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領袖蔣介石》第七章——撤離武漢 抗戰跨入新階段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28)形勢大轉變

作者:袁定華
font print 人氣: 1978
【字號】    
   標籤: tags:

第五節 抗戰形勢大轉變

自「七•七」抗戰至民國27年(1938)5月徐州棄守為止,仗僅僅打了十個月,而中國方面已經失去了長江以北,平漢路以東的北平、天津、太原、濟南、徐州、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等16個重要城市。這個時候,國民政府已經遷都重慶,而中國最高的軍事指揮部則還在武漢。日本當局想要徹底擊敗中國,武漢便自然成為他們的下一個攻略目標。

武漢會戰(中國稱為武漢保衛戰,日本稱為武漢攻略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大規模戰役,超過一百萬國軍在中國最高軍事統帥蔣介石的領導下防守武漢,以抗擊由畑俊六指揮的日本帝國陸軍。戰場在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江北戰場劃歸第五戰區由李宗仁指揮,下轄23個軍,主力部署北起大別山以北蜿蜒而下止於長江北岸;江南戰場由武漢衛戍總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戰區司令陳誠指揮,下轄27個軍,主力配屬於武漢以東長江南岸,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戰線長達400餘公里。南北兩軍共117個師,總兵力達110萬人,這些部隊百分之50是徐州會戰突圍保存下來的,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

由於中國軍隊的堅強抗擊,日本動用了當時能夠集結的最大兵力(用於進攻的編制人員約25萬人,會戰期間曾補充四五次人員,投入的總兵力大致在30萬人左右),發揮了陸、海、空裝備上的絕對優勢,苦戰4個半月,不但沒有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更沒有使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和戰鬥力有所減退,反而使日軍的有生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據日軍發表的統計資料,第11軍傷亡21886人,第2軍傷亡9600人,連同海軍及陸海航空兵的傷亡人數,總計約3.55萬人。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很顯然,日本發表的數字偏低,而軍令部發表的數字則偏高。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英勇參戰。盡顯中華兒女抗擊異族入侵奮力保衛祖國領土主權的英雄本色。

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本空軍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武漢三鎮地處長江中游,長江、漢水交彙處,正是海軍將士大顯身手的戰場。中國海軍英勇作戰,擊沉、擊傷日軍艦艇及運輸船隻共50餘艘,擊落日機10餘架,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基本上全軍覆沒。

日寇發動的這場侵華戰爭,雖說是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處心積慮籌備的結果,但也不能不說它是一場心存僥倖的賭博,是一次極其可怕的冒險行動。自豐臣秀吉把中國作為他的侵略目標以來,歷經三百餘年,明治維新,進行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從長期學習中國的王道文化,轉向學習西方列強功利主義的霸道文化,吸納達爾文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制定侵華規劃,努力發展經濟實力,盡心備戰,採用扭曲了的武士道精神,激發軍隊的戰鬥力。昭和新政繼承明治維新的思維衣缽,制定出侵華的戰略目標:「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征服支那是日寇野心膨脹的第一步。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們,所想到的只是:他們國家有訓練有素的幾百萬軍隊;他們國家有科技先進的軍工技術,他們國家有裝備精良的陸海空軍的武器彈藥,他們有……。而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大前提:他們要侵略的國家,人口幾乎是自己的七倍之多,國土幾乎是自己的四十倍之大,那不是一隻老鼠,而是一頭大象,婉如一條毒蛇一樣的小日本,能把一頭大象吞下去嗎?誰能相信?結局將會如何?只能由時光老人與歷史老人做出最後的判定。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以中國軍隊主動撤出武漢而宣告結束。就戰役而言,日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並控制了中國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但就戰略而言,則日本並未能實現其戰略企圖。日本大本營認為「只要攻佔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國」,於是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發動武漢會戰,迅速攻佔武漢,以迫使中國政府屈服。為此還規定「集中國家力量,以在本年內達到戰爭目的」、「結束對中國的戰爭」。但是,中國政府既未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華戰爭也未因日軍佔領武漢、廣州而取勝。中國政府在武漢失守後聲明說:「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決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於抗戰之全局」;表示將「更哀戚、更堅忍、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戮力於全面、持久的抗戰。而在日軍已經佔領的後方,大批的抗日人民武裝成長起來,大片的國土被收復。用日軍自己的話說,日軍佔領的「所謂治安恢復地區,實際上僅限於主要交通線兩側數公里的地區之內」。因而可以這樣說:武漢會戰,不僅使日軍又遭到一次戰略性的失敗,而且成為日本由戰略進攻走向戰略保守的轉折點。

武漢會戰以後,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日軍,隨著戰線的延長,兵力越發感到不足,無力再組織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以攻城略地為目標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防守。從此中國的抗日衛國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發展為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軍則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願意進行的持久戰的泥淖之中,無法自拔,從而導致日本侵華政策的轉變:由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變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由以主要兵力進行正面戰場的作戰,改變為轉移兵力進行敵後戰場的「治安」作戰。

抗戰形勢的大轉變,大大鼓舞了全國軍民殺敵衛國的士氣。「我生國亡,我死國存」「男兒欲報國恩重,戰死沙場是善終」「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的精神氣概,幾乎成為當時熱血男兒們的共同心聲!

