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繪本必解育兒千愁

與心靈共鳴的圖畫書──繪本(十)

作者:劉如
根據自己孩子的喜好,選擇孩子自己非常感興趣的內容和圖畫,孩子從中能獲得快樂,就會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學力提高、惡行防止、加深親子關係、人與人愛的橋樑,等等,由於這數不清的兒童繪本的教育作用,日本小學校都普遍導入給學生讀繪本的時間,使之成為一種學校教育的共識,然而,當我們這些熱心的父母,帶著強烈地為了教育孩子的目的,被必須完成給孩子讀繪本的使命感催促著,強而為之時,卻發現不遂人願,孩子根本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乖乖地靜靜地坐着