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搶救漢本遺址 台民團呼籲現地保留

立委高潞‧以用表示,學者認為漢本遺址與原住民族息息相關,可牽連到台灣原住民族祖先。(徐翠玲/大紀元)

人氣: 16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6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宜蘭南澳漢本遺址南北長500公尺、東西寬200公尺,蘇花改硬是從中貫穿。文化部文資局長3月出席會議,叫不出漢本遺址正確名稱,中研院長廖俊智近日立法院備詢也表示,知道有個遺址,但說不出名字。漢本前線成員林奎妙則指出,宜蘭縣舉辦第2次文資審議,文資委員努力構想變更工程設計,保留更多遺址,文化局長竟說,「我們不要擋路」。荒謬的是文化主管機關應以文化為責任,不只主動放棄,還要遺址讓路。

立委高潞‧以用、宜蘭縣議員薛呈懿、漢本前線23日行政院前召開記者會,呼籲漢本遺址現地保留,同時遞交陳情書。林奎妙說,漢本遺址目前跟蘇花改工程同時進行,為了讓工程墩柱落柱,把當中很重要的史前文物挖出來,對考古來說搶救是非常不得已的行為,希望不要再挖。台灣開發至上,所有遺址都必須讓路給工程進行,對文化是很大傷害。

漢本遺址已裁定為宜蘭縣定遺址,宜蘭縣議員薛呈懿說,3月6日召開第2次審議委員會,文資委員不斷從文化遺址角度思考,設法搶救、保存漢本遺址。但文化局卻不提停工、變更設計、遷移設施等方案,只裁定縣定遺址就沒下文,明顯為工程考量而做。地方對文化遺址的保有是這種態度,中央面對工程與文化的矛盾衝突,敢不敢為文化發聲?是否也應檢討搶救遺址程序是否出了問題?

經濟絆腳石? 考古遺址只能退讓

「漢本遺址代表台北無數個考古遺址面對的問題」。台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江芝華指出,所有考古遺址遇到工程,考古遺址只能退讓,考古家得進到遺址現塲做搶救,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一定工作量。考古是非常細緻的工作,需要花時間、心力慢慢發掘,但細緻與慢工恰與搶救發掘、工程時間掌控大相矛盾。

考古家帶著未知的心情進到遺址,地底下祖先留下的現象與寶藏,考古家其實不知道。台灣考古家在現塲內心一直奮戰,一方面告訴自己必須幫助公共工程進行,讓活著的人有更好的生活,但也知道每次搶快,可能就遺失什麼。

江芝華說,最近常聽到遺址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這是很奇怪的想法。考古遺址在世界各地是重要的教育、觀光資源,可以成為永續發展的產業。漢本遺址在台灣考古上非常完整、精采,如果現地保留,不只與祖先、與這塊土地緊密連結,也能為下一代子孫帶來更大財富,值得深思。

日據時代已知遺址 蘇花改挖掘

漢本出土文物數以萬計,包括骨(動物骨頭)柄鐵刀、5公分寬骨雕,雕著9個人像與原住民雕刻祖先習俗類似,還有4件青銅人面刀柄頗值得重視。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所博士生劉俊昱指出,漢本人在2000年前就知道用鐵但沒有鑄鐵能力,1600年前擁有煉鐵技術,從遺留的煉鐵爐、鐵渣可證實。

漢本遺址位在蘇花改南澳到和平段施工區,劉俊昱說,早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就已踏勘得知此地有遺址,也留下紀錄,後由蘇花改考古隨行監看人員發現。中研院採自然層位法挖掘漢本遺址,是史前大聚落,文物堆積很深至少有2層。

漢本遺址與出土家屋的擋土牆痕跡,顯示該地至少經過2次以上土石流。劉俊昱表示,漢本人在小土石流發生後,會沿著土石流方向做水溝、導水系統,繼續蓋房子居住。亦有跡象顯示大土流淹蓋一切後,漢本人還是會回到原地居住。

立委高潞‧以用說,台灣史觀是1公分1公分往下挖出來的,如果要建立台灣史觀就必須重視人類過去活動所存留的遺址與遺跡。漢本遺址代表從石器時代轉變成金屬時代關鍵時刻,如果沒有漢本遺址做解讀與詮釋,不知過去2000年時間點怎麼轉變。

漢本遺址是目前所有挖掘遺址保留最完整的地區。高潞‧以用表示,學者認為漢本遺址與原住民族息息相關,可牽連到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漢本遺址所挖出的琉璃珠、陶壺、人像雕刻、石器、玉器都可以連結到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與生活習慣,裡面還挖到疊葬(複體葬)區域。

責任編輯:芸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