武漢會戰期間,適逢抗戰週年之際,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為了表明國民政府堅定不移,抗戰到底的決心,分別發表了數篇文告。蔣公在文告之前均冠以「抗戰建國」四字,以示抗戰不僅僅是為救國,其最終目的是為建國。他在「抗戰建國週年紀念告全國軍民書」中,以極為沉痛的心情告訴國人:「 自從日寇侵犯我們盧溝橋以來,我全國奮起抗戰,到今天足足有一年了!這一年中間,戰區擴大到九個省分,將士犧牲至幾十萬人,民眾死亡不勝計數,我們的農村田園工業建設,以及文化機關全被毀壞,壯丁青年慘遭殺戮,多數同胞流離痛苦,至於老弱婦女受到敵軍獸行慘不忍聞的凌辱屠殺,尤為歷史上未有的慘毒。」 

儘管國難如此,困難重重,蔣委員長還是滿懷信心地鼓舞全國軍民:「但是從開始抗戰到如今,我們的民心士氣越打越團結,越戰越堅強,前線將士英勇的犧牲,後方民眾熱烈的奮鬥,舉國同胞民族意識的發揚,已經使國際上觀聽完全改變,把中華民族的榮譽地位積極提高,使暴戾驕橫的敵寇驚惶無措,進退失據;相信照此奮鬥,一定是一天天踏上光明的道路,一步步接近最後的勝利。」

是的,照此奮鬥,「一定是一天天踏上光明的道路,一步步接近最後的勝利。」抗戰救國、最後勝利、建設民國,遵照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藍圖,開創民主憲政的新生活,這正是中華兒女日夜企盼的美好未來!

「抗戰一年的經過,敵我兩方有一個很顯著的不同之點,這就是敵人是「狼顧豕突,百出其伎」,而我們的方針和決心則「堅定明確,始終如一」。從敵人方面說,軍費預算增加了一次又一次,兵員增調了一回又陸續不斷的增調二回三回到無數回;在策略上,始而宣稱速戰速決,繼而標榜長期作戰,繼而又聲言猛力結束戰事;至於政局的變換,經濟的動盪,處處可以看得出敵國的阢隉(wu nie:)不安,也處處顯出敵寇的不顧一切而將悍然求逞。至於我們一方面,自始就從最危險最惡劣的局面上作澈底的打算,早已定下了始終一貫的決心,早已作承受一切艱難痛苦的準備。我在去年七月間告誡國民,就說明我們要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要負起祖宗先民所遺留給我們的歷史上的責任,戰端一開,無論何人,都應該負守土抗戰的職責,都應該抱定犧牲一切的決心。在雙十節廣播詞中,我要求國民認定抗戰非一年半載可了,要決心承受幾十倍於今日的困苦艱難。這兩次講演中所說的話,每一字一句到今天都依然適用。我們是早已決定用最大的犧牲,求最後的勝利。我們抗戰意義很簡單,我們為保衛民族生存和獨立自由而抗戰,也為正義公理而抗戰。我們抗戰的目的很明確,我們要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要打擊到敵閥放棄侵略,要使敵閥根本改正其侵略中國的傳統政策來重現東亞和平,這個目的未達到以前,我們的抗戰就一天不停止,雖至寸土個人,亦必奮鬥到底。我們的決心,早經確立,海枯石爛,終始不渝。所以敵人儘管是暴戾兇橫,日甚一日,我們是始終處之泰然,戰局雖有一時一地的進退得失,我們的決心始終不受絲毫的變動,我們以「至不變」來挽回歷史未有的奇變,保持人類的公理。我們抗戰開始時決定的方針,一定要貫徹到最後勝利取得之一日!」

在這適逢抗戰週年之際,面對一年來所開創的抗戰新局面與抗戰形勢的大轉變,蔣介石委員長也略感欣慰地說:「這一個意義和使命,由於戰局的進行,一天天的普及於國民,我們國民確實比抗戰以前更堅忍、更沉著、更勇敢,也更能團結,我們確能夠做到聞勝不驕,聞敗不餒,我們一般軍民也普遍確立了最後勝利的自信。我們國民和前線將士,受盡千辛萬苦而不辭,也都能體諒到國家的艱難,忍受任何痛苦和缺乏而不減少其衛國衛民的熱誠,這種精神,真堪垂諸萬世,作後代的楷模。」

為了切實貫徹「堅定明確,始終如一」的抗戰決心,取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蔣委員長號召全體國民:「現在抗戰已經一年了,今後戰局將更持久更辛苦,所以我們必須立刻有嚴正的自覺。我們前線官兵們不但要犧牲,還要苦心努力,使我們的犧牲換得更大的代價;我們後方同胞工作要特別緊張,生活要極端節約。我們要自問:有錢的已出了錢麼?是毫無保留的貢獻了我們的所有麼?有力的已出了力麼?是毫不顧惜的貢獻了我們的力量麼?我們當前的環境這麼的危急,我們應做的事項多到不勝枚舉,我們萬不能再期待,我們稍一徘徊,就要失去了我們唯一報國的機會。將士們!同胞們!嚴肅起來!緊張起來!」

