后,身為一人之下,眾人之上,又是世界上第二漂亮的女人,本來應該過著美滿幸福的日子,但是她的臥室中有個魔鏡,告訴她:這個世界上有個比她更漂亮的女人。結果這位皇后就因為這句話,落得悲慘的命運。「魔鏡」其實就是「比較」的同義詞。

心理學有個實驗:剛開始心理學家讓一群小朋友在一間玩具室玩遊戲,這些玩具都只是半套,譬如:有電話機,卻無話筒;有臉盆、小船,卻沒水;有洋娃娃卻沒有衣服。雖然玩具只有半套,小朋友自然而然發揮想像力,玩得不亦樂乎!當他們玩得興致高昂時,落地窗簾忽然拉開來,露出整片的玻璃牆壁,小朋友看到另一間玩具室,裡面有著一模一樣的各種玩具,但是都是完整的。小朋友個個想到另一間玩具室玩,卻不得其門而入。此時心理學家看到──這群小朋友如所預期:踢玻璃牆壁,摔玩具等等各種暴力行為。心理學家稱之為「相對性的挫折」。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向上比較,永遠會覺得自己的不足,面對那些比我們更美好的人,妒嫉心便油然而生,忿怒不平使人暴力相向。因此,輔導專家屢屢教人:不要與人相互比較。

可是除非離群索居,在熙熙攘攘人群之中,相互比較難以避免。我們每天外出,就會看到各色各樣的人,環肥燕瘦的身材,西施與東施截然不同的長相。有人錦衣玉食或有人身著破爛布衣、三餐難以為繼;有人居豪宅、開千萬名車,有人處處以天地為家、以雙腳行遍世界。人我天差地別,如何避免比較?

我在一個演講的場合,提到白雪公主的故事之後,問底下的聽眾:「你家中有沒有魔鏡?」大家異口同聲說:「當然有啊!還不只一個!」

其實向上比較,雖然會引起妒嫉的心裡,若能反向思維,看到別人榮華富貴、或學富五車,反而可以激起見賢思齊、向上奮鬥的動力。

古代劉邦與項羽看到秦皇出巡威風凜凜,劉邦想到: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卻說:吾可取而代之。心思不同、作為迥異。

仔細思量,比較確實未必全是壞事。底下的故事是很好的說明。有個瞎子坐在大廈的樓梯邊,身旁擺著一頂帽子,還立著一個告示牌,上面寫著:「我是個瞎子,請幫助我!」有個人走過,看到帽子裡只有幾個銅板,於是掏出口袋裡的銅板,放進帽子裡,並且拿起告示牌,在背面寫著:「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可是我看不見。」 然後將告示牌反轉過來,好讓來往的人能看到它。

下午那個男人再度走過來,看看那頂帽子裡面一如所料:放滿了銅板、紙鈔。那位瞎子聽得出他的腳步聲,問道:「您在告示牌上,寫些甚麼?怎麼今天這麼多人給我錢?」

其實,第二個告示牌和第一個的差別是──多了「比較」。第一個告示牌只讓人知道他是個瞎子;反面的告示牌讓人群知道:他們看得見美麗的世界,與那個瞎子相比,是多麼幸福!所以勾起同情心。

美國史丹福大學一位教授最近發表一篇叫做「地球百人村」的報告提到:如果你早上醒來身體還算健康,那麼你真幸福!因為有一百萬人活不過一星期;如果你的冰箱還有食物、有衣服穿,你贏過地球上75%的人;如果你可以參加宗教活動不受逮捕、凌虐、死亡,你比30億人自由;如果你銀行還有存款,錢包裡有些許鈔票、銅板,你是世界上前8%的首富。菲立普馬特教授這篇報告顯示:我們如果向下比較,我們應該如何知足、感恩、同時更要包容、同情、憐憫、關懷許許多多不如我們的人。

俗語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情時,找個比你不幸的人相比,不如意心情往往立即釋懷、甚至煙消雲散。我一生面對無數殘障者的家長,許多人淚流滿面走進辦公室。當我告訴他們有無數比他們更悲慘的諸種狀況後,個個擦乾眼淚,懷抱希望、繼續奮鬥。

由此看來:問題不在於比較,關鍵還是人的心態。向上比較可以讓你生出妒嫉、忿怒不平之心,以暴力傷害比你更美好的人,卻也可以使你急起直追、努力向上;向下比較會使你感恩、知足,免於沈淪、自憐、墮落,可是你若心術不正的話,它也可能加重鄙夷、輕蔑、唾棄他人的心懷。

古人說:「佛在心中」,箇中三昧是:想要成仙成佛,真是還得從心修起。@*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如果對別人的不幸與錯誤,將「人格歸因」的習慣改變成「情境歸因」,就可以大量減少對別人的指責,進而減少許多口業。
  • 人際相處發生矛盾或受人責難時,我們不要矛頭向外,費勁思考他人責難有理與否,也不用去論斷別人的是是非非,而是要向內省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正義、嚴守人生準則。
  • 中國人的語詞「捨得」,就是把捨和得連在一起,有「捨」,「得」就跟著來;要「得」就必須先「捨」。
  • 人一生的得失,是否是受制於高級生命的安排呢?
  • (shown)歷史上曾經記載著許許多多的種族大屠殺,也記載著無數的人,只是為了宗教信仰,遭到無情、殘酷的迫害、屠殺。這些血跡斑斑的歷史紀錄,對世界上幾億的文盲來說,是絕對看不見的!這些歷史的真相,難道就因為這些文盲看不見,就不存在嗎?
  • (shown)人唯有不斷清除邪念,增強「正見」,才能「正行」,走出錯誤的人生。
  • (shown)如果不幸碰到第二類人,你可以遵照中國古訓「止謗莫若自修」,先自我反省,向內心找出不足...
  • (shown)我們聽到他人所轉述的話,與原來說者的本意,彼此天差地別、截然不同。那麼我們有必要對別人轉述的批評與毀謗,耿耿於懷、庸人自擾嗎?
  • 她頓了一下又說:而且我是一朵芍藥呵。妳看到,我是一朵漂亮的芍藥。看得出她害羞又驕傲:我要報答妳的恩。我可以實現妳一個願望,妳有什麼想實現的嗎?
  • 當你看到報攤主說道:「糟了!這下肯定拿不回來了……」,當時的你怎麼想呢?這個當下第一時間醞釀而出的想法,當是反映了我們的人生經驗構成的觀念,但並不是這世界的全部。如果我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觸及的事物經緯,那麼編織而成的世界,一定是以偏概全的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