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哈佛分享中英文寫作心得

人氣 43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4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天儀劍橋市報導)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於7日下午﹐假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二樓舉辦「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邀請華人作家在春季中國文學演講會上分享寫作歷程及心得﹐應邀出席的作家包括著名詩人非馬﹑翻譯聊齋故事的馬德五﹑研究美國天使島華文遺詩的王性初﹑作家崔卓力及雷啟立等。三十多位與會者中﹐本地文化界人士居多﹐會議由張鳳主持。

出生於台灣的非馬﹐本名馬為義﹐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核工博士﹐在美國阿岡國家實驗室從事能源研究工作多年。自小愛好文學的他﹐從為華人讀者介紹及翻譯美國詩歌開始﹐走上自己寫詩的歷程﹐著有中文詩集《在風城》﹑《白馬集》﹑《非馬集》﹑英文詩集《秋窗》(Autumn Window) ﹑散文集《不為死貓寫悼歌》及譯著《讓盛宴開始-我喜愛的英文詩》等多部著作。作品被收入百多種選集及教科書中﹐並被譯成十多種文字﹐影響面廣。多才多藝的非馬還從事繪畫與雕塑的創作。

非馬認為好詩就是能給予讀者想像空間的作品﹐提供一個場景讓讀者去補充及想像﹐這樣的詩是活的。他以美國詩人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詩《場景》為例﹐詩歌中寫到﹐「玫瑰花﹐在雨中。別剪它們﹐我祈求。它們撐不了多久﹐她說﹐可是它們在那裡很美。哦﹐我們也都美過﹐她說﹐剪下了它們﹐還把它們交到我手上。」

非馬讚賞該詩留給了讀者許多可能性﹐讓人們猜測詩中男女主角的關係﹑對剪下玫瑰看法不同的原因﹑以往的經歷等。他還以自己的作品《共傘》﹑《越戰紀念碑》﹑《鳥籠》為例﹐其中《鳥籠》新穎的斷句方式讓讀者浮想聯翩﹐詩中寫到﹐「打開 鳥籠的門 讓鳥飛走 把自由還給鳥籠」﹐有讀者聯想到大陸的政治社會﹐有讀者聯想到被愛情困擾的男女。

非馬認為英文翻譯成中文不易﹐但中文翻譯成英文就更難,他近年來嘗試用雙語寫詩﹐以中文寫完立即翻譯成英文。斟酌用詞後反復翻譯﹑反復修改直至滿意﹐這就好像用不同語言進行對話﹐創作新鮮有趣。

出生於江蘇省﹑在台灣長大的馬德五現年八十歲﹐居住在德州休斯頓。他在1964年來美國留學﹐為懷俄明州的英文日報撰寫每週專欄時﹐在萬聖節期間開始翻譯及刊登聊齋故事﹐引起讀者的熱烈迴響﹐從此開始了聊齋故事﹑老子道德經﹑孔子說等的翻譯工作。馬德五的第十本書「Tutor」(用英文改寫《聊齋誌異》中的廿一個故事)曾經得到美國「讀書人」會推薦為該年度內的一百本好書之一。

近來馬老先生還越寫越有勁﹐自己動筆創作現代聊齋故事﹐場景也移放在現代的美國社會。馬老先生八十歲的高齡卻勤奮創作﹐還能用Google搜尋華文出版社﹐並以電郵親自與之聯繫出版事宜﹐真是讓人敬佩。

來自福建省﹑定居舊金山的作家王性初﹐在會上詳細講述了華裔早期移民被關在天使島的歷史以及他們遺留下見證此艱苦的歲月的詩歌。王性初表示﹐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後﹐由於移民資料被損毀﹐許多華裔藉此機會﹐請當地白人律師補領出世紙﹐假稱自己出生於美國而能移民來美。由於1910-1940年間人數多達十七萬多﹐美國政府將這些移民拘留在近郊的天使島上進行調查﹐關押時間從數月至數年不等。

移民中有讀過私塾﹑受過教育的人士﹐他們在獄中的牆上以中文字寫下了詩句﹑對聯﹑書法﹑圖畫等多種文學題材﹐抒發自己當時的心情﹑以詩言志﹐題材包括思鄉情懷﹑壯志未酬﹑憂國憂民﹑無奈苦悶﹑仇恨﹑囚居生活﹑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

其中一首藏頭詩更是寫出不少移民的心聲﹐四句詩開頭四字合起來是「埃侖待剷」﹐即道出廢除天使島(Island)(這個好像翻譯不全,island只是島的意思)的願望。

天使島遺詩除了有文學價值外﹐還有珍貴的歷史價值。王性初希望華人後代不要忘記這一段華人先輩的血淚史﹐有機會要多作了解。

此外當日下午演講的還有崔卓力﹐他是《小貝殼》《最後的鐘聲》等書的作者﹔雷啟立是《傳媒的幻象~當代生活與媒體文化分析》﹑《苦境故事~周作人傳》等書的作者。

會後還有討論及書展活動﹐與會者都深感獲益良多。◇

相關新聞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舉行20週年年會
紐約華文作家將返台參加世界大會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新春團拜
作家:中華文化世界人的驕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