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三峽工程36計(四十六)

15 渾水摸魚:模糊概念,以假作真

「渾水摸魚」,為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二十計。

原文:「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模糊焦點

「渾水摸魚」也作「混水摸魚」。詞源中並未將「渾水摸魚」收錄。中國成語大辭典中,對「渾水摸魚」的解釋是:比喻乘混亂之機,攫取不正當利益。老舍《四世同堂》四五:「其餘那些人,有的是渾水摸魚,乘機會弄個資格,他們沒有品行,沒有學識,在國家太平的時候,永遠沒有希望得到什麼優秀的地位。」

又渾水摸魚也可從《伊索寓言》得到解釋。西元前六世紀希臘《伊索寓言》漁夫的故事中,講的正是渾水摸魚的故事:一位漁夫在河裏捕魚時,先攔河張網,然後用繩子拴上石塊,面向魚網擊打水底,魚嚇得到處亂游,有些撞進網裏。當地有人見漁夫這樣做,責怪他把水攪渾了,使人不能喝到清水。漁夫說:「若不是把水攪渾,我就捕不到魚,捕不到魚,我就得餓死。」

而在三峽工程論證中,不區別長江洪水的類型、產生的原因、發生的地方,也不具體地分析三峽工程對於哪類洪水起什麼作用,只是一味強調三峽工程所謂的防洪效益,這是渾水摸魚。目的在於誤導民眾,以為三峽建壩,可以卡住長江洪水,從此高枕無憂。

三峽工程論證中,渾水摸魚的例子實在太多。因為在三峽工程論證中,三峽工程的目標和效果,沒有明確的定義。比如,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之一是,可以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防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防百年一遇的洪水。其實,在三峽工程建設之前,荊江河段依靠長江大堤可以防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大堤結合蓄洪區,可以防四十年一遇的洪水,結合已經建設的葛洲壩工程和隔河岩石工程,防洪能力更大一些。而當時洞庭湖區堤防的防洪能力,只能防十年一遇的洪水。人們先把荊江河段和洞庭湖區的防洪能力合二為一,變成:荊江河段和洞庭湖區的防洪能力,是防十至二十年一遇的洪水。然後再把洞庭湖區去掉,簡化為: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是防十至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到來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報告時候,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只能防十年一遇的洪水了。通過減低荊江河段長江大堤的防洪能力,來達到擴大三峽工程防洪效益的目的。

一九九八年長江大洪水,是一九四九年以來的第二大洪水,小於一九五四洪水,為五十年一遇的洪水,當時長江大堤擋住了洪水,保全了人民的生命財產,這足以說明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不是只能防十年一遇的洪水。

在三峽工程報告中列舉了不少歷史上長江發生過的洪水災害,損失多少,死亡人數多少等等。但沒有把這些洪水災害作科學分析,並在分析的基礎上,提議結合三峽工程,論證三峽工程的興建,對今後可能會發生的各類洪水,起哪些作用;同時,建立三峽工程,可以完全防止、或減輕哪類洪水的災害,以及對哪一類洪水不起作用。

可是報告只羅列長江洪水的罪孽,然後筆鋒直下,一下轉到三峽工程的防洪目標,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上去了。似乎過去長江洪水造成的災難,關鍵就在於沒有建三峽大壩,原因是沒有在三峽把長江洪水卡住,要是建了三峽大壩,則長江洪水的災難就永遠成為過去的歷史了,就一去不復返了,高峽出平湖,美不勝收。人們也可以高枕無憂,再也不必要有頭頂一盆水的恐懼感了。

長江歷次洪水

長江歷史上有以下幾次大洪水--

一八六○年洪水:

