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立足傳統文化

人氣 57

【大紀元2015年12月18日訊】 (大紀元記者王尚德劍橋市報導)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3日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舉辦了中文演講研討會,共同召集人王德威教授和作協會長張鳳邀請正在哈佛訪學的南京中醫藥大學程海波教授等人進行演講,程海波教授講的題目是《中醫藥與中國傳統文化》。
儒釋道學說和中醫藥思想的一致性。

儒學提出「惟人萬物之靈」,中醫學則是「以人為本」,北宋范仲淹根據儒家思想提出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這兩種職業都有拯救天下蒼生之意。道教核心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醫學「整體觀」、「和諧平衡」,非常暗合。佛家主張「崇生」,以生命為根本,崇尚生命和尊敬生命。佛教提出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不喝酒,宣導素食、調適情緒。中醫學「為醫者當具佛性」。

中醫學的核心理論

中醫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

中醫學的核心理論:

1.整體觀中醫學認為人的健康和自然相互關聯,並受其支配,人要與自然保持和諧,人體內部是一個系統整體,各臟腑間的關係用五行來描述,健康取決於陰陽平衡。

2.辯證論治是運用中醫理論來觀察、分析、診斷、治療、處理疾病的原則和方法。通過患者的症狀、體徵,分析判斷疾病症候;根據辯證的結論,確立相應的治理方法,並選方用藥。不同的病可用同樣的藥方,因時因地因人而治病。

3.治未病起源於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癒後防復等三大主題。治未病反映了中醫學重視疾病預防的理念。

4.大醫精誠唐代孫思邈《大醫精誠》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

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可見佛教的思想也滲入中醫學之中。《大醫精誠》,被譽為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當天因為時間所限,程海波對後面的陰陽、五行學說等未能展開講解。

隨後聽眾提出敏感、很難又必須回答的問題如下﹕有聽眾提出中西醫結合、中醫藥如何發展及國際化的問題。程海波答道,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中醫和西醫理論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醫學體系,西醫是以解剖、生理、病理等學科為基礎的現代醫學體系,西醫看病講求微觀-越細越好,進入細胞、分子、基因、蛋白。中醫是以系統論、整體論為基礎的獨有的理論體系。中醫看病講究整體功能的平衡、系統的和諧,講求宏觀。

他說,現在兩種理論體系很難完全結合在一起,治療方法上有一定的結合,技術選擇上各取所長。至於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重新解讀、架構中醫藥理論體系,需要多學科、大智慧、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中醫藥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是解決中醫藥國際化和新藥發展的核心問題,而中醫藥療效是中醫藥發展的另外一個關鍵。

都說中醫藥有療效,中醫藥也在標準化、科學化,但是中國人缺乏西方人思維,西方醫學強調循證醫學的概念,能夠提供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的大型臨床實驗的證據和報告,中國人不太重視資料、資訊、證據積累和誠信,拿不出為世界所公認的中醫治療疾病的臨床療效的證據和報告,無法讓更多的人接受和確信中醫藥是有療效的。不過現在中醫藥在臨床研究方面已經有了好的起步。

還有聽眾提出,現在有人將中醫稱為國醫,那麼民族醫學如蒙醫、藏醫等地位如何擺放?

他回答,中醫藥包括了民族醫藥,民族醫藥的發展也是中醫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的發展不會排斥民族醫藥,而且是將民族醫藥納入其中的。中國大陸評選的國醫大師中就有藏醫、蒙醫等,民族醫也是國醫。中醫不和國醫劃等號,他們不會自稱是國醫,也不會把自己研製的藥稱為國藥,國醫是行銷宣傳的手段,是噱頭。

另有聽眾提出中醫藥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問題。回答道,中醫藥文化及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是多位一體,需要載體,即通過中醫的教學、醫療,為西方人士養生保健治療服務,讓他們感受到中醫藥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優秀。還有一個核心問題是要為中醫、針灸立法,並納入醫保體系,利於傳播。◇

責任編輯:馮文鸞

相關新聞
從中醫淺談傳統文化的變遷
中醫存廢之爭愈演愈烈
傳統中醫與神傳文化
從中醫治病談回歸正統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