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S報告:美國日本無需擔心中國競爭力

人氣 13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2月0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斯洋,、金刀報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另外,中國政府還出台一系列產業政策,促進企業向產業鏈的上端發展。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和日本經濟相對衰落。一些美國人和日本人擔心,美國和日本企業正在失去競爭力。不過,華盛頓一個知名智庫最新的報告說,美國和日本無需懼怕中國,因為在科技以及企業競爭力方面,兩國依然領先於中國。

中國曾經是全世界的工廠,「中國製造」是「低端、廉價」的代名詞。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載人宇宙飛船昇天、深海潛艇入水、以及航母下海,中國的科技進步令全世界矚目。許多美國人和日本人擔心,美、日正在失去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百事公司全球公共政策和政府事務副總裁查爾斯.弗里曼(Charles Freeman)說:「在美國和日本的企業界,以及決策圈真的有一種明顯的焦慮。大家在擔憂中國下一步將往何處去?他們真的在享有我們的午餐嗎?」

弗里曼是在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CSIS)的一個研討會上做出上述表示的。他曾經擔任該中心中國研究部主任。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對中國五個著名企業,包括華為、尚德、聯想、上汽集團、以及中國南車集團公司在內的競爭力做出了個案研究後稱,美國和日本無需懼怕中國。

納桑尼亞爾.阿倫斯是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希爾斯全球治理項目的副主任。 他說:「在美國和日本,總體來說有兩種擔憂,其中之一是,中國在這些核心技術領域將超過美國和日本。我們對這些公司的個案研究表明,這樣的擔憂是相當沒有根據的。」

阿倫斯是這份中國國際競爭力報告的作者之一。他說,全球第二大通訊設備製造商華為是中國最有競爭力和最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但是,華為未來的競爭力並不是很樂觀。

他說:「華為未來的競爭力,並不是取決於內部的創新能力,而是管理方面的問題。不管哪些指責是否正確,包括華為與中國政府的密切聯繫,軍方背景等等,這些將繼續拖累著華為……另外,圍繞華為管理層和股東的秘密,我認為這些將讓他們很難繼續擴張。」

安全問題是華為在美國發展的障礙。華為和中國另一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在美國的項目遭到美國國會的阻止,認為他們危害美國「國家安全」。

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尚德太陽能是阿倫斯研究的第二個案例。阿倫斯指出,尚德的成功得益於無錫地方政府的財力支持,使得尚德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將技術商業化。但是,尚德目前面臨巨大的債務問題。另外,美國和歐洲開始以政府補貼和低成本傾銷為由打擊中國光伏企業,也讓尚德的未來發展步履維艱。

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製造商的聯想集團的成功並非來自重大創新,而是「為合適技術,找到合適市場。」與華為一樣,聯想的成功很大一部份源自接近客戶,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阿倫斯說,這是美國和日本企業應該借鑒的地方。

上汽集團是中國汽車業的翹楚,擁有最成功的三大汽車合資公司。雖然成立合資企業最初的目的是獲得國外技術,但是,阿倫斯說:「二十五年,三十年之後,上汽集團基本上沒有技術,更談不上自己的技術。」

2011年,上汽集團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僅為年收入的0.1%, 而日本的豐田和美國的福特卻把年收入10%用於研發。

CSIS的報告,華為等上述五個企業的成功與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分不開。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出產業政策,並成為實施產業政策較多的國家。近年來,中國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以期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中國最新的「十二五」計劃還列出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

弗里曼認為,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確促進了一些產業的發展,但是,也產生了局限。「政府『看得見的手』在趕超階段可能有效,但是,一旦趕超階段過後,下一步怎麼走?怎麼讓市場的「看不見的手」來決定市場的走向?我們看到了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局限。」

CSIS另一位專家詹姆斯.路易斯認為,中國的國家導向型產業發展造成了資源錯配和產能過剩等問題。

他說:「中國創新的障礙,在我看來就是政治體制。另外,也有投資措置以及產能過剩的問題。美國的清潔能源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政府有動機投資某個行業。但是,產品卻沒有市場。如果沒有市場,就不要生產。這是中國的一個大問題, 僅有國家的政策, 還有各省的政策。 這在半導體領域就有體現。」

上個月,中國工信部、發改委等12個部委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併重組的指導意見》, 根據這個指導意見,中國將對汽車、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稀土、電子信息、醫藥、農業等9大行業進行企業兼併重組。

百事可樂的弗里曼說:「吉姆談到了國家、省級以及市政府的政策選擇,這將對重組和兼併形成巨大挑戰。你看看太陽能和風能行業,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風能和太陽能的龍頭企業。國家和政府提出能夠重組這很好,但是誰先下去呢?沒有人願意成為第一個被重組的對象。」

弗里曼認為,由於中國的市場之大,加上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專注國內市場,並持續發展。但是,如果中國真的希望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應該讓市場做出選擇。

(責任編輯:李文慧)

相關新聞
張煒:失業對中國競爭力的雙重影響
蘇經綸:中國競爭力能持續領先印度嗎?
最大印鈔機!中國2012年印鈔量佔全球近半
專家:中國工人短缺影響經濟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