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三峽工程36計(八十二)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表示,戰爭是有預兆的,三峽水庫有十四天的時間可以預先放空。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技術總負責人潘家錚,於其著作中說,敵方需要七天時間進行城市和基地疏散。一九九九年九月,原三峽工程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參加國際大壩會議時,義大利大壩會議主席提問,假設戰爭一旦發生,三峽大壩的安全如何?陸佑楣回答,根據系統論述,戰爭當有先兆,七天就可將水排洩至安全水位。

面對戰爭,潘家錚與陸佑楣都說,有七天時間可以放空;但作戰時是否有這麼多準備時間?而曹廣晶所說,三天之內即可放空三峽水庫,在技術上是否可行?

三天內放空水庫?

當三峽壩址處的水位在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時,三峽水庫的總庫容為三百九十三億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為海拔一百四十五米,如此,海拔一百四十五米以下的庫容為一百七十一點五億立方米,海拔一百四十五米以上的庫容為二百二十一點五億立方米。如果以海拔一百三十米為界,海拔一百三十米以下的庫容為一百三十點三億立方米,海拔一百三十米以上的庫容為二百六十二點七億立方米。

曹廣晶說三天之內便可放空水庫;但他並未給「放空水庫」一個明確的定義。設想第一種情況:水庫的水位下降到海拔一百三十米,三天內洩水二百六十二點七億立方米;第二種情況:水庫的水位下降到海拔一百四十五米,三天內洩水二百二十一點五億立方米。

第一種情況:三峽水庫三天的下洩流量必須達到二百六十二點七億立方米,每秒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第二種情況:三峽水庫三天的下洩流量必須達到二百二十一點五億立方米,每秒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立方米。從技術上來說,三峽大壩的洩洪能力可以排洩每秒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立方米/秒,甚至每秒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的水。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曹廣晶說三天之內便可放空水庫,是指將水庫的水位從海拔一百七十五米,下降到海拔一百四十五米、或者海拔一百三十米,放光之後,水庫中並不是「空」的,而是還有一百七十一點五億立方米水(包括淤積的泥沙),或者一百三十點三億立方米的水。放空三峽水庫,流量達每秒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立方米/秒,或者每秒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是什麼樣的景況?

回憶一九九八年長江洪水時,湖北宜昌站記錄的洪水流量情況:

宜昌站一九九八年一至四月,各月的流量比平均值少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

六月二十八日後,三峽區間出現暴雨。

七月二日:五萬三千五百立方米/秒

七月十八日:五萬六千四百立方米/秒(十一日至二十日連續九天,持續超過五萬立方米/秒)

七月二十五日:五萬二千立方米/秒

八月七日:六萬一千五百立方米/秒

八月十二日:六萬二千六百立方米/秒

八月十六日:六萬三千六百立方米/秒(對比資料:一九五四年,最大洪水流量為六萬四千立方米/秒)

八月二十五日:五萬六千二百立方米/秒

八月三十一日:五萬七千四百立方米/秒

一九九八年,宜昌站的最大洪水流量為六萬三千六百立方米/秒。要在三天內「放空三峽水庫」,其人造洪水的水流遠遠超過一九九八年長江洪水時宜昌站最大流量。荊江河道的安全流量為六萬立方米/秒。放空三峽水庫的洪水流量遠在六萬立方米/秒以上,荊江河道無法接受這麼大的流量,一場巨大洪災,不可避免。

建造三峽工程的目的,是為了防洪,而不是製造洪水、造禍下游人民。可見,三天放空三峽水庫,和建設三峽工程的目標,背道而馳。

宜昌站的歷史最大洪水流量為十萬五千立方米/秒(一八七○年)和九萬二千五百立方米/秒(一八六○年)。三峽水庫在三天內將水位從海拔一百七十五米,下降到海拔一百三十米,流量達每秒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接近長江歷史最大洪水。一八七○年、和一八六○年兩次洪水,在長江南岸分別衝開了藕池口和松滋口兩個分流,入洞庭湖的口門,北岸荊江大堤也潰堤決口。沿途廬舍無存,大量人員傷亡,災民遍野。從中可以看到未來放空三峽水庫後,洪水災害的大致面貌。

也許一些細心的讀者已經注意,上面的計算中,只考慮將三峽水庫放空時的人造洪水流量,而未考慮長江三峽河段的自然流量,因為除了排洩三峽水庫中的水外,還有來自上游和本地的徑流。所以,要在三天時間內放空三峽水庫的水,三峽水庫的下洩量還必須加上放水時的自然流量。如果是在汛期將三峽水庫「放空」,比如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日至二十日之間,將三峽水庫放空,那麼三峽下洩的流量是:十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秒加上自然流量五萬立方米/秒,等於十五萬一千三百五十立方米/秒,或者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立方米/秒加上五萬立方米/秒,等於一十三萬五千四百五十五立方米/秒。

在技術上,三峽大壩即使動用全部洩洪能力,也無法將這麼大流量的洪水(自然洪水加上人造洪水)排洩出去。因而,在汛期期間,用三天時間將三峽水庫「放空」,根本不可能實現。正如來自三峽大壩下游湖北省的記者所關注,大壩下游的河道、與地區,是否真能承受每秒十萬立方米的洪水?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