「我們同是黃帝的子孫,當前的命運祇有一個,不奮鬥,即滅亡,能團結,即有前途,生死利害既是絕對的共同,還有甚麼不可以犧牲?以我們事實上的團結,對敵人作有力的答覆,於抗戰前途,是異常重要的。所以我要求我全國軍民,無有例外的做到協同和團結!我們絕對一致!永遠一致!」

「我全國的軍民,更要徹底的想一想,我們神明華冑受敵寇如此壓迫凌辱,我們莊嚴的河山原野,任敵軍恣意踐踏,我們奇恥大辱這樣深,當前危機這樣重,我們若還不能洗雪恥辱,予打擊者以打擊,那麼在個人固生不如死,在國家也存不如亡,世界上斷沒有如此靦顏苟活的民族能獨立生存於世界上的。最近敵人的侵略格外兇狂,在我們國土以內竟有受敵人豢養的漢奸傀儡,用桀犬吠堯的聲口,誣蔑本黨,詆譭抗戰,以為及今不謀和平,則國家即將滅亡,這種亡國奴的論調,凡有血氣的同胞沒有不切齒痛恨的。我們須知中華民族的國民性,是對敵人永不屈服的,而且是不怕敵人的殘暴兇橫的。我們民族有一句古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何等壯烈的氣概!這就是說我們中華民族的國民,決不會被敵國兇暴所畏懾,而且是敵人愈兇暴,我們要愈能堅忍。我們要自信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凡是中華民族的敵人,自古以來,就沒有不被中華民族消滅的,何況我們現在民族意識已普遍到全國,三民主義更是深入人心!我們全國從海外僑胞到鄉村民眾男女老幼,敵愾心的堅強與普遍,不但是百年以前所未有,也是十年以前所未見。我們有無窮無盡的抵抗力量,和前仆後繼百折不撓的決心。所以我說,就是一兵一彈,也要與敵人拚命決鬥到底,而且必能得到最後勝利。」

「我們今天所以自處之道,祇有兩點,在個人是死中求生,人人拚必死之心,就一定能得到生路;在民族要團結奮鬥,從最惡劣的局面作打算,盡到我們這一代的責任,以求上可以對祖先,外可以告世界。」

「就戰爭心理說,我不怕敵,敵必怕我;就一般事理上說,我們不怕艱難,就沒有不可以克服的艱難。同時我們更加知道勝利的目標愈接近,我們的奮鬥便應該更艱苦;抗戰到今天,已一年了!今天以後的戰事,要求我們全國軍民的犧牲更要十百倍於往日,我們必須格外謹慎,格外勇敢,格外的刻苦耐勞,冒險犯難,越過重重的荊棘,奔赴光明的大道。將士們!同胞們!我們要一心一德,精誠團結,奮發努力!我們要不負全世界愛護正義和平的無數友邦人士的期待!我們要取得光榮的勝利來安慰我們死難的同胞,拯救淪陷區域內的苦痛同胞!我們更要對得起一切英勇犧牲的先烈,完成他們未竟的志業,無愧於我們歷史的使命!」(蔣介石文集•書告•抗戰建國週年紀念告全國軍民書•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七月七日),

民國二十七年七月七日,蔣委員長發表「抗戰建國週年紀念告世界友邦書」借抗戰週年之際,再度向世界友邦各國,表明我中華民族堅決抗擊異族入侵、一定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心:「……夫中國屹立世界,垂五千年,廣土眾民,在人類文化歷史上,有其不可磨滅之貢獻,其酷愛和平,重視公理,固全國一致,舉世共曉。然事關民族之生存,領土之完整,主權之獨立,且為國際正義與盟約尊嚴之所維繫,容忍侵略自有限度。於是乃決然對此不顧正義,撕滅公約,夢想征服中國以征服世界之日本狂暴軍閥,發動神聖之抗戰,予侵略者以打擊。中正受黨國付託之重,人民擁護之誠,與友邦屬望之切,誠乃責無旁貸。前此固已屢次申言,誓將暴日武力掃蕩於中國領土之外,完成新中國之建設,與各友邦一致努力於人類幸福與世界和平之再造矣。」

「 公理必佔最後之勝利,此為中正所深信,亦為我全國人民之所共信。最近國民參政會之召集,兵役制之實施,以及內地建設事業之猛進,在在證明中國國民團結一致,向民主化及現代化國家之途徑前進,而抗戰實力亦自然隨以增加。此後,我國軍民必更奮勇邁進,堅決抗敵,非至日本撤退侵略軍隊,中國領土主權恢復,決不變更我抗戰確定之方針。蓋中國全體國民痛感對於世界及國家所負使命之重大,抵抗暴寇,義無反顧。中正敢斷言非俟正義確立,盟約復其尊嚴,中國之抵抗終無終止之期。請觀暴日,所加於中國人民種種絕天理非人道之殘酷行為,中國人民匪特不畏縮屈服,而抗戰意志愈益堅定。即此一端,已足證明中國之抗戰力,為無限量且無底止。」

