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組圖:追隨國父孫中山革命群英小傳

人氣: 1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大紀元2013年12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建的中華民國103(2014)年即將到來,國立國父紀念館日前展出「追隨國父革命群英小傳」,知名革命人士包括林覺民、羅福星、秋瑾、于右任、方聲洞、宋教仁、吳兆麟、宋美齡、胡漢民、陳少白、鄭士良等群英素描。

歲末年終是感恩的季節,緬懷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生為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而積勞成疾,最後臨終仍喊著「和平」、「奮鬥」、「救中國」。民眾從清末民初先賢的生平事蹟,可以瞭解他們追隨國父革命,共同追求救中國的理想。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國父孫中山先生_賴武雄恭繪。(國父紀念館)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1866~1925)

國父孫中山名文,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人。在日本宣傳革命時,以中山樵自稱,後人習稱中山先生。孫中山14歲時,隨母兄赴檀香山,首度接觸西方文明及基督教義,開闊了心胸與眼界。青年孫中山於香港習醫,常與楊鶴齡、陳少白、尤列等人暢談革命,人稱四大寇,1892年以第一名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

國父說,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他是從乙酉中法戰敗之年,開始決定傾覆清廷創建民國。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國父在興中會的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由此揭示振興中華的宗旨,開始革命救國大業。

1896年在倫敦被駐英公使誘捕幽禁,幸經康德黎等營救脫險。1905年改組成立同盟會,並正式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建國理想,歷經17年奮鬥,10次起義失敗,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史稱「辛亥革命」,終結數千年專制。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訂立1912年為民國元年,元月1日為中華民國開國之日,建立第一個亞洲的民主共和國。建立臨時政府,組織參議院。公布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啟共和民國的新紀元。1917年袁氏稱帝,國父發動二次革命討袁,1914年成立中華革命黨。1917年7月張勛復辟,孫中山號召護法。1919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而積勞成疾,最後臨終仍喊著「和平」、「奮鬥」、「救中國」。國立國父紀念館日前展出「追隨國父革命群英小傳」,知名革命人士包括林覺民、羅福星、秋瑾、宋教仁、吳兆麟、宋美齡、胡漢民、陳少白等群英素描,從清末民初先賢的生平事蹟,可以瞭解他們追隨國父革命,共同追求救中國的理想。(國父紀念館)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5月6日赴邵關誓師北伐。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奉召從上海趕到廣州來援,並幫助孫中山出謀劃策,擊退叛軍,護送孫中山脫險返滬。蔣中正對孫中山忠心耿耿,患難與共,從此獲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1925年國父北上身體不支,罹患肝癌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8歲。國父臨終仍喊著「和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終身維護共和,為追求一個統一富強的中國而鞠躬盡瘁。國民政府於1940年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林覺民_盧昉恭繪。(國父紀念館)

林覺民(1887~1911)

林覺民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縣人。嬰年善病,幾至夭折。8歲失母無依,寢食與父共,從習國文久,未嘗就外傅,性為聰慧,讀書不忘。14歲入高等學堂,時學子風尚西學,醉心民主自由,課餘輒與同窗論時事,可見革命獻身之志。19歲奉父命完婚,翌年得子。自費東遊1年,專習日本語文,時與革命志士交往,金盡則返國。

適有官費生丁某投海自盡,補其缺額,遂再赴日入慶應大學文科,專攻哲學,兼習英、日語文,孜孜勵學,夙夜匪懈。辛亥春,獲黃興、赴聲來函,謂事大有可為,及返閩謀響應。抵港後,黃興相見喜曰:「意洞來,天贊我也,運籌帷幄,何可一日無君?」旋返閩臺號同志,滯留一旬,領率同志多人相繼赴港。故辛亥廣州之役,志士多閩。赴粵宿於濱江公樓,夜半,挑燈書就稟父與致妻訣別函,情意悱惻,而又大義凜然,至情至性,溢於言表。

1911年3月29日午後,革命事起,親率閩籍同志直搗廣州警署,轉戰至雙門底,揮彈當先,所向披靡,惜因不幸負傷被執。審訊時,猶侃侃而談,綜論世界大勢,各國時事,與共和理想,並索筆墨作供,大筆一揮,洋洋數千言,清吏為之折服。寫至激烈處,解衣磅礡,以手搥胸,若不復忍書者,就義時,意態從容,面不改色,年僅25。

