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修身 家和美

作者:凯玲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人的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家庭要和睦幸福,其基礎必然是夫妻二人自身的修養。可惜這種觀點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現代人對婚姻觀念有兩個很大的錯誤:一是認為婚後仍然要保持熱戀時的激情,且至死不變。熱戀時的感覺很美妙,奈何它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感覺。結婚成家柴米油鹽,真實的生活必將逐漸沖淡此種美感,回歸到正常的感覺上來。曾經的西施、帥哥現在看來也不過是普通人罷了。許多人接受不了這種轉變,非要將「幻覺」永遠持續下去,於是家庭生活俗不可耐,家庭矛盾油然而生了。

第二個錯誤觀念是個人主義。當代許多人骨子裡認為人生在世,享受二字。只有將所有的東西都享受了一遍,此生才算不虛度,才算瀟灑走一回。於是在婚後仍然和婚前一樣我行我素,只顧自己找樂子,全然不知自己的身份和責任義務此時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中國人說「夫婦,人倫之始」,認為人類社會就是從男女二人結為夫妻開始的。先有夫婦,然後才有了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等一切人際關係。能將夫妻家庭關係處理好,才能一步步將國家、天下治理好。而要將夫妻家庭關係處理好,每個人都要修身。

所謂修身,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尤其是道德方面。從某種角度來說,夫妻關係也許是所有的人際關係中最難處理的了。何也?太密切故。天天朝夕相處,難免馬勺碰鍋沿。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夫妻關係也是最容易處理的。何也?同樣是太密切故。天天朝夕相處,最容易感受到對方的真心和關懷。

只要夫妻雙方都能真心誠意為家庭,為對方,為孩子,同心同德,天下沒有處理不好的夫妻關係,沒有不和睦的家庭。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夫妻彼此之間仍然是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沒有婚後合二為一的家庭觀念,不能同心同德,卻要互相提防。奉獻少,索取多,離心離德。這樣的心態下,家庭和睦幸福豈不是天方夜譚?

修身實際就是修心。彼此都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多些仁愛心、寬容心、奉獻心,少些自利心、計較心、索取心;多明白些為人夫、為人妻、為人父、為人母的責任感,少說些「這是我的自由、我的權利」之類的傷人話。這樣的心態越來越多,家庭必然會越來越和睦。

同時,講修身再講些智慧。夫妻再親密,也要為對方留下一點他(她)自己的空間,絕不能事事過問,無所不知。公交車後窗貼的「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標語同樣適用於夫妻關係。再比如,雖說是熟不拘禮,但夫妻間的對話也不能完全口無遮攔,有時候含蓄委婉還是有必要的。

漫漫人生路,學校裡所學到的那點知識是絕對不夠用的,人一輩子都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夫妻家庭關係也要不斷學習處理。兩個人組成家庭天天朝夕相處,磕碰磨擦絕少不了,這時需要的是二人相互間觀察、調整、協調、適應,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抱怨,甚至輕易分手。

沒有跟此人和睦相處的本事,也很難想像能和彼人和睦相處。中國人結婚時的祝福語「夫妻好合,百年偕老」,那是慢慢學來、修來的,絕不是仍和婚前一樣不作任何改變,我行我素就能自然而致的。修身才會成長,成長才會幸福。

──轉載自新三才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明白事情的因果關係。
  • 古琴中所蘊含的瑰寶,遠超音樂的本身,達到身、心、靈各面的調和,物我調和的精神層面。
  • 陳仲,是戰國時代的著名賢士。他的哥哥是齊國的卿大夫,俸祿有萬鍾之多,其中多有不義之財。陳仲深以為恥,因此便搬到於陵居住,所以人又稱「於陵仲子」。
  • 幾千年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人世代安身立命所遵循的準則。從中國古人留傳下的大量家訓可以看到,這種由私及公、由己及他、由小我及大我的自我境界的推進、提高和昇華,是古人對自身,乃至家族後輩的一個具有指導性和傳承性的道德遺產。
  • 在中國古人看來,德乃立身立國之本,因此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視德行的培養。在《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學教育》一文中,筆者曾提到古代孩童要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德行,即「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顯而易見,孝悌、仁愛、恭謹與誠信是孩童必須學習並應具有的品德。
  • 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這裡蘊含著一個循序漸進的事物發展哲理,也體現了幾者之間密不可分互相關聯的共存關係。
  • 子曰:「君子格物、致知、澄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一個願意向善自強不息之人的人生誡訓,其中「格物、致知」是作為一個生命體,作為人所必須經歷的成長、學習知識之要求,學海無涯,這是一個前提的條件並伴隨終生,云:「學不可以巳」,「路漫漫其修遠兮」話裡的「修」字,也同樣含有「學習」的意思。「澄意、正心」指的是一個人在有了一定智識之後,要能避開紛亂塵世幻像之干擾,靜下心來,知善惡正邪的情況下而能立下志向,明確人生前進追索的方向,為國家(世界),為人民(類)而去努力拚搏。
  • 古人認為,「道」生萬物而賦予萬物具備了「德」,故道尊而德貴,倡導「以德配天」、「以德治世」等。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治世」,「文景之治」就是其中之一。文景,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文景時期,仁風德政,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繁榮,百姓祥和而太平。
  • 從內心湧出的真誠的禮貌、對人的尊重和感恩,打通人與人之間的心徑,也打通了通往機會和成功的路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