「 親愛之各友邦及反侵略人士諸君!和平為不可分,孤立為不能有,日本侵略一日不制止,遠東及世界之和平即一日不能維持。世界正義與盟約尊嚴之維護,人類幸福與文化遺產之保衛,凡我圓顱方趾之倫,實有共同之職責。然此共同職責,應如何共同努力,始克達成,諒為親愛之各友邦及反侵略人士之所洞悉。中正除統率四億五千萬同胞為達成此職責,繼續向抗戰前途邁進外,謹乘此週年紀念之期,略陳所懷,以瀆清聽,幸深察焉。」(蔣介石文集•書告•抗戰建國週年紀念告世界友邦書•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七月七日),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八月,蔣介石為促成寧漢合作,自請辭職之後,曾赴東京訪問,為了於未萌之際消彌兩國國民同罹戰火之苦,十月二十三日在東京發表了「告日本國民書」,向日本國民及明達之士反覆申明,中日兩國本屬同文同種兄弟之邦,又是孫中山先生國民革命事業的策源地,理應消除誤會,竭誠相待,為維護東亞及世界和平共同盡責盡力。然而,蔣介石向日本國人掬誠申告之語,隨風飄去,戰禍未能倖免。十年之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們,還是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給中日兩國的人民造成無法言狀的災難。

中日兩國開戰一年,日寇速戰速決,三月征服支那的癡夢破滅,戰火繼續蔓延,帶給兩國人民的勢必更是無邊無際的苦難。蔣介石良苦用心不減當年,一秉啟迪感化日本國民的信念,民國二十七年七月七日於武昌發表了「抗戰建國週年紀念告日本國民書」企盼日本各界覺悟速醒,共同行動,敦促軍閥撤兵罷戰,以免兩國人民繼續遭受戰火之苦。書曰:

「日本國民諸君:
今日為我中華民國抵禦貴國狂暴軍部之侵略,發動全民抗戰之第一週年。中正在此東亞歷史上最足感念之今日,欲向日本全體國民諸君略致拳拳之微意。中日兩國本為兄弟之邦,在種族文化上,皆具有綿遠之因緣。溯自隋唐時代,凡我哲學、文學、宗教、美術、工藝諸端,均為貴國所攝取,而蔚成天平以後之文化;此貴國現存之歷史遺物及古美術品中,皆斑斑可考。即諸位現時之生活方式,器具名稱,亦多猶保存文化母國之面影。近世隨科學之發展,在交通上,已由三數月之艱險途程,縮而為旦夕可達。以如是密切之關係,兩國間應如何相親相睦,以圖共存共榮!我中華民國自民國十七年統一以來,奉總理三民主義以為建國之準繩,本獨立平等之原則,與各友邦共謀世界之福祉;其於貴國,如諸君所知者,更不啻兄弟手足,親愛有加。蓋我中國國民性,以孕育於數千年聖哲之教化,酷愛和平,敦德重讓,凡屬圓顱方趾之儔,皆有「民吾同胞」與「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之感。更何況貴國與我關係綦切,有如上述者耶?然而貴國軍閥,為錯誤之觀念所驅使,以暴報德,未嚐或已。而我中國國民,常不惜出以極度之容忍,以期一旦,翻然覺悟,共策東亞之和平,雅不欲陷兩國於萬劫不復之境。二十年秋,貴國軍部乘我長江水災,正賑濟不遑之際,假借所謂中村事件,突佔我東北數省,遂釀成「九一八」之變。翌年正月,在上海無端挑釁,又有「一二八」之慘禍發生。嗣後連年侵擾,變本加厲,充其極,必欲使我國亡種滅而後快。諸君試易地而思之,若中國用貴國軍部對我國之態度以對貴國,諸君將如何?

可痛念之去年今日,貴國軍部基於一貫之侵華計劃,發動盧溝橋事變,向我華北大舉進攻。俄而復急遣大批海陸空軍,於八月十三日進犯上海。我中國全體國民,固酷愛和平,但尤愛其有五千年文化歷史之國家,愛其先人之廬墓,與休養生息之田園鄉土。睹貴國之侵略無已,容忍實已達最後之限度,於是本據神聖之天職,發動英勇之抗戰,毅然予暴戾者以膺懲,全體國民無不懷肝腦塗地,灑盡熱血之決心,以求國家民族之獨立生存,歷史文化之發揚光大。當事變突發以前,中正屢有聲明,望貴國朝野明達之士,認識戰禍所必引起之危機,從事再思之審慎。無如貴國軍部執迷不悟,仍不顧國際公理,國家幸福,以及諸君辛勤經營之一切國力,卒掀起東亞史上未嚐有之劇戰,此中正所深以為遺憾者也。

抗戰已一週年矣!諸君雖怵於軍閥淫威,諒亦必有沉重不勝之迴想,貴國軍部不嚐謂諸君不戰即可屈服中國乎?不嚐謂不過二三月短期間,即可速戰速決乎?然今則競言必須準備長期作戰矣。彼輩逐步困難,不得不一再變更其欺騙諸君之方式時,諸君幾多之兄弟子姪,已變大陸之鬼?幾多之國中少婦,已作未亡之人?幾多之幼小兒女,已成無告之孤?諸君所得於戰爭者究何在?即以我東北四省而論,被彼輩攫取,已歷數年,然諸君除負擔龐大之戰費而外,又何所獲?

