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唐人街傳統僑團 海外中華文化的傳承樞紐

人氣: 6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1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坐落於紐約曼哈頓的唐人街,2010年被美國政府列為國家歷史區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其中最早的華人店鋪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區內還有不少百年老建筑,反映了移民社區獨特的歷史文化,是除亞洲之外海外華人最早設立起來的唐人街之一,具有「示范」作用。

事實上,曼哈頓華埠不僅僅是最古老的商業區,它的魅力還在於其文化風采,超越地理時空,其完整保留下來的各種僑團,所記載的鄉族世系和由先僑代代相傳而來的風俗習慣、禮法制度,無不體現了濃厚的華夏色彩,揭示了身份各異的海外華人之間千絲萬縷的歷史聯系。

曼哈頓華埠規模龐大的僑團陣營是海外各氏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探訪各僑團聽老僑「講古」,了解各家在歷史上的位置,是非常有趣的經歷。

海外華人千絲萬縷的歷史聯系

以紐約唐人街的姓氏公所為例,由單一姓氏組織的宗親會社有:李氏總公所、伍胥山公所、黃氏宗親會、梅氏公所、余風采堂、梁忠孝堂、鄧氏宗親會、 曾三省堂、朱沛國堂、阮氏公所、林西河堂、趙族宗親總會和馬氏宗親會……等等。其中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創立的伍胥山公所和光緒中葉成立的梅氏公所是紐約唐人街最早出現的姓氏公所之一,梁忠孝堂成立時為1884年,距今已有130年歷史;緊接著是李氏總公所,成立於1886年,黃氏宗親會1890年;也都擁有超過120年的歷史。

唐人街最早的僑團是臺山鄉親興辦的地區性組織臺山寧陽會館,成立於同治年間(1862年—1875年),距今140-150年歷史,另一大僑團聯成公所成立於光緒26年(1900年),是臺山以外各縣包括客家人聯合而成的公所,紐約中華公所則在1883年聯合各僑團成立,向清政府注冊,成為華人社團中心的龍頭、政治文化中心,非正式的「唐人街自治政府」,1890年又向紐約州政府注冊。

唐人街傳統僑團龍頭中華公所每周末在中山大禮堂,定期推出表現忠孝仁愛精神的粵劇表演,發揚中華文化傳統,深受老僑歡迎。(攝影:蔡溶/大紀元)

唐人街傳統僑團龍頭中華公所每周末在中山大禮堂,定期推出表現忠孝仁愛精神的粵劇表演,發揚中華文化傳統,深受老僑歡迎。(攝影:蔡溶/大紀元)

陳胡袁三姓先祖是虞舜

還有一些互有淵源的姓氏聯合而成的宗親會社,例如龍岡親義公所(劉、關、張、趙四姓)以「忠勇仁義」為精神大旗,緣起三國時代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趙雲又在「古城聚會」中加盟而來;以陳、胡、袁三姓為對象創設的「至孝篤親公所」,則因為中華姓氏中,陳胡袁三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是五帝之一的虞舜,因為舜以大孝大德平治天下,所以公所以「至孝」「篤親」取名,希望發揚舜帝的孝道,與敦親睦族的名訓保持宗族團結,並綿延發展之意。

吳周蔡翁曹五姓以後稷(穀神)為始祖

集合吳、周、蔡、翁、曹五個姓氏宗親所組成的傳統僑社「至德三德公所」,均以後稷(穀神)為始祖,屬周朝文武王世系。後稷傳為姜女原履巨人足跡而生,始姓姬,姬姓周族在傳承過程中,特別是因周王室分封,分別產生了吳、周、蔡、翁、曹等12姓,被稱為至德宗親12姓。「至德三德」源自於「泰伯三讓天下」之典故,當時,姬周太王生三子而欲傳位第三子, 長子泰伯為避免皇室內鬥,毅然遠離家園隱居,孔子兩次稱讚泰伯為至德,意為極高尚的道德,道德又可發揮為智、仁、勇三者含義,是為三德。

此外還有溯源公所(雷、方、鄺三姓)、三益總公所(江、黎、何三姓)、昭倫公所(談、譚、許、謝四姓)、鳳倫公所(薛、司徒二姓)、南陽公所(鄧、葉、岑三姓)等等聯姓公所,各有其古老傳說。

