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聖經:用言語隱藏自我的方法

原文作者:Friedemann Schulz von Thun / 譯者:江雯娟

人氣 148
標籤: ,

整體而言,保全顏面的表達方式客觀、不涉及個人、疏離且抽象,甚至用有限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還有澄清式的聲調,簡單說,以一種消毒過的方式表達,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政府公報,而不是隨興的個人表達。這樣的情境較少關注人的特點,而是放在可以實現的角色期待上,這麼做可以確保安全,(起碼看起來)很順利。這模式在工作場合尤其盛行,所有個人或感覺都留在「外面」。

自我疏離和自我隱藏的溝通有整體性,但仍有一些語言症狀可以辨識出保持距離和隱藏自己的企圖。像是語言上自我隱藏的小技巧:

用「誰都會——」造句:發送者喜歡使用「誰都會——」的句型,藉此去除內容中屬於個人的部分。他不會說:「我等你等那麼久,讓我非常生氣!」而是說:「要是必須等那麼久,誰都會生氣。」

透過這種句型,實際的個人經歷會變成有普遍規律的特殊情況。「誰都會」沒有傳達屬於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類的事。

用「我們」造句:作用相同,避免使用「我」,借用「我們」可以不讓發送者招惹是非,把自己的看法和意圖轉換成全體共有的傳達出去。一位與會者在溝通訓練開始時表示:「我們對所有新事物採取開放態度,但也懷疑能帶來什麼。」晚上一家人吃完飯,媽媽說:「我們現在要上床睡覺了!」這樣表達雖然很少符合實情,但卻有好處,和她原本想說的「我現在想去睡覺了,我希望你們也去睡!」相比,她個人不會招惹是非。

提出問題:問題通常可以隱藏自己的意見,反去要求別人做自我宣稱。如此一來,問題就不算是獲得資訊的方法,而是保證處於優勢的技巧。「你為什麼買了這件洋裝?」意思可能是:「我受不了你這件新洋裝!」在許多針對事實的問題背後,經常隱藏著反對的意見。

用「它」造句:當「我」需要用無畏眼光看向內在時,常會用非人化、匿名的「它」來取代。「(它)好無聊」透過這種表面客觀的說法,發送者可以避免表達他個人的震驚,避免直言不諱。誰是這個匿名的「它」?後面也許要說的是:「叔叔的旅遊報告長篇大論,我快沒辦法聽下去了,可是我也沒勇氣打斷他的話,試圖說出我關心的事。」這例子必然會演變成和自己和與他人的爭論,雖然這樣就不會無聊了,但是會有風險,也會讓人不開心。那還不如讓它無聊吧!

使用「你的消息」:要避免說法帶著個人情緒,這技巧最為人廣泛使用。技巧如下:把自己的內在體驗轉換成對他人的說法。以下面是「你的消息」和相對應(未表達出的)「我的消息」的例子:

你的消息是個非常合用的戰略技巧,「好處」不只是不讓外人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還可以讓人陷於水深火熱。如圖四十所示,在同一個「你的消息」後面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我的狀況」。因為缺少了自我宣稱,訊息並不明確:

你的消息不只是「尖銳」,也讓發送者的心理狀況變得不明確

發送者通常自己不清楚藏在海平面下的是什麼。唯有透過治療和密集的自我探索才能揭露隱藏的自己。

這裡舉一個伴侶諮商的例子:

在一次度假中發生了以下事件:先生想做某種活動,太太卻躺在沙灘上讀她的畫報。他憤怒地罵她:「妳真的有夠懶!」

在以下會談片斷中,治療師和先生試圖找出隱藏在後面的「我的消息」:

治療師:「你太太躺在沙灘上,你心裡怎麼想?」

先生:「非常糟,她這麼被動,白白浪費美好的度假時光。度假可以做很多活動。」

治療師:「這世界如此多采多姿,她卻浪費美好時光。是你自己體認出來的嗎?」

先生:「是啊!過去我常常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四處東遊西蕩的。」

治療師:「那時候你覺得怎樣?」

先生:「像地獄一樣,那時我鄙視我自己。」

現在很清楚了,這位先生因為內心深深害怕浪費時間與生命,因而培養出積極的活動力,他太太的行為讓他記起從前經歷過的「地獄」,而且我們也明白,他對太太的鄙視在表示,他在試圖消除自己的地獄。

這位先生需要治療,好讓他說出「我的消息」。從這觀點出發可以證明,我的消息是深度的自我澄清,不只是用來描述自我反應的方式。清楚溝通必須要有自我澄清為先決條件。

摘自 《談話聖經》 商周出版社 提供

責任編輯:顏靜蓮

相關新聞
專家:談話中別低估了沉默的力量
談話聖經:讓人印象深刻的技巧
談話聖經:保全顏面的技巧
搞笑一幕 躲過大雨的馬耐心等待上火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