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的模範君主——路易九世(下)

文/李琳

人氣 105
標籤:

【大紀元2013年12月22日訊】 司法改革與幣制改革

路易九世(1214~1270年)對法國影響更大的還在於他的司法改革。路易認為爭端可以依靠法律解決,他將司法權收歸王室法庭所有。在他統治期間,法律對犯法的人絕不徇私,國王在司法方面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國王的法律超乎領主的法律。

像腓力.奧古斯特一樣,路易九世慣於把一些法學專家羅致到宮廷。根據1260年教令,這第一批「大理院法官」有權以國王的名義審理上訴的案件。國王還規定叛逆、矯詔、鑄假幣等重要案件均必須在王室法庭審理。

他頒下法令,禁止非法賣淫、賭博、瀆神,禁止貴族攜帶武器,禁止王室領地內發生私鬥,而在王室領地之外的地區則實行「國王40日」制度,即任何貴族受到侵害後,在40天內不得實施報復,只能上訴王室法庭,由國王裁決,剝奪了諸侯「先斬後奏」的權力。國王堅持親自審理案件,不允許以強凌弱的行為。路易沒有通過戰爭使貴族們就範,而是通過仁慈達到了同樣效果。

聖路易銀幣——Gros tournois。(維基百科)

與司法改革同時的是幣制改革,路易規定王室領地只能流通王室的鑄幣。國王親自過問錢幣的鑄造,規定使用金幣、銀幣,統一國內幣制。他杜絕貪污,並通過自己的官吏檢查大法官和總管的工作,這種執法精神和完善的行政管理使國王贏得了清廉和善良的美譽。他的司法和幣值改革是法國邁向中央集權國家道路上的堅實一步。

對文學藝術非常關心

以路易九世(聖路易)命名的巴黎聖路易橋(Pont Saint Louis),位於巴黎第四區,橫跨塞納河,連接著西堤島與聖路易島。(維基百科)

11世紀末之後,歐洲的商業蓬勃發展,新城市漸漸成為充滿生機的文化焦點,城市生活密切了人際接觸,刺激了人的思想和藝術,教堂和大學可說是中古歐洲高峰文化的標誌。

路易九世很重視教育,對文學藝術非常關心,以溫和可親的態度鼓勵文化發展,還予以資助。國王的神甫羅貝爾.德.索邦在1253年創建的索邦神學院,就是巴黎大學的前身。路易對此很高興,不但給予充分財政支持,還邀請很多歐洲有名的學者來這所學校講課。

在他統治下,巴黎大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了西歐各國學者和文化名人前來聚集的聖地,吸引了全歐洲的學生,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學。當時並非巴黎才有大學。在昂儒和奧爾良,已經有人教授法學;在蒙彼利埃,有人教授醫學。但自聖路易的時代起,用教皇亞歷山大四世的話說,巴黎是生命之樹,它吸引了最好的學生,有時還吸引了來自外國的最優秀的教師。

路易九世對藝術的鑑賞力也頗高,他的作品Morgan Bible,是中世紀的繪畫傑作。在他的鼓勵下,博韋的樊尚(Vincent of Beauvais)撰寫了第一部大百科全書《大鏡》(speculum majus)。

黃金時代的恢弘教堂

聖路易的時代是中世紀法蘭西的黃金時代,國家強大、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他贊助藝術,使哥特式藝術及建築獲得很大的創新與改革。任何其它風格的教堂,包括之後出現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都不如哥特式教堂那樣充滿神性。步入一間哥特式教堂,空間立刻變得深奧莫測起來。

在整個法國,路易九世的時代是建造哥特式大教堂的時代。其實這些大教堂在十二世紀末巳經開始修建。當時,由於政權鼓勵、加上社會普遍富裕也提供了有利條件,出現了高聳雲霄的「中古時代」典型的「石建教堂」:漂亮的玻璃花窗,精緻的尖形穹窿,教堂正面富有抒情色彩的更新了的人像雕塑藝術。

路易九世的宮廷藝術風格通過巴黎美術大師的作品、以及王室聯姻傳播到歐洲各地。在他虔誠信仰的時代裡,一座座恢弘的教堂在法國拔地而起,巴黎聖母院、聖禮拜堂以及沙特爾、魯昂、蘭斯、亞眠的大教堂,作為聖路易的遺產矗立至今,成為法國的驕傲。聖路易時代的法國於是成了西歐最輝煌的文化中心之一。

