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讓「仁」昇華

中華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五常中,仁是基礎,也是一種崇高的人的精神境界。我們如果沒有「仁」的強大內涵,其餘「四常」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也就無從體現。

一個人有了仁,他做事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人。心中想的是,要遵循孔子所教誨的「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墨子所講的:「仁,仁愛也」,以及孟子所說:「側隱之心,仁也。」從而,他所做出的事就能使「仁」的內涵擴大並得到昇華,讓「仁」攜義、禮、智、信,放射出穿越時空的韶光。

下面,我們就講述兩段「五常」相互交溶,所產生的感人故事。

北宋時期,姚雄是位鎮邊的將軍。他將女兒許配給邊寨一位偏將的兒子。婚約已定,尚未成婚。這位偏將突然去世,他妻子和兒子也隨之淪落他方,不知下落。姚將軍曾派人尋找這個未過門的女婿,一直也沒有結果。

幾年以後,姚雄以邊帥的身分赴朝庭奏事。在館驛中,一位老婦在給他漿洗衣物。姚雄見她雖為幹粗活的人,卻有士人家風,言談舉止,氣度不凡。閒聊中,便問她從何而來。

這位老婦說:「過去我丈夫在邊寨為官,曾有位姓姚的將軍將女兒許配給我的兒子。後來丈夫去世,自覺不配姚將軍的女兒,只好離開軍營,自謀生計。如今靠兒子賣餅度日,我也做點短工,幫襯家用。」

姚雄問:「你還記得姚將軍的面容嗎?」

老婦說:「長期流落困苦奔波,記不得了。」

姚雄說:「我就是姚將軍呀!自從我將女兒許配給你兒子之後,再不曾給他人提親,找尋你們不見,日夜盼望女婿來到身邊,從來沒考慮他父親在還是不在。親家呀,你真是想的太多了,不知我姚某的為人哪!」

老婦聽後,潸然淚下,哽咽著說不出話來。姚雄留下老婦,並讓人將她兒子叫來,給他們換上新衣服,一起乘車返回邊塞,為女兒和女婿舉行了婚禮。姚將軍的信義之舉在邊寨傳為佳話。

姚將軍是居「仁」攜「信」,讓人感佩。下面再說一段居「仁」倡「義」的故事。

五代時的南唐,有一個縣令叫鍾離,與鄰縣的許縣令結為秦晉之好。鍾離縣令的女兒出嫁之前,買一個婢女作陪嫁。一天,那個婢女拿著畚箕、笤帚掃地。掃到縣衙大堂前,細看地面的凹處,淚如泉湧、泣不成聲。鍾離縣令正好看見,感到奇怪,問她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哭。

婢女哭著說:「我小的時候,父親在這裏挖這個坑當球窩,陪著我玩擲球。看見這個球窩,使我想起了過世的家父,便悲從中來。過去了這麼多年,但這裏的球窩窩依然如舊,沒有改變,而我的父親卻去了。」

鍾離縣令吃驚的問:「你父親是什麼人?」

婢女說:「我父親是兩任以前的縣令。後來身死家破,我便流落民間,又被賣為婢女。」

鍾離縣令馬上找賣婢女的人來問,又訪問老吏,瞭解到了實情,確如婢女所言。

這時,許縣令送來彩禮好多天了,派人詢問鍾離縣令嫁女的佳期。鍾離縣令馬上寫信給許縣令,告知暫停女兒出嫁。

鍾離縣令致信說:「我買到了前縣令的女兒,我很喜歡她又很可憐她。按照道義,不能讓她長時間受屈辱。我準備用我女兒的嫁妝,選擇個賢婿,先把前縣令的女兒嫁出。再過一年,另外給我女兒辦嫁妝,再嫁給你的兒子,可以嗎?」

許縣令回信說:「蓬伯玉是孔子的學生,他認為只有自己當君子是一種恥辱。你為什麼把仁義給壟斷了呢?!我請求把前縣令的女兒,嫁給我的兒子,然後你再別求賢婿,再嫁你的女兒。」

令人高興的結果是,前縣令的女兒嫁給了許縣令的兒子。

一個人有仁愛之心,這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把仁信、仁義施於人的時候,你的人格和操守迅即就得到昇華。同時你身體力行的結果,使對方也明白了怎麼樣去做一個高尚的人,「仁」便得到了流傳。

如果人人都有惻隱之心,人人都是「仁愛」之人的時候,那豈不是天國降臨了人間。你看,如果沒有鍾離縣令的仁愛之心,又怎麼能激發許縣令的「爭義」之舉呢?

仁,有強大的感染效應和催化功能。中華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能夠薪火承傳,就是因為她所具有的偉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當然,在流傳過程中難免泥沙俱下,謬種流傳,但邪不壓正,真的、善的永遠是中華文明的主流。她像洶湧澎湃的大海波濤一樣,摧枯拉朽,奔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