林覺民瀟灑倜儻,胸襟曠達。急公好義,全力以赴。《與妻訣別書》,伉儷情篤,膾炙人口。著有《駁康有為物質救國論》、《告父老文》,譯有《六國比較憲法論》等文傳世。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羅福星_林柏權恭繪。(國父紀念館)

羅福星(1884~1914)

羅福星字東亞,號國權,原籍廣東鎮平(今蕉嶺)。生於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19歲畢業於巴城中華學校。次年隨祖父羅耀南到臺灣入苗栗公學。密結志士,圖謀抗日。1906年,不堪日本人長期苛虐臺胞,被迫返藉,舉家內渡回粵,路經廈門時,加入同盟會。次年受知於丘逢甲,聘為廣東視學兼廣州府中學堂監督。不久赴南洋考察華僑教育,出任新加坡華僑中學校長。結識胡漢民、黃興、林時塽、趙聲等革命志士。嗣至緬甸,任同盟會緬甸書報社主任。

1908年冬,國父偕胡漢民至曼谷,特往晉見,提出抗日復臺大計,並表示願效前驅。次年任巴城中華學校校長。辛亥廣州舉義,隨黃興攻兩廣總督署,負重傷而脫險,與胡漢民等走避香港、暹羅,復往巴達維亞,晤黃興,謀再舉。武昌起義後,與黃興在巴城募集民兵2千餘,軍抵蘇州,會南北和議成,奉令解散。旋啣國父命,來臺組黨,成立同盟會臺灣分會於苗栗,以臺北大稻埕大嬴旅館為聯絡,組織抗日。

羅福星發表《大革命宣言》,號召臺灣同胞團結抗日,收復臺灣。未經年,抗日組織遍及全省。民國2(1913)年3月,企圖大舉抗日,事機洩露,潛逃淡水,不幸被捕。日人稱為「苗栗事件」。設臨時法庭,大興冤獄,株連2百餘人。在獄中以「中華民國孫逸仙救」八字為句首,撰寫《祝我民國詞》,文曰:「中土如斯更富強,華封共祝著邊疆;民情四海皆兄弟,國本苞桑氣運昌。孫真國手著光唐,逸樂中原久益彰;仙客早貶靈妙藥,救人千病一身當。」文情並茂,感人至深。民國3(1914)年3月3日,以首犯重罪,慘遭絞刑,從容就義,年僅29。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秋瑾_盧昉恭繪。(國父紀念館)

秋瑾(1875~1907)

秋瑾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鑑湖女俠,浙江紹興人。自幼慧敏,工詩文詞,能騎馬,善飲酒,豪爽雄健。及長,奉父母命嫁湘潭富紳子弟王廷鈞,志趣不合而至仳離。隨夫居北京時,目睹國危,清廷腐敗,立志獻身救國。東渡日本,先入日語講習所補習,繼入青山實踐女校。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發起共愛會,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鼓吹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權。乙已回國省親,結織蔡元培、徐錫麟,加入光復會。

秋瑾再赴日本,入同盟會,被選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次年因反對《日本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而回國。在滬創辦中國公學,安置留日回國學生。並辦《中國女報》,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浙東聯絡會黨,計畫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繼與徐錫麟分頭準備於浙、皖同時舉事,被推舉為大通學堂督辦,往來於江浙軍隊與會黨間,組織光復軍,推徐為首領,自任協領,擬在皖、浙同時起義。因徐倉促舉事,清廷獲得密報,派軍包圍大通學堂,被捕。

秋瑾雖迭經酷刑,仍拒絕招供恐累及同黨,惟書「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而已。1907年7月15日,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年33。烈士遺骨由其生前摯友徐自華、吳芝瑛,等移葬於杭州西子湖畔。民國元(1911)年杪,國父抵西湖時,專程往烈士墓祭掃,撰挽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興中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民國5(1916)年國父重遊杭州時,又赴秋社憑弔烈士,後手書「巾幗英雄」四字匾額,贈予為紀念烈士而命名之上海競雄女學。遺著編為《秋瑾集》問世。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于右任_賴武雄恭繪。(國父紀念館)

于右任(1879~1964)

