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影人紐約林肯中心開講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5月09日訊】(大紀元紐約訊)金馬獎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去年以「第四張畫」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的鍾孟宏,以及橫跨紀錄片及劇情片的新銳導演沈可尚專程來美參加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紐約林肯中心合作的「台灣電影展」,5月7日在該中心的 Walter Reade戲院與該中心電影部節目部主任Richard Pena及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博士生張迪愷等人展開對話。

Richard Pena主任特別針對台灣電影的歷史、八十年代台灣新浪潮電影大師的影響及台灣當前的製片環境加以討論。

聞天祥表示,美國觀眾認識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等大師,但事實上,台灣在一九四九年殖民時期沒有電影,歷經了歌仔戲電影、台灣片、文藝片、武俠片及新浪潮電影等變遷,才有今天的面貌。這次影展中有台灣首部彩色片「蚵女」、講述留學菁英回國適應家鄉文化的「家在台北」、媲美「賓漢」的「西施」、詮釋中國道德觀的「秋決」,以及有別於早期文藝片製式內容,探討女性不倫情感的「母親卅歲」及武俠電影開山大作「俠女」等,可以反映出台灣電影的不同歷程及面貌。

鍾孟宏在談到新浪潮導演對他的影響時說,八十年代在他還是高三生的年代,市場流行的是香港李小龍、許冠文主演的片子,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讓他發覺電影可以和生活聯結,讓他想當一個導演。如果沒有這些導演的影響,或許他今天會是一個上班族、或是在矽谷上班而失業的工程師。在談到台灣政府對電影的鼓勵方面,他說台灣政府有贊助業者三分之一預算的政策,有了這個幫助電影就能開拍,不過在台灣,導演籌措拍片經費仍是一大挑戰。

沈可尚表示,他大學畢業的年代是台灣電影正值低潮的時期,他這一輩的年青人在不願意放棄電影的熱情之下,繼續在獨立製片及低成本的影片奮鬥。在景仰台灣大師之餘,年青導演近幾年來也試著用自己的方式、用各國共同的情感語言來說故事,未來更希望尋求國際的合作。

聞天祥是「最年青的資深影評人」,也是各大影展不可或缺的評審;鍾孟宏導演雖然只拍了兩部「停車」和「第四張畫」劇情長片,但已因「第四張畫」榮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並入圍盧卡諾、多倫多等多項國際影展;沈可尚是台灣最受關注的新生代導演之一,是少數能夠橫跨劇情片、紀錄片、實驗電影、以及商業廣告等多領域的影像創作者。2006年執導紀錄片「賽鴿風雲」即榮獲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這是首部由國家地理頻道監製,在全球160個國家播映的台灣紀錄片。 2010年執導的電影「茱麗葉」,獲得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的獎項。

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紐約林肯中心電影學會合作在林肯中心Walter Reade戲院推出「台灣電影展」,活動自5月6日起至5月19日為期2週。該次影展訊息及購票事宜,可參考網站:http://www.filmlinc.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