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約客自行車通勤 安全成憂

機動車與自行車搶道最危險 市議員欲提高自行車在路口的路權

從2013年9月在紐約市發起以後僅三年時間,紐約市自行車共享項目「花旗自行車(Citi Bike)」的會員人數已經超過20萬。 (鐘鳴/大紀元)

人氣: 6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6年1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鐘鳴紐約報導)2000年,每12個小時中有2,041人騎自行車跨過紐約市東河上的大橋,到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增加到15,394人,15年中增加了6.5倍,年均增加14.4%。紐約市健康局最近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紐約市成年居民中,每月至少騎一次自行車的比例,在2007年至2014年間,從12%增加到16%,在高中生當中,這一比例從2009年的17%增加到2013年的25%。

根據陳家齡的觀察,過去兩年自行車通勤族增加了300%至400%。
根據陳家齡的觀察,過去兩年自行車通勤族增加了300%至400%。(本人提供)

從全美的數據來看,自行車對於美國城市居民來說,已經不再是健身工具,而是日益重要的通勤工具。根據「美國自行車手聯盟」(The League of American Bicyclists)對美國社區調查(the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簡稱ACS)數據的分析,2015年全美使用自行車通勤占通勤族比例最高的城市是俄勒岡州(Oregon)的波特蘭市(Portland),占到7.0%,而且在1990年至2015年間,該市自行車通勤比例上升了504.5%。

紐約市自行車通勤的比例在全美城市中排名第24,為1.2%,不過在1990年到2015年中仍然增加了294.9%。華埠第三社區委員會委員陳家齡(Karlin Chan)表示,他注意到越來越多紐約人使用自行車通勤,而且增加的速度遠高於官方的統計,「早上8點到9點的時候,我站在曼哈頓橋,半個小時內可以看到300至400輛自行車通過。」他說,「在過去兩年,(自行車通勤)增加了300%至400%之間。」

堵車時自行車更快 但也更危險

陳家齡每天堅持騎自行車鍛鍊,已經有12年了,他注意到騎自行車有時比開車要快,甚至能夠和地鐵差不多,「從中國城到康尼島,坐地鐵是1個多小時,因為地鐵不是直接到目的地,要繞很多站。而騎自行車,也是1個小時,甚至還不到。」

記者在晚高峰的時候(晚上7點30分)通過谷歌地圖查詢,在道路沒有任何狀況(車禍)的情況下,從曼哈頓時代廣場到中國城中華公所門口,開車最快也要27分鐘,坐火車最快要21分鐘,而騎自行車則為24分鐘。

在過去12年中,紐約市政府已經為騎自行車的人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修建自行車道。「12年前,我們還沒有自行車道。」陳家齡說。不過,他認為自行車手的安全仍然是需要擔心的事情:首先是機動車不會讓自行車,尤其是在路口的時候,機動車看到自行車的時候會搶道、不讓路。而且,如果前面停的機動車突然打開車門,自行車很容易撞上去並受傷。華裔王先生在曼哈頓中城送餐已有10年之久,他也認為,機動車在路口不讓自行車、車門突然打開是最危險的兩種情況,「出租車尤其如此。」此外,王先生表示,路面不平也會給自行車手帶來危險。

市議員:給自行車更多路權

根據市府「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網站的統計,2016年已有17名自行車手因車禍死亡,有3,516人受傷,死亡人數已經高於2015年全年的總和(14人)。當然,自行車手死亡的人數仍然低於行人,2016年迄今為止,已有98名行人死亡,7,569人受傷。

為了改進自行車在路口的安全,市議員、市議會交通委員會成員萬齊家(Carlos Menchaca)在今年2月5日提出一項提案(Intro 1072-2016),欲在交通路口給自行車比機動車更多的路權。根據現行交通法規,十字路口的紅燈在變綠的時候,行人燈會提前由黃變白,給行人幾秒鍾的優先權,這被稱為「行人優先時段」(Leading Pedestrian Intervals,簡稱LPI)。Intro 1072-2016號提案提出,當行人燈由黃變白時,自行車手也可以享受「行人優先時段」,進入路口,比機動車先進入路口,但是仍然需要禮讓行人。萬齊家表示,自己也騎自行車,希望這一提案可以讓自行車手更安全。

市議會交通委員會將在今天(11月15日)對該法案進行聽證,交通委員會主席羅德里格斯(Ydanis Rodriguez)沒有明確表示是否會支持這一法案,他表示要「等到聽證會以後再看。」不過,羅德里格斯肯定市政府修建更多受保護的自行車道(protected bike lane),並支持興建更多。根據市交通局的統計,紐約市自行車道的長度已經超過1,000哩,2016年的目標是再增加75哩,其中包括18哩受保護的自行車道。◇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