且自戰爭發動以來,貴國於人力財力物力上之損失,已數倍於日俄戰爭之時矣。而尤其嚴重者,實為精神道德上之損失,諸君知之乎?貴國之出征官兵已成為世界上最野蠻最殘酷之破壞力量矣!諸君知之乎?貴國所常誇耀之「大和魂」與「武士道」實已掃地無存矣!毒氣毒彈施行無忌,毒膏毒品販賣公行,一切國際公約,人類正義,均遭貴國之侵華軍隊毀裂矣!且於每一地區被佔之後,焚燒擄掠之餘,對我不及遠避之無辜人民及負傷兵士,輒施以大規模之屠殺,或縛千百人於廣場,以機槍掃射;或聚數十人於一室,以油火焚燒;甚或以殺人多寡為競賽,相資謔浪;且復四處勾結土匪,串通流氓,散佈欺騙宣傳,製造傀儡組織。凡足以破壞我社會秩序,毀滅我固有文化者,任何手段,無所選擇。至我後方未設防之城市,亦備遭轟炸之慘,因此而死傷之人民,損失之產業,實無法統計。且每次之空襲,如瘋如狂,專以平民、及文化、教育、慈善諸設施為目標,肆行盲目之濫炸。即如最近廣州一市,中山大學,瓦礫縱橫,數千市民,身首異處,雖曾引起世界各國之責難,然狂燄迄未稍殺。諸君當知之,我中國空軍亦曾飛向貴國各大城市巡禮矣,而奉贈於諸君者,為親熱之同情,而非無情之炸彈。苟中國僅以貴國最近所加於廣州之炸彈數量,推以奉還,以投擲於東京大阪或神戶諸城市及諸大學,其結果將如何?中正正告諸君:此種違背公約,滅絕人道之舉,我中國空軍非不能為,實不忍為耳。

尤有一事,中正實不忍言,但又不能不言者,厥為對我婦女同胞之暴行,自十齡左右之幼女,乃至五六十歲之老婦,一遭毒手,闔族難免。或數人輪流污辱,使受辱者不旋踵而呻吟斃命;或迫母女姑嫂數十婦女裸陳一堂,先施姦淫,繼以殘殺,割胸剖腹,猶為未足,更施以難形於楮墨之暴行。貴國向來尊重禮教,崇尚武德,故為世界所稱道。詎至今日,貴國軍人行為上之所表現者,不特禮教掃地,武德蕩然,直欲滅絕人倫,違逆天理。如此軍隊,不僅日本之恥辱,亦留人類之污點。我中國國民,素守禮制,即在鄉里平民,亦特重倫常之教,而我婦女同胞,尤以身受蹂躪,乃交相激發,奮然而起,共執干戈,甚至手握鐮鋤菜刀與斧鑽工具,向此無理性之禽獸格殺,代申天討,若有神助。諸君須知貴國在華傷亡之官兵,其數實在五十萬以上,而此五十萬人,貴國所謂陣亡將士之「人柱」中,其死於我老幼婦女之手者,實不在少數。

貴國軍隊中之官兵,自亦不乏具有理性之人,睹茲罪戾,憤不欲生,或彼此相戕,或懸樑自縊,乃至剖腹自殺,而於衣袋中每有「死諫」二字之遺書。據此可知貴國軍部在中國侵略戰爭中,上下官兵,實已陷於自殺之悲境。而諸君在國內猶為軍部宣傳所矇蔽,以為渡華作戰死亡之子弟,皆是為國犧牲之榮譽的國殤。寧知此等死者,皆為軍閥驅使強迫下之冤魂,或負無窮之罪惡,或懷憤而歿世,不但無榮譽可言,且使貴國全體國民同蒙不可洗滌之千秋污名矣。

統上所述,諸君因受矇蔽,或罕聽聞,但國際正義之士,已有文字照片等傳播於全世界,並世人類莫不引以為羞恥。然而諸君全體固不能負其責,負此責者,乃彼輩狂妄之軍部也。軍部喪失人性,不能以理智御下,故在下者,均無紀律,乃至上行下效,共趨於罪惡之深淵,而以製造罪惡相誇競。任何國家,斷無法紀擾亂,軍隊墮落至此,而猶可以不敗者。諸君若不及時急起,聲討軍閥,制止侵略,則貴國前途之可悲,實屬不堪設想。諸君應及時追問貴國軍部,檢討其侵華政策,問其侵華意義,究竟何在?侵華之目的,究竟何在?侵華戰爭以來所得者,究有幾何?而所失者,已有幾何?侵華之結果,能滅亡中國乎?能安定東亞乎?能排斥白人於亞洲之外而獨霸太平洋乎?諸君試思侵華戰爭以來,貴國所收穫者果為何物?而所犧牲,又為誰人?故我國之抗戰,固屬自救,亦即所以救諸君。我中國歷史上抵禦外力侵略,艱苦卓絕,每愈久而愈奮,況今我國民族意識已普及於全國,三民主義已深入於民心,此種力量之堅強,更非昔時之可比,如果貴國軍部對我國之侵略一日不止,則我國之抗戰任至如何情形,亦必一日不止,固不待言。且仇恨固結,與時日以俱深,吾國春秋大義,有九世復仇之古訓,又曰:「為國復仇,雖百世可也」。敢言自此以後,兩國互相殘殺之慘禍,必永無窮期,此種貽害百世,殃及後代子孫之責任,將由此一時代之貴國國民諸君負之。