于右任原名伯循,別署劉裕。陝西三原人,父經商,母早逝。家境清貧,幼為牧童。資質聰穎,勤苦勵學,17歲應縣考,成績特優而獲案首;25歲鄉試中舉,譽為「西北奇才」,文名益鵲噪關中。庚子帝后流亡西安,基於義憤,欲手刃西太后,卒被勸阻。因譏諷時政遭通緝,開封會試未畢,家人報訊,潛逃上海。得馬相伯之助,入震旦學院就讀。旋與馬氏創辦復旦公學。及中國公學初創,予以熱烈贊助,並任國文教席。1906年赴日本,晉見國父,入同盟會。

翌年在滬先後創辦《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堅持宣傳革命,鼓動反清。民國元(1911)年任南京政府交通部次長,實際代理部務。8月國民黨成立,任參議。宋案發生,致力反袁。嗣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惜為環境所迫,苦戰5年後終被改編。旋至滬專辦黨務,並創辦上海大學任校長,「一大」黨選首屆中央執行委員,隨國父入京,任政治委員會委員。

民國15(1926)年任山西省主席,次年初任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準備策應北伐軍。南京國府成立,任國府委員、軍委員會常委、審計院長、監察院長。抗戰期間,並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委員,行憲後仍任監察院長,計任職30餘年,有「監察院保母」之譽,民國38(1949)年隨政府來臺,憂憤國事,益勵忠貞,所為詩文,尤見激壯。向以草書,見重於世。

民國53(1964)年11月10日病逝於臺北,年86。其遺著由國史館、中央黨史會、監察院合作編輯為《于右任先生文集》、《于右任先生墨寶》及《于右任詩集》等書,問傳於世。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方聲洞_吳儀寬恭繪。(國父紀念館)

方聲洞(1886~1911)

方聲洞字子明,福建侯官人,17歲隨兄方聲濤東渡日本,入東京成城學校習陸軍。隔年4、5月間留日學界因憤俄國謀我東北,掀起拒俄運動,參加拒俄義勇軍。由此啟發獻身革命之熱忱,旋與兄入同盟會,參與革命運動,任同盟會福建分會會長。1907年至漢口與王穎訂婚,次年結婚。後同赴日本千葉學校習醫,並介紹妻入同盟會,與兄、嫂、姊、妻五人均為同盟會員,黨人引為佳話。

辛亥春,方聲洞聞悉廣東舉事計畫,遂託故告假返國,並運軍火至香港,決志參與起義,憤筆直書,貽父、妻、姪絕筆書,大義凜然,哀淒動人;隨黃興一路攻進兩廣總督署,殺敵20餘人,轉攻督練公所,奮戰時中彈犧牲,葬於廣州黃花崗,時年僅26。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宋教仁_盧昉恭繪。(國父紀念館)

宋教仁(1882~1913)

宋教仁字遯初(鈍初),別署桃源漁夫,或作漁父,湖南桃源人。17歲肄業於漳江書院。22歲考入武昌文普通學堂。1903年11月與黃興、劉撥一等在長沙籌組華興會,被推為副會長。翌年7月又與呂大森、劉靜庵等在武昌組織科學補習所。嗣回常德策動會黨,響應長沙起義。事洩被通緝,逃亡日本。1905年入東京法政大學、早稻田大學習政治。復與程家檉等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鼓吹革命,密運國內。

中國同盟會成立,加入後被選為執法(司法)檢事。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名《民報》,被推為庶務幹事兼撰述員。嗣奉孫總理命代理同盟會庶務,主持東京本部工作。1907年春赴京北安東聯絡馬俠,俾響應南方起義,詎料招兵事洩,遂易裝逃回日本。1910年與譚人鳳等欲將革命重心轉向長江中游一帶,建議籌組中部同盟會。後任《民立報》主筆,駁斥外來侵略,抨擊清廷腐敗,宣揚民主革命。及赴香港籌畫廣州首義,事敗返滬。

1911年7月在滬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當選總務部幹事並文事部,且籌設各省分會,以圖大舉。武昌起義與黃興偕赴鄂領導。協助湖北軍政府辦外交,起草《鄂州約法》。未幾至南京,任臨時政府法制局長。嗣任北京政府農林總長,旋辭職。

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教仁被推為理事,並由國父委代理事長。力倡責任內閣制,主張總統可選袁氏,然內閣必由政黨組織。民國2(1913)年2月大選結果,國民黨大勝,行將成為內閣領袖,招致袁之嫉妒。3月20日派人刺殺於上海滬寧車站。年僅32。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吳兆麟。(國父紀念館)

吳兆麟(1882~1942)