黃伍一家親 林姓和趙族有世誼

至於彼此的關係,伍胥山公所和黃氏公所最為親密,去年伍胥山公所懇親代表大會在紐約召開,與伍氏關係如兄如弟的各埠黃氏宗親會就組織了龐大的祝賀團前往紐約, 雙方宗親先在伍胥山公所祭祖,然後又到黃氏宗親會祭袓,盡顯黃、伍一家親的傳統。原來大約在500年多前的明代弘治年間,黃邦用無子,其女兒嫁到伍家後, 其中一子隨母姓,為黃家承繼了香火,黃伍乃結為兄弟,這就是黃伍一家的由來。

而林姓和趙族也是世誼,去年趙族宗親會在華埠舉行中國新年聯歡宴會時,主席趙必亮率趙族宗親先攜帶金豬等祭品前往林西河堂祭祖﹐以示不忘林氏大德,原來兩姓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趙族為報答700多年前宋代的瓊州太守林玄輔的存孤大恩,凡有祭祀祖先,必先祭林公,後祭自己的祖先﹐此美德延續700多年直到今天﹐也令林氏宗親非常感動。

余氏和馬氏謝氏互稱世表

余氏和馬氏謝氏也是互稱世表,海外的余氏後代大部分都與馬氏和謝氏兩位太婆有淵源。根據余氏宗譜,馬氏太婆和謝氏太婆在不同時期嫁入余門,都對余族興旺有很大貢獻,兩人分別為余家帶來福澤子孫的安葬福地,一為龍山一為龜山,此后余族人丁興旺、吉祥如意,必不忘馬氏和謝氏的大德,數百年來余氏和馬氏謝氏,彼此感情甚篤,馬氏宗親會的一名老僑說,雙方有活動總是一起舉辦,猶如兄弟親戚。

馬氏宗親會的這名老僑舉例說,2006年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到訪紐約時專門到勿街馬氏宗親會祭祖,向馬氏太祖伏波將軍的神像虔誠行三鞠躬禮,2年後馬英九選上臺灣總統,馬氏宗親與余氏、謝氏世表一齊祭祖慶賀。老僑說,一來說明世表關系親密,二來馬英九當年透露,他在臺灣每年到馬家莊祭祖,祭的也是東漢名將(馬援)伏波公的神像,這說明兩地宗族源流方面的關聯,「我們還送了他『伏波將軍、中流砥柱』的紀念牌呢,」老僑興奮的說。

薛氏、司徒兩姓同源分支

考查鳳倫公所的薛氏、司徒二姓,也有很多有趣的傳說。薛氏在隋唐之世是一大望族,名聲顯赫,當時唐朝六個皇帝有11個女兒,薛家就10個駙馬,1400年前薛氏家族的三位名人薛收、薛德音、薛元敬——時人稱「河東三鳳」尤為出名,其中薛收和薛元敬都追隨唐太宗李世民,是輔助唐王治國的貞觀十八學士中人。海外各國薛氏社團組織引以為傲,都以「鳳」命名。

而司徒姓的起源則有不同版本的傳說,一為古代的官職名稱,始於帝舜後代的一支,依據是《帝王世紀》記載:「舜為堯司徒,支孫氏焉。」舜曾為堯時的司徒官,負責管理民眾、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舜的支系子孫中有以官職名為姓的,稱司徒氏,因此尊奉虞舜為得姓始祖。

但是還有一個傳說則涉及到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孫子薛剛, 薛剛反唐要被株九族,傳說薛剛逃命前,算命先生告訴他背個小公雞向南跑,公雞在何處叫啼,他就在何處落戶。薛剛南逃到廣東開平赤坎鎮滘堤(音:叫啼)洲,雞叫了,他就落戶了,並取「私逃」音改姓「司徒」。

對此,紐約鳳倫公所主席司徒琚浣澄清說,根據司徒氏圖書館館長司徒亮的考查,司徒一族南遷的歷史是從河北邯鄲趙國進士開始,當年金兵南下,北宋滅亡,於是他帶領族人南遷逃亡至南雄珠璣巷,後人稱宣翁,為司徒氏入粵的一世祖,而得姓始祖則可以追溯到舜的第四代第三子。而薛氏,則是尊舜的第四代第四子陽為始祖。所以,兩姓可以謂同一脈源,都是炎黃子孫。

