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認識眷村 進一步了解臺灣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安可採訪報導)紐約臺灣同鄉聯誼會理事傅鶴鳴分享他的眷村成長歷程。他表示,父親在民國37年即1948年就來臺灣,先是自己找房子住,後來才分配眷村。政府安排日本人留下的日據時代物質局、農業局的宿舍給公務人員住,傅鶴鳴就住在臺灣大學和師範大學中間。「我記得我家一邊就是臺大的教授區,一邊就是師大的教授區,這兩邊教授區很典型,當時就是他們本來的教職員住的地方。日本式的房子很大,有很大的院子,有榻榻米。」

傅鶴鳴說,當時公教人員薪水比較高,可是軍隊很多,軍方薪水很少,政府就利用幾種方式補貼。一種就是除了眷住之外,還有按照人口配給糧食,像我父母每個月各分配兩大袋米,小孩子12歲以上分配中袋米,12歲以下給小袋米;油鹽柴米都是分配。另外,家中有讀書的小孩就給予補助金,就是除了基本工資,外政府會給予適當補助以安頓生活。

由於眷村裡的家長們基本是在同一個單位工作的,所以眷村的小孩就特別團結,自然成為一股力量,傅鶴鳴說,早期還有幫派產生。「在某些時候,為了團結,為了自保,可能就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這就是眷村幫派形成的原因。」另一個現象是,許多眷村孩子受父輩影響,志願就讀軍事學校。此外,軍眷的小孩子出國的比例比較高。因為本身父母就是漂洋過海來的,對於出國,態度上就比守著天守著地的臺灣子弟開放一些。

傅鶴鳴指出,如今眷村本身已經不存在,眷村歷史在消失;早期造成隔閡的語言問題也不復存在,每個人都會講國語和臺語。現今的問題在於統獨之爭,藍綠情結。臺灣究竟要保持現狀,還是成立一個新的國家,還是和中國統一,這都與臺灣近60年來的歷史文化牽涉很深。眷村基本上是從大陸來的一批人,籍貫上明寫著大陸省籍,情感上可能傾向趨於統一。政治成為臺灣的一個分際,也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因此,了解眷村文化,對於了解臺灣是很重要的一環。

(責任編輯:索妮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