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KANO》榮映紐約亞洲電影節

臺灣第一支棒球隊打進日本甲子園 導演馬志翔談拍片體會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衛真紐約報導)《KANO》等4部臺灣電影獲選2014紐約亞洲電影節(NYAFF),6月29日(週日),《KANO》導演馬志翔出席了在林肯中心電影學會Walter Reade戲院舉辦的臺灣電影開幕記者會。

《KANO》 由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導演,敘述日治時期的1931年,臺灣第一支棒球隊第一次打進日本甲子園的真實故事。這支來自臺灣南部的「嘉義農林野球隊」(嘉農 –KANO),在不可能的狀況下打進日本甲子園,甚至進入冠亞軍決賽。影片於今年2月27日臺灣上映,創下3億票房。

馬志翔第一次擔綱大銀幕導演,他說,雖然有些經驗不足,但是有之前7、8部電視電影的經歷,還有KANO劇組的全力支持,才得到這樣好的成績,不過感覺壓力還是很大的。

他表示,這個歷史事件,從來沒有在課本中讀過,拍片最困難的是如何還原1931年的歷史真實場景,盡可能100%還原當時的人、事和物,需要很多的考慮,還有就是拍攝棒球的場面是很大的挑戰。

馬志翔說,KANO是首支由大和民族、漢民族、臺灣原住民族組成的「三族共和」球隊,為了追求真實,找演員也找相應國籍的,還要是棒球員或者打過棒球的,這樣就從全臺灣從2、3萬個人中選出20個人開始訓練出演。

《KANO》導演馬志翔(右三)、駐紐約臺北經文處副處長蘇瑞仁(右二)、紐約亞洲電影節執行主任托帕洛維奇(右一)在2014紐約亞洲電影節臺灣電影開幕記者會上。(衛真/大紀元)

他介紹,《KANO》是魏德聖在準備《賽德克‧巴萊》時發現的有趣歷史故事,《賽德克‧巴萊》的族群仇恨發生在1930年,僅隔一年,1931年的KANO卻是各個族群一起共同為了一個榮耀而奮鬥。

馬志翔稱,自己作為少棒出身,又有棒球的熱忱,開始只想出演個角色,沒想到得到魏德聖的支持,認為自己更能體會球員之間、球員與教練之間、球員與家人之間的情感,這才有機會第一次執導大銀幕,也沒想到這個故事的規模不小,一下就用了三年時間來拍攝。

他表示,自己從小看李安電影長大,除了魏德聖,他最希望能合作的導演是李安,不管是做助理還是演員。

對於棒球,他說,比賽只要還沒有結束,從來不會知道下次是否會是個全壘打或者比分大逆轉,但只要你放棄就是失敗,而且棒球不僅是個人的運動還是團隊的運動。他強調,棒球中的防守也是進攻。

他還介紹,今年9月25日,臺灣將再次上映這個不放棄的故事。他說,比賽還沒結束,還要繼續戰鬥。

《KANO》海報。(亞洲電影節組委會)

紐約亞洲電影節執行主任托帕洛維奇(Goran Topalovic)、駐紐約臺北經文處副處長蘇瑞仁、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主任游淑靜也到場表示祝賀。

(責任編輯:季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