總之,中國之抗戰,不僅為自衛生存,實亦為實現中日兩國國民未來永久之福祉。而貴國暴戾之軍部,不僅為中國之敵人,實亦日本國民諸君之公敵。中國自抗戰至今,祇認日本之軍閥為敵,不以日本國民諸君為敵。中國軍民對於愛好和平而深受軍閥壓迫之諸君,始終認為利害共同之良友,而懷挾滿腔之熱情與期待,深望諸君及早省察兩國安危之至計,團結一致,反對強暴軍部之一切施為,發揮貴國國民正義之意志與力量,促使變更侵略政策,恢復和平秩序,實現中日相互之親睦,奠定東亞永久之和平。此則不僅諸君之所以救國,亦即所以自救,且以救一般在華被軍閥驅使而走告無門求死不得之戰場中之子弟也。禍福存亡,繫於諸君國民之全體,幸抉擇焉。」(蔣介石文集•書告•抗戰建國週年紀念告日本國民書•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七月七日)

通篇書告,言真意切,從日本國民自身傷痛說起,反覆剖析,痛陳利害,拳拳之心,溢於言表。蔣介石,作為被侵略國率部奮起抗敵的最高統帥,既愛本國人民,本國人民正在受苦受難中;又愛敵國人民,敵國人民正在無奈無辜中,真真難能可貴。愛人以德,莫過於此。於此盡顯蔣公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聖賢者的氣度、胸懷以及不同凡響的人生境界!

在武漢會戰的遼闊戰場上,我軍將士,浴血拚殺,與敵激戰五個月,為我國戰略物資轉移,人員疏散,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時間,實現了預期的戰略目標。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國軍撤離武漢。民國二十七年(1938)十月三十一日蔣介石於湖南南嶽發表了「為國軍退出武漢告全國國民書」向全國軍民概述當前戰局之變化,與武漢得失之關係。

「 敵寇在魯南會戰以前,即已揚言進圖武漢;迨犯豫失利,侵皖受阻,乃傾其海陸空軍全力,沿江進犯,激戰五月。我將士浴血奮鬥,視死如歸,民眾同仇敵愾,踴躍效命,犧牲愈烈,精神益振,使敵軍死亡超過前期作戰一年以來之總數。敵人計無所施,乃不得不掩飾其失策,以發動華南之侵略,於是粵海告警,羊城遭燹。自茲抗戰地區,擴及全國,戰局形勢,顯有變遷。臨此成敗勝負轉移之關鍵,特為我全國同胞概述抗戰經過之事實,與將來之目標,重加闡明而申告之。

第一、吾同胞須認識當前戰局之變化與武漢得失之關係。我國抗戰根據,本不在沿江沿海淺狹交通之地帶,乃在廣大深長之內地,而西部諸省,尤為我抗戰之策源地;此為長期抗戰根本之方略,亦即我政府始終一貫之政策也。武漢地位,在過去十閱月抗戰工作上之重要性,厥為掩護我西部建設之準備,與承接南北交通之運輸。故保衛武漢軍事,其主要意義原在於阻滯敵軍西進,消耗敵軍實力,準備後方交通,運積必要武器,遷移我東南與中部之工業,以進行西北西南之建設。蓋唯西北西南交通經濟建設之發展,始為長期抗戰與建國工作堅實之基礎;亦唯西北西南交通路線開闢完竣而後,我抗戰實力及經濟建設所需之物質始得充實,而供給無虞其缺乏。今者我中部工業及東南之人力物力,多已移植於西南諸省,西部之開發與交通建設,已達初步基礎,此後抗戰,乃可實施全面之戰爭,而不爭區區之點線。同時我武漢外圍五閱月之苦戰惡鬥,已予敵人以重大打擊,而樹立我民族復興之自信心,與發揚我軍攻守戰鬥再接再厲之新精神;故我守衛武漢之任務已畢,目的已達。且自敵人侵粵以後,粵漢交通既被截斷,則武漢在一般局勢上之重要性顯已減輕。至就軍事言之,武漢在戰爭上之價值,本不在其核心之一點,而實在其外圍之全面;今我在武漢外圍鄂豫皖贛主要之地區,遠及敵人後方之魯、遼、熱、察、綏、蘇、浙各幹線,均已就持久作戰之計劃,配置適宜之根據與兵力,一切部署,悉已完成;如此不唯無需於武漢之核心,且在抗戰之戰略上言,亦不能斤斤於核心據點之保守,而反不注意於發展全面之實力。敵人用意,期在包圍武漢,殲滅我主力,使我長期作戰陷於困頓,以達其速戰速決之目的。因此我軍之方略在空間言,不能為狹小之核心而忘廣大之外圍;以時間言,不能為一時之得失,而忽久長之計。故決心放棄核心,而著重於全面之戰爭。茲因疏散人口,轉移兵力,皆已完畢,作戰部署,重新佈置,既經完成,乃即自動放棄武漢核心之據點,而確保武漢四周外圍之兵力,使我軍作戰,轉入主動有利之地。今後武漢雖已被敵人佔領,亦將一無所用;然其消耗時間五閱月,死傷人數數十萬,而其所得者,若非焦土,即為空城。繼今以往,全面抗戰,到處發展,真正戰爭,從新開始。而我軍於進戰退守,不惟毫無拘束,無所顧慮,且可處置自由,更能立於主動地位;敵人對於佔領之地,不惟一無所得,且亦一無所有。往昔敵軍,本已深陷泥淖,無以自拔,今後又復步步荊棘,其必葬身無地矣。吾同胞應知此次兵力之轉移,不僅為我國積極進取轉守為攻之轉機,且為澈底抗戰轉敗為勝之樞紐,決不可誤認為戰事之失利與退卻;蓋抗戰軍事勝負之關鍵,不在武漢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繼續抗戰持久之力量。