皇家聖禮拜教堂(La Sainte-Chapelle)

聖禮拜堂(La Sainte-Chapelle)的內部。(維基百科)

聖禮拜教堂(La Sainte-Chapelle)在法國巴黎市西堤島上,是路易九世在巴黎的個人附屬禮拜堂,於1242~1248年花了6年時間建成。當時的拜占庭皇帝為了籌措軍費,拍賣耶穌受難的聖物。路易九世花費巨款購買了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後來又買了十字架的殘片。路易九世親自護送它們來到巴黎,並修建了皇家聖禮拜堂存放聖物。

皇家聖禮拜堂被法國人稱為巴黎的彩色珠寶盒。它極為精緻漂亮,像珠寶盒一樣色彩斑斕、華貴艷麗。虔誠頌揚耶穌受難的雕塑與彩繪玻璃窗,使得教堂沉浸於光影和色彩之中,使人感覺如同進入天國耶路撒冷一樣。彩繪玻璃窗自建成後就享有盛譽,15面彩窗繪製出1113幕人類歷史的場景,從創世紀一直到耶穌復活,其中14面窗展現聖經的故事,還有一面窗是表現聖海倫娜在耶路撒冷發現聖物,直到聖物抵達法國的故事。

自四世紀起,聖物屬於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路易九世購買遺物的行動,大大提高了法國以及巴黎的聲譽,使巴黎成為中世紀歐洲的「新耶路撒冷」,也就是基督教的第二聖都。此外,這座教堂呈現連貫樣式,這非常少見。其樣式也多次被他的後裔所模仿。

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正門。(維基百科)

巴黎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位於市中心、塞納河中小島西堤島的東側南岸,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是法國哥特式教堂中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而且,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

1239年,路易九世在這裡舉行加冕典禮,從此巴黎聖母院在法國政治上擁有重要地位。教堂東北角小門「紅門」(Porte Rouge)的弧形頂飾(Tympanum)上屈膝跪著的王家人像,傳統上被認為是象徵國王路易九世與他的王后普羅旺斯的瑪格麗特(Queen Marguerite de Provence)。(註:王后是普羅旺斯伯爵雷蒙•貝倫加爾四世的女兒。)

蘭斯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ancienne abbaye Saint-Remi et palais de Tau, Reims)

蘭斯大教堂。(維基百科)

蘭斯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ancienne abbaye Saint-Remi et palais de Tau, Reims)是法國國王加冕、證明王室合法權力的聖地,在法國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其重要程度絕不亞於巴黎聖母院。這裡曾經是法國第一位國王克洛維(Clovis)接受洗禮的地方,而從1027年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這裡也是幾乎每個法國國王舉行他們加冕儀式的地方。

蘭斯大教堂也屬哥特式建築,但其雄渾的建築形態和建築尺度都在巴黎聖母院之上。羅丹面對蘭斯大教堂曾經發出這樣的讚歎:「浮士德想必配得上得到住在這座傑作的門內、房裡、窗前、影中的特許;這一傑作的壯麗使這條街、這座城市、這個國家更加完美。」

大教堂前有一個開闊的廣場,由於城中並無高大的建築,教堂更有拔地而起的氣勢。在飛拱柱烘托的教堂頂部,密集而細長的大小尖塔重重疊疊,渾厚繁複的石頭合唱層層遞進,直上雲霄,綿無盡頭。由於建築的平面圖是經過嚴格計算過的,所以達到了近乎完美無瑕的左右對稱。整個大教堂就像一座博物館,教堂內外佈滿了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雕塑,共有雕塑2302尊,這些雕塑一直到13世紀末才告完成。

亞眠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Amiens)

亞眠大教堂的大門上雕刻著《聖經》裡「最後的審判」。(維基百科)

亞眠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Amiens)是法國最大的教堂,同時也是法國最美的教堂之一,它位於皮卡第地區中心、索姆省亞眠市索姆河畔,在巴黎以北100公里。始建於1152年,由於在1218年遭受雷擊而摧毀,1220年開始重建。

