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慶親王謚號風波與宋平致信政治局

人氣 1009

【大紀元2016年03月08日訊】古代中國,在君王、諸侯、大臣、后妃等死後,都要依照他們的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對其進行評價,這就是「謚號」。後世通過謚號,大致就知道了他們的功過、德行的優劣。如「文、康、平、安、成、誠、武、慈、明」等就是非常好的謚號,而「厲、靈、丑」等就是惡謚。

去年有一段時間,「慶親王」很火,而圍繞歷史上的清朝慶親王奕劻死後的謚號還有一段公案。1917年,奕劻死去,終年79歲。雖然清朝已在1912年正式滅亡,但在民國政府允許下,北京紫禁城中還保留著清朝最後的小朝廷,除了末代皇帝溥儀外,還有一些遺老遺少。按照慣例,慶王府向小朝廷討要謚號,之後才能下葬。

小朝廷的內務府大臣初擬謚「哲」,按謚號解,知人曰「哲」。對此,深惡奕劻賣國、貪污的溥儀堅決不同意,並親自選了「謬、丑、幽、厲」四個惡謚。南宋殘害忠良、賣國的秦檜死後的謚號是「謬丑」,周朝的幽王、厲王都是殘暴昏庸之君。慶親王府和其他大臣紛紛表示希望可以改用其他字,但溥儀仍堅持己見。最終在親貴的勸說下,溥儀才賜謚「密」字,密者,「追悔前過」之意。地下的慶親王確實需要追悔不少罪過。

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中國人是相當重視身前名聲身後「留名」的。然而,無論皇帝或官員生前如何粉飾太平和自己,如何愚弄百姓,都會在當朝或後世撰寫的正史或野史中被還原,而謚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式。生前顯赫如秦檜、魏忠賢、奕劻,死後留下的卻是千載罵名。

事實上,不單古人重視名聲,現代人也如是。雖然當代中共高官們沒有了「謚號」之說,但死後的「蓋棺論定」與其相通。君不見每每有高官逝去,官方總會蓋上不同的大帽子,以對其一生做出評價,然而褒揚居多,惡評很少。這自然比不上古代通過謚號就可以明晰獲謚者好壞的妙法了。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官方給予某些人的褒揚,尚未經歷過歷史的考驗,說不定哪天就會有截然相反的結論。歷史上的秦檜的謚號從「忠獻」到「謬丑」就歷經50年和兩個皇帝。

慶親王的謚號風波是否會在當代重現,沒有人敢打包票,比如對惡事做絕、貪腐驚人的前中共黨魁江澤民和其心腹大管家、被隱喻為當代「慶親王」的曾慶紅,如何評價就是個大問題。

不過,近日一則消息或許給出了答案。香港《爭鳴》雜誌2016年3月號披露,力挺習近平的中共元老宋平日前致信中共政治局,要求通過決議規定:已離退休老幹部必須申報個人、配偶、子女財產、財富來源以及國籍,並向全社會公開公示,否則去世後一律不作組織評審、結論。

宋平信涵意指何人,當事人都心知肚明,而其所言的「否則去世後一律不作組織評審、結論」,對於很多希望「死」的風光的高官來說,不啻是一個重擊。然而,全面申報對於江澤民、曾慶紅等來說,同樣是噩耗,身為外國人的家族成員貪污了那麼多,該如何申報呢?此時的江、曾或許會羨慕奕劻,好歹其死後得了個「密」字,而作惡多端、收穫如潮惡評的江、曾能否避免牢獄之災、安然死去都是個未知數,更遑論死後得甚麼結論了。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陸媒異常高調觸及財產公開話題 原因解讀
夏小強:官員財產公開背後的高層博弈
中南海風暴下陸媒突高調提官員財產公示
袁斌:官員財產公示也能這麼「玩」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