第二、願吾同胞深切記取我抗戰開始時早已決定之一貫的方針,從而益堅其自信。所謂一貫之方針者,一曰持久抗戰,二曰全面戰爭,三曰爭取主動。以上三義者,實為我克敵制勝之必要的因素,而實決定於抗戰發動之初。年餘以來,一循此旨,未嚐稍渝;自今以後,亦必本此意旨,貫徹始終。蓋暴敵自九一八發動侵略,猖狂恣肆,野心日張,我中樞為保衛國家,已察知最後犧牲關頭無可避免,故早已於西部奠立今日對敵持久抗戰之基礎。凡我同胞應知今日之抗戰,即為完成建國永久之基礎,又應知不經此次長期之抗戰,決不能獲得建國自由之時期。凡茲由統一而抗戰而建國之一貫政策與必經之革命程序,早已確立於先,深信必能貫徹始終,以克底於成。吾同胞試重新檢取中正日常之所言與所行,而與十六個月來戰事經過相印證,即可瞭然於抗敵戰事之特質,與我方決策之基點。在戰事初發之時,中正在廬山講演即謂「戰事既起,唯有拚全民族之生命犧牲到底,再無中途停頓妥協之理」;又說明「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此即持久抗戰與全面戰爭之說明也。去年雙十節更明告我同胞:「此次抗戰,非一年半載可了,必經非常之困苦與艱難,始可獲得最後之勝利」;此猶恐我同胞當時未明戰事必經長期與必發展至全面之意義,故具體指陳,以供全國之省察也。及後首都淪陷,人心震撼,中正又昭告同胞:「此次抗戰,為國民革命過程中所必經,為被侵略民族對侵略者爭取獨立生存之戰爭,與通常交戰國勢均力敵者之戰爭,大異其趣。我之抗戰,惟求我三民主義之實現,與國民革命之完成,故憑藉不在武器與軍備,而在強毅不屈之革命精神,與堅忍不拔之民族意識。」更復說明「戰爭成敗之關鍵,繫於主動被動成分之多寡,我之所以待敵者,即為久戰不屈,使敵愈深入而愈陷於被動」。此則更就此次戰爭之特質,充分指明抗戰到底,與爭取主動之必然結果也。

夫唯我國在抗戰之始,即決定持久抗戰,故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抗戰之決心。唯其為全面戰爭,故戰區之擴大,早為我國人所預料,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於抗戰之全局;亦正唯我之抗戰為全面長期之戰爭,故必須力取主動而避免被動。敵我之利害與短長,正相懸殊;我唯能處處立主動地位,然後可以打擊其速決之企圖,消滅其宰割之妄念。以我土地之廣,人民之眾,物產之豐,戰區面積愈大,我主動之地位愈堅,必使敵人之進退動止,依於我之戰略而陷於被動地位,而我之攻守取捨,則絕不受制於敵。今後之軍事行動,已不復如在上海、南京,作戰時因於地形與其他關係而不得不受苦幹被動之牽制,敵人無論如何進攻與封鎖,皆不能動搖吾人主動之方略與戰術,最後勝利,更可操券以俟。只須吾全國軍民,共矢持久不屈之決心,執行全面攻擊之戰略,不餒不撓,戮力奮鬥,則抗戰彌久,精力彌充,戰區愈廣,敵力愈分,縱不問國際變化之如何,而敵人必以久戰疲竭而覆敗。蓋中正前已言之,我國抗戰,絕非如普通歷史上兩國交綏爭雄圖霸之戰爭,以我之抗戰,在敵寇為欲根本吞併我國家與滅亡我民族,在我國則絕不能容許我國家民族之獨立生存有絲毫之危害;故我之抗戰,在主義上言,實為民族戰爭,由完成國民革命之使命而言,亦即為革命戰爭。革命戰爭者,非時間與空間所能限制,非財政經濟交通上外來之阻難所得而限制,更非毒氣與炸藥等一切武器之懷疑與傷亡犧牲之慘重所得而限制。革命戰爭無時限,目的達到之日,始為戰爭之終結;革命戰爭無前方後方區域之限制,整個國境,隨處皆得為我軍之戰場;革命戰爭不計較有形兵力之優劣,亦不畏犧牲挫折與傷亡之嚴重,更不因物質供給之缺乏而影響於作戰,即令武器經濟全無供給,海上交通全被封鎖,而我三民主義之民族革命意識與精神,不斷煥發,必可奮鬥到底,以迄於成功。何況我軍武器早已充備,交通斷無阻絕之患耶?蓋民族的國民革命之長期戰爭,未有不得到最後之勝利,此古今中外之歷史如美如法如俄如土對侵略與壓迫者之長期抗戰,終能獲得國家獨立與民族自由之一日,即其明證也。而且於此次戰爭之過程中,益可證明敵寇侵略之暴力愈肆,吾人之抵抗力亦必愈強;戰爭中傷亡消耗愈大,而我新生力之發展,以及我創造力與建設力之恢復,亦必愈速。故我全國同胞,當此抗戰轉入重要關鍵之時,但須追憶我抗戰開始時所定之方略,與我國府移駐重慶時之宣告,則決不因當前局勢之變化,而動搖其對於抗戰之信心;但須認清持久抗戰與全面戰爭之真諦,則必能以更大努力承接戰區擴大後之新局勢,而益勵其奮鬥與決心。自今伊始,必須更哀戚、更悲壯、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以致力於全面之戰爭,與抗戰根據地之充實,而造成最後之勝利。語有之:「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後之成功,必賴於最艱辛之努力與大無畏之奮鬥。又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必須我人抱定最大之決心,而後整個民族,乃能得澈底之解放。國家存亡,抗戰成敗之關鍵,全繫於此,願與我全國同胞共勉之!」(蔣介石文集•書告•為國軍退出武漢告全國國民書•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未完待續)

