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坐看雲起時

從專家到普通家庭醫生

羅偉修醫生的平凡故事

人氣: 46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6月15日訊】導語:「以前在臺灣當專家,現在在這邊做家庭醫生,只有靠你自己很努力地去做,反而比較簡單。根據每個病患的需求,解決病患的問題。」在捨棄過去光環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一位醫師的仁善之心、醫者之德。雖然放棄了過去的事業前程,但或許會是「坐看雲起時」的另一個高峰。

(大紀元記者林燕紐約報導)在法拉盛41街開診的羅偉修醫生,科班出身,曾任臺灣高雄醫學院、婦幼醫院的主治醫師,主治小兒科、過敏科,行醫十數年,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臨床經驗上,他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在事業上升期,為了孩子的教育,他毅然放棄豐厚的待遇,全家遷徙來美。

「當醫生,就是做醫生該做的事情。把握住行醫就是救人,盡量對病人好。雖然說家庭醫生比較瑣碎,沒有什麼學術性,但我覺得能為病人多做一些還是有意義的。」涵蓋東、西方兩個醫療體系,羅醫生將專業與熱心注入到新的職業生涯。

當醫生首先得瞭解病人

當家庭醫生就像大家長,有70-80%的問題都要在這得到妥善處理。所以有問題先找家庭醫生,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從專家身份走過來的羅醫生從沒有輕視過家庭醫生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好的家庭醫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處理,甚至是錯誤的治療判斷。

「我有一病患,有類風濕關節炎,血液檢查數據支持可能患有紅斑性狼瘡。有一次他突然覺得骨痛、關節痛,直接跑去看骨科,結果骨科幫他做了一大堆檢查,甚至準備開刀。後來病人又回來找我,我就給他一些以往的藥服用,結果疼痛就過去了,好了,不用開刀了。」

「我知道,這種情況有80%的概率只要服用以往的藥物,就能很快把病治療下去,但是病患不知道。」這些要靠醫生的職業敏感以及行醫經驗,如果對病患的情況很瞭解,下診就會比較準確。

準確的判斷離不開經驗

由於有著深厚的科研基礎和在臺灣豐富的專科行醫經驗,雖然從布魯克林搬到法拉盛行醫不到1年,羅醫生已經幫助了很多病患。有好多例都是羅醫生通過病患細微的徵兆,敏銳地洞察到背後的重大隱患,及時送醫救了病人的一命。

比如有一年輕病患,心臟部位痛了2年,第一天來看診,羅醫生就出於行醫的直覺,把他轉診到心臟科檢查,檢查結果是心血管阻塞,立即做了支架手術,救回一條命。

因為看診準確,還有不少羅醫生病患專從布魯克林跑來找他看診,病人有不同族裔、不同工種的,有一個布魯克林的警察也是羅醫生的粉絲呢。

細心可避免許多悲劇

每個東西都是一小步一小步來的,看診同樣如此,「有時候就是多了那麼一點警覺性。」羅醫生謙虛地說。

「好比頭痛,你發現病患有跟平時不一樣的地方,你會有些感覺。然後就要迅速處理,可能需要送腦神經專科或急診。有一個病患就是因為我們及時送診,在腦出血剛有苗頭的時候就發現了,避免了悲劇。」

「他讓我比較佩服的是:他會立即、及時地去處理病人的需要。在時間和治療上有很大先機,不會耽誤。」也是同行的羅太太在旁邊插話道。

行醫助人兩不忘

「我會幫病人約轉診,預約時間,打電話問以前的醫生病人的情況,都是現場做。(一般這種是交給助理處理)但我自己做,有溝通,也能跟同行討論。」羅醫生做事非常嚴謹,連病人的病歷檔案,他都會親歷親為。

羅醫生從來不認為病人轉出去了就和自己無關了,「之前還有位病患查出有乳癌,病患的保險很多地方不收。羅醫生花了3、4天,到處打電話試,結果找到法拉盛醫院,還幫忙找到專科醫生。昨天(病患)手術回來,感謝得啊……」羅太太介紹道。

白天看診,晚上處理病歷等事宜,羅醫生每天都忙到下午5點才有時間吃午餐,夜裡2點才上床入睡。他做事嚴謹、醫術精到又熱心,這些常讓患者感動,從此跟羅醫生交上了朋友。有時路過都要跑來打聲招呼再走,還有病患拜託羅太太:「你要照顧好他呦!」

責任編輯:孫秀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