吳兆麟字畏三,湖北鄂城人。聰慧倜儻,喜讀兵法。先後考入將校講習所、工程專校、參謀學堂,名列首選。時值甲午、庚子兩役敗後,深慮時局阽危,乃入日知會,密謀革命運動。武昌起義時,任工程營隊官,駐防楚望台軍械總庫。是夕熊秉坤等決議舉義,首先鳴槍發難,率同志抵楚望台,共商進取大計,公推為臨時總指揮,熊副之。遂派人守楚望台,遣人分赴各標營,分三路進攻督署。

吳兆麟親赴前線指揮,就督署後側縱火,令砲兵向火光射擊,處軍警林立之地,出生入死,一夜而逐鄂督,奪省城。黎明全城光復,首義功成。遂議組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氏為督府參謀總長兼第一旅長,嗣歷任軍要職,晉升陸軍上將。民國31(1942)年10月17日以舊疾復劇逝於武漢。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宋美齡_周政緯恭繪。(國父紀念館)

宋美齡(1897~2003)

宋美齡祖籍海南島文昌縣,出生於上海市。父宋嘉樹早年留學美國,曾任基督教牧師、英文教師,嗣經商致富,與國父志同道合,往還密切。母倪桂珍蘇州籍,乃徐光啟後裔之女兒所生。曾任教會學堂教師,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美齡自幼入上海新式女子學校接受現代教育。11歲跟隨二姊慶齡赴美留學,攻讀數年,中學畢業後,在喬治亞州梅肯的魏斯里揚大學畢業。其後接受美國現代化的西式教育多達10年之久,飽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尤以英文造詣精湛。

民國11(1922)年8月,蔣中正陪國父孫文避難自粵至滬,與氏初識,以才貌傾羨,望許終身,且經長姊靄齡撮合,於民國16(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結婚。旋創辦革命遺族學校和勵志社。與夫婿提倡新生活運動。西安事變,赴難解困,生死相許,轉危為安。嗣主動擔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決將空軍建成抗日勁旅。淞滬抗戰爆發,親從前線勞軍,以英語向世界廣播,揭露日寇罪行,呼籲援華抗戰。

民國27(1938)年3月被推舉為戰時兒童保育會理事長,籌措經費,撫育孤兒。抗戰中期,曾赴美國國會演講,成為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的第一個中國人。介述中國抗日戰爭損失慘重,並望各國予以人道援助。演說引起美國人民的熱烈響應。此對後來英美協同抗日發揮一定影響力。旋經紐約市長、舊金山市長先後宣布為紐約市、舊金山市榮譽市民。並接受天主教學院授予法學博士學位。羅斯福總統曾表示:「琉球群島、東北、台灣將來應歸還中國。」

1943年11月23日,偕夫婿蔣中正委員長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埃及舉行開羅會議,擔任翻譯。三大盟國發表《開羅宣言》。戰爭主旨在制止及懲罰日本侵略。大陸易色,在臺成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恢弘婦權;創辦華興育幼院,施愛遺孤;籌設振興復健醫學中心,澤惠群民。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病逝臺北,赴美休養,嗣後長期居留美國。2003年10月24日病逝,年106。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胡漢民_盧昉恭繪。(國父紀念館)

胡漢民(1879~1936)

胡漢民原名衍鸛,嗣改衍鴻,字展堂,廣東番禺人,年23歲舉於鄉。兩度留學日本,入弘文學院師範科、法政大學法政科。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旋由國父指定任本部秘書,從此為其主要助手之一。如主編《民報》,根據國父口授,先後撰成多篇文章,對其思想多所闡發。與保皇派論戰,文名大著。嗣隨國父至河內立機關,策動歷次起義中擔任籌餉、運械任務。並在新加坡《中興日報》撰文繼續痛斥保皇派。先後任同盟會南洋支部長、南方支部長。

辛亥廣州之役,胡漢民為統籌部負責人之一。同年10月廣州獨立被推為廣東都督。未成追隨國父至南京,任大總統府秘書長。4月再任廣東都督。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廣東支部長。後被袁氏免粵督職。二次革命失敗,隨國父赴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任政治部長,主編《民國》雜誌。民國6(1917)年6月奉命聯絡西南實力派,策動護法之役。旋任軍政府交通總長。民國7(1918)年5月偕國父離穗赴滬,次年代表國父參與南北議和,堅持恢復國會,取消黨國密約。