這座大教堂總面積達7760平方米,中世紀時,它可以容納全城的百姓,還綽綽有餘。東西長145米,相當於一個半足球場的長度,它包含中廳及兩邊平行的側廊,其中的袖廊(或者叫十字廳)長70米,其整個平面土上呈拉丁十字狀。大教堂不僅僅是長和寬,而且高大,中廳內從地面到拱頂有44.5米高,當你站在大教堂前彷彿感到神之偉大、教堂的神聖、以及人又是如何的渺小。

亞眠大教堂從裡到外,到處是精美的雕刻物品,林林總總,多達四千多枚。正門的雕塑是《最後的審判》,北門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門雕塑的是聖母生平。這些雕刻被稱「亞眠聖經」,因為這些木雕石刻生動地再現了聖經中的幾百個故事,這對於中世紀那些眾多、且不識字的教徒來說,是一套真正的活生生的聖經。人們無一不為這座哥特式教堂的宏偉和雕刻群的瑰麗氣勢而驚嘆折服。

沙特爾大教堂(Cathédrale de Chartres)

沙特爾大教堂(Cathédrale de Chartres)。(維基百科)

沙特爾大教堂(Cathédrale de Chartres)位於盧瓦爾省省會沙特爾市的一個土山丘上,距巴黎西南100公里。據傳,聖母曾在此顯靈並保存了聖母的頭顱骨,所以是中世紀人們朝聖的一個主要目的地。

1194年6月10日,一場大火燒燬了沙特爾鎮上大部份建築,沙特爾大教堂也未能倖免,留下的只有鐘樓和正面雕飾。一位神職人員從廢墟中找到了聖母瑪麗亞在基督降生時所穿的衣服,激起了大家重建的信心與熱情。

由於王室本來就和沙特爾郡有密切的血緣關係,所以積極地參與了教堂的興建。例如北面翼殿上的薔薇窗和拱窗都是由路易九世的母親布朗甚太后所捐助的。1260年10月24日,重建的教堂由路易九世親自揭幕。

從重建後的風格看,它是繼巴黎聖母院之後最為成熟的一座哥特式建築,是法國哥特式四大教堂之一,被認為是哥特式建築的頂峰,尤其是它上面的大量裝飾雕刻,在西歐所有的哥特式教堂中也是最優秀的作品。

它的高聳的尖頂在30多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它的創新之處在於它的尖拱、彎拱穹頂和拱扶垛結構體系使建築物內部空間高大、窗體面積極大。其12~13世紀的彩色玻璃鑲嵌畫,以及附帶的大廣場也都是突出的傑作。

失敗的十字軍東征

1248年,路易九世去埃及。(維基百科)

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共有九次,主要是歐洲的基督教國家與地中海沿岸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之間的戰爭。路易九世領導的兩次十字軍東征分別是東征史上的第七次(1248年~1254年)和第八次(1270年)。

路易九世時的基督教世界裡,人們對十字軍的熱情已經遠不如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僅僅是表面支持,教宗也轉嫁財政負擔,其它王國則忙於「復地運動」。雖然如此,路易九世依然堅持要東徵收復聖地耶路撒冷。

第一次東征,34歲的路易國王啟傾國之兵遠征,結果大軍被瘟疫所困,付出的代價是: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付出大筆贖金後國王與他的士兵才被釋放回國。此戰對埃及的歷史影響更大,阿尤布王朝因此覆沒,開始了「奴隸王朝」的統治。

十幾年後,國王決定再次進行十字軍東征(東征歷史上的第八次)時,支持的人比上次更少了:教皇空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支持,國內的貴族們認為國王年事已高,且東征不能帶給法蘭西更大的實際利益,也紛紛前來勸阻。54歲的路易九世還是於1270年7月1日出發了,7日登陸突尼斯。但是傳染病再度肆虐,全軍染上瘟疫,一路上有大批士兵死亡,路易九世也染病,於8月25日去世,其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於是這次又以失敗收場了。

(責任編輯:德龍)

相關新聞
法國路易威登精品集團 巴黎建現代藝術中心
損害路易威登聲譽 eBay再次被判非法
太陽王路易十四與他的藝術團隊(上)
法國輿論嘩然:全國首富要當比利時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