六月間,金沙江、烏江、三峽地區,清江和荊江地區下大雨,暴雨中心分別在金沙江下游、清江、三峽地區和荊江一帶。長江上游,清江、澧水和沮漳河都發生大洪水,宜昌洪峰流量達九萬二千五百立方米/秒,枝城洪峰流量達十一萬立方米/秒,受災地區為屏山、豐都、萬縣、雲陽、巫山、巴東、秭歸(以上均在三峽大壩壩址上游)、宜昌、宜都、公安和洞庭湖區。這次大洪水未沖潰荊江河段的左岸堤防,卻衝破右岸堤防,衝開了藕池口,大量洪水進入洞庭湖,江湖一片(洞庭湖洪水的一部份來自澧水)。此次洪水自六月中始,持續到七月底。

一八七○年洪水:

該年的洪水是由於嘉陵江流域長時間特大暴雨所形成,同時漢江和洞庭湖水系的湘、資、沅、澧洪水也大。宜昌洪峰流量達十萬五千立方米/秒,枝城洪峰流量達十一萬立方米/秒。嘉陵江流域,重慶至宜昌,以至漢口的沿江地區遭受特大洪水災害。三峽大壩壩址上游的合川「大水入城深四丈餘」,豐都「全城淹沒無存,水高於城數丈」。三峽大壩壩址下游的公安「江堤俱決,……水浸城垣數尺,衙署廟宇民房倒塌殆盡」。宜昌以下的大部份圩堤潰決,長江洪水經松滋、藕池、太平等口入洞庭,湖區汪洋一片。荊江右岸堤潰,左岸的江堤倖存。

一九三一年洪水:

此年長江上游雖發生洪水,但洪水量不是最大。宜昌洪峰流量達六萬四千六百立方米/秒,枝城洪峰流量近七萬立方米/秒,沙市最高水位達四三點八五米,但荊江大堤卻發生多處決口。這年洪水災害主要是由漢江和澧水、沅水的洪水引起。漢江的丹水池江堤決口,漢口主要市區被淹沒,受災達三個月之久。同年鄱陽湖流域、太湖流域也發生洪水。

一九三五年洪水:

該年長江上游未發生洪水。七月三日至七日在清江、澧水上游和香溪河(三峽壩址以上)、黃柏河(三峽壩址以下宜昌以上)、沮河(宜昌以下)河源地區發生了史上最大的暴雨,暴雨中心和周邊地區包括澧水、清江、三峽部份地區,以及漢水中下游地區,其中澧水和漢水的洪水均為歷史最大洪水。宜昌洪峰流量達五萬六千九百立方米/秒,枝城洪峰流量達七萬五千立方米/秒(清江洪峰流量達一萬四千一百立方米/秒),荊江大堤幾處潰堤。受災最重的是漢江下游和澧水下游。同年鄱陽湖流域也發生較大洪水。

一九五四年洪水:

洪水的特點是暴雨來得早,暴雨頻繁,強度大,時間長,面積廣,長江上中下游雨季重疊,幹支流洪水相遇,為長江流域百年罕見的全流域性的洪水。六月初和七月初,鄱陽湖流域的贛江發生洪水。六、七月間,洞庭湖流域的湘、資、沅、澧相繼多次發生大洪水,其中湘沅兩江的洪水接近歷史最大洪水。七、八月漢江也發生中偏大的洪水。同期,長江上游也多次發生洪水,雖從洪峰流量來看,不是最大,宜昌洪峰流量達六萬六千八百立方米/秒,枝城洪峰流量達七萬一千九百立方米/秒,但是三十天的總洪水量大,為八十年一遇。由於下游洪水位高,洪水危害大,動用了分蓄洪工程,才保住了荊江大堤和武漢市區。受災人數為一千八百八十八萬人,受災農田四千七百五十五萬畝。

一九八一年洪水:

長江上游四川盆地的沱江、嘉陵江發生特大洪水,洪水之大,為歷史所罕見。寸灘的洪峰流量達八萬五千七百立方米/秒,為本世紀最大。宜昌站洪峰流量達七萬二千立方米/秒。四川省十四地市的一百一十九個縣市區一千五百八十四萬人受災。

一九九一年洪水:

一九九一年夏,淮河流域、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發生大洪水,由於正好發生在中國的經濟中心—--長江三角洲,經濟損失特別慘重。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