民國10(1921)年胡漢民任國府總參議兼文官長、政治部長。贊同國民黨改組,曾代行大元帥職,兼任廣東省長、黃埔軍校教官。民國13(1924)年後主張反共,次年因廖仲愷案被拘,旋赴俄考察。民國16(1927)年清黨至南京,主持國府並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立法院長。民國20(1931)年2至10月遭軟禁,獲釋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精神領袖。民國24(1935)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次年5月12日病逝於廣州。年58。先後編著《總理全集》、(三民主義的連環性)等,為國民黨理論家,闡釋三民主義的代表作。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陳少白_詹承謙恭繪。(國父紀念館)

陳少白(1869~1934)

陳少白原名聞詔,又名白,字少白,號夔石,廣東新會人。7歲啟蒙,入塾受課,博習固有典籍,奠立國學基礎。19歲入廣州格致書院,次年結識國父,一見如故。21歲入香港西醫書院,與國父拜盟為兄弟。時倡言革命,朝夕往還者,並有尢列、楊鶴齡,人稱「四大寇」。國父習醫卒業後,一面行醫,一面倡導革命,乃輟學跟隨之。乙未年初,興中會香港總會成立,始終參與機要。是秋事起失敗,與國父、鄭士良逃亡日本,成立興中會橫濱分會。

1897年來臺灣設立興中會臺北分會。2年後奉國父命回香港創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與保皇黨論戰,亦為革命運動在港之重要機關。同時聯合三合會、哥老會,與黨人共組興漢會,推國父為總會長。庚子年在香港策應惠州起義。同盟會成立,任香港分會會長。廣東光復,任軍政府外交司長。未幾辭職,成立粵航公司,任總司理。民國以後,未嘗從事政治活動,且不喜做官。民國4(1915)年任上海保險公司主席。民國10(1921)年掛名總統府顧問、大本營參議。

1898年1月任國立中華國民銀行監督。陳炯明叛變後,辭職回故里,致力於鄉梓建設。晚年以吟詩作字為消遣,書法秀麗,畫亦足觀。民國19(1930)年任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委員。述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要別錄》等,為早期革命重要文獻之一。唯係口述性質,而由人筆記之。未盡全然符合史實,然足可供參考。民國23(1934)年12月23日在北平病逝,年66。案在清季「四大寇」中,除國父之外,其對革命貢獻最為顯著。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圖為追隨國父革命志士鄭士良_林柏權恭繪。(國父紀念館)

鄭士良(1863~1901)

鄭士良字弼臣,廣東歸善人。少懷大志,常隨鄉中父老習武,結識不少會黨人物,早歲入廣州禮賢學校求學,畢業後入博記醫院習醫,與國父為同窗,折服其排滿革命主張,欣然訂交,遂為革命同志的第一人。蓋鄭父早年在滬經商,一杜姓道台向其貸鉅款不還,訴諸衙門,詎料杜某運動承審官,捏造偽證,將案情顛倒,其父有口莫辯,積鬱而終。彼矢志復仇,乃聯絡會黨中人,組暗殺團,專向貪臧枉法之清吏下手。迭聞國父抨擊清政腐敗,籌劃救亡計策,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唯獨氏對其言論風采至為欽佩,並允將來起事時發動會黨支持。乙未廣州之役,決由氏陪同國父等至廣州,設軍事機關。運動廣州一帶會黨,親赴北江聯絡會黨,得數千眾。惜因事洩失敗,與國父、陳少白三人東渡日本。未幾,奉命返港從事聯絡內地會黨活動。一面收拾餘眾,一面在香港設機關,招納各省會黨俾謀齊集興中會旗幟下。成立興漢會,公推國父為會長。庚子秋奉命指揮惠州起義,乃聯絡惠州各地會黨、綠林首領,並選定惠陽三洲田為起事之根據地。連戰皆捷、所向披靡,各地會黨群眾紛紛來歸,義軍增至二萬餘人。

當時國父曾來臺灣遙控指揮,希能獲得臺灣日籍總督兒玉源太郎協助,然以日本內閣易人,不願支助而致中輟。嗣因餉械不濟,下令解散,自謀出路,避往香港,1901年8月27日,在香港瓊林酒樓飲宴後,返寓途中暴卒,年39。醫生檢驗後稱中風所致;一說清吏收買凶手謀殺。國父聞訊非常悲痛,派人至香港弔唁,並致贈款,撫卹其遺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