——轉自《黃花崗雜誌》第四十七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征服中國,佔領中國,是日本明治時代制定的對外擴張的國策,一九三一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是對中華民國的公然侵略,在時間上,倭寇選定的恰是國民政府北伐剛剛完成,中華民國在行政上剛剛實現統一的時機。製造九一八事變,只是日本侵略者蠶食中國的第一步,為了炮製滿洲傀儡偽政權,四個月後,即在東方國際大都會上海發動「一二八淞滬戰爭」,為偽滿洲國的建立,爭取世界輿論的空間。
  • 「敵乎?友乎?」的良言規勸,日本當局內心無任何自責,更無愧疚,邪魔附體,無任何良知反應。中日兩國間的僵局,日益加劇,已成死結。
  • 時光老人的步伐踏入了一九三六年,中華民國黃金十年的後期。中日之間的戰爭風雲,起起伏伏,讓人捉摸不定。
  •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史載這一故道歷時900餘年,史稱無定河。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進一步疏濬河道,加固堤岸,河床位置逐漸趨於穩定,才將這條床無定位的河流改名為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時毀於洪水,次年再度重建。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御碑一通,西頭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禦制碑,東頭豎立的是康熙的孫子乾隆帝御書的「盧溝曉月」碑。
  • 一九三七年七月九日,蔣委員長下令在四川的何應欽立即馳赴南京,著手編組部隊,準備全面抗戰。並且指示來在廬山的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火速下山,率領中央軍兩個師北上平漢鐵路的保定或石家莊。此外,更令調山西太原、運城方面的部隊向河北省石家莊集結。同時,又命令各軍事機關準備總動員,並加強各地戒備體制;至於對負責河北軍事的宋哲元,更電令促其堅定決心及加強警戒如左:『守土應其必死決戰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應付;至談判尤須防其奸狡之慣技,務須不喪絲毫主權為原則。』(《蔣總統秘錄.第十三章.盧溝橋事變》)
  • 盧溝橋事變,平津淪陷,日本好戰的狂潮席捲全島,日寇決定擴大戰火,抗戰形勢為之大變。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立即向全國軍民發出準備全國應戰的號召。
  • 西安事變之後,中日之戰一觸即發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九一八事變已經五年,日寇侵華的鐵蹄,正在一天天的深入中華大地,由東北而華北,由瀋陽而平津,中華民族正處於絕續存亡之秋。舉國上下一片同仇敵愾的肅殺之氣,要求抗日、收復失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 淞滬之役,苦戰3月,國軍損失雖重,但重要的是實現了蔣委員長的戰略意圖,改變了日軍侵華的進攻走向,分散了日軍的兵力部署。從而為將東南沿海地區的戰備物資、工廠企業向內地轉運、遷移,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為此後以中西部,尤其以西南部的地理環境、人力物力作為持久抗戰,最終打敗倭寇的廣闊戰場奠定了基礎。
  •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迅速集結兵力,佔領平津,攻擊矛頭直指中國鐵路兩大動脈:平漢線與津浦線,從而形成由北向南推進的作戰態勢。從華北跨過黃河直達長江北岸,其地理環境是一馬平川,這非常有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為了改變日寇這一作戰軸線,蔣委員長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日寇原本就有侵佔上海的意圖)與日軍在淞滬地區展開了一場對決戰。
  • 1938年的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卒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勝利,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犧牲。經過這次戰役,人們對張自忠的看法有了很大變化。不久之後,張自忠又率部參加了武漢會戰,在潢川與敵血戰十日,重創日寇於河南潢川,隨即被晉陞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進駐鄂西荊門縣一帶,在漢水兩岸與日寇展開了週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