鳳倫公所副主席司徒群也指出,司徒二字的開平臺山話發音為Soo-Hoo,其實南方的方言,隔一條河都會不一樣,因此美國司徒氏的英譯寫法有六種之多,分別是Szeto/Seto/Szto /Situ/Soohoo/Seetho。

至於鳳倫公所四個字的由來,司徒琚浣說,薛剛避難改姓的傳說是薛姓一族的表述,他們司徒一族的說法則是,薛公上任途中過世,跟隨他的太婆半途生下兒子,在前后不著的情況下(返鄉怕兒子不被承認),只能到大戶人家做妹仔(下人),兒子繼姓司徒,后來從新會遷徙到開平,是聽從了風水先生所點,抱著公雞找山(風水寶地),於開平滘堤洲定居,自支門戶,從此人丁興旺,司徒成為開平兩大姓氏之一,尤重人倫教化,建有教倫堂。

司徒琚浣說,赤坎滘提司徒氏本來有譜牒可查的,讓人心痛的是祖上留下來的族譜,在文革破四舊其間慘遭燒毀,因此各種版本無從對證,然廣東這兩姓人士淵源深長,大家就取薛氏的「鳳」和司徒的堂號「教倫」,組成鳳倫公所。

談譚許謝係姜太公之後 一脈相傳

昭倫公所和阮氏公所之間則存在恩義關系,昭倫公所的譚廣倫主席說譚談許謝四姓本一家,祖先可追溯至東周姜太公遺裔,姜太公在輔助周文王討紂戰役中曾有慘敗,全家幾被災滅,姜太公含淚託侍衛阮誠攜帶四子突圍逃亡,阮誠以「誠」字「言」旁為暗記,四子各取談、譚、許、謝為姓,成功逃脫,在嶺南一帶開枝散葉,由是四姓乃係姜太公之後,一脈相傳。譚主席說,昭倫公所銘記阮翁昔日蔭護之恩,因此與阮氏公所至今親如一家,在加拿大,昭倫公所與阮氏結成五姓的聯宗社團,把阮氏歸為兄弟,但在美國,阮氏則只以恩人尊奉。

這些聯姓組織中的有許多姓氏又有自己的公所,例如謝氏屬于昭倫公所,但謝氏宗親會又是一個單獨的姓氏團体, 趙姓屬龍岡親義公所,但也有自己的趙族宗親會,還有南宋王室遺落在臺山之一支後裔的浮石趙紫氣堂等等。

此外,還有地區性的、堂會的、職業的、政黨的、文化的、宗教的、校友的各類社團組織,林林總總,隨著鄉親的需要和社會的發展而組成,非常繁多。1948年前成立的老僑團有60家,后期成立的新興社團據說有200多家。

對於後人來說,各家、各姓、各地區公所的發源、生息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資料寶庫,每年年末各公所的祭祖、換屆儀式就像是傳統文化的展示,是唐人街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這些儀式和承傳,後人可以窺探到唐人街的發展,琢磨它背後的真實歷史和鮮活的故事。

傳統僑團穩固了中國城的存在

雖然過去十多年來,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和布碌崙區的四、五個華人社區的興起,加上曼哈頓不斷上漲的房租和其他挑戰,一些留在唐人街的老居民逐漸遷離,高端商店由外而內的蠶食唐人街,在中華總商會董事長于金山看來,未來唐人街或許會變「苗條」,但只要有傳統僑團在,唐人街就不會消失。

「90%的重要僑團都在中國城,這些僑團維護著一種看不見的傳統,這種傳統一方面是有凝聚力,另一方面也是延續中國人在海外的一種歸屬。」于金山說,傳統僑團穩固了中國城的存在,有這些僑團和服務的單位,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心靈上的文化認同,對外國人而言則是一個歷史性的觀光景點、中華文化區的窗口,曼哈頓中國城的地位不是其他任何一個新興中國城所能取代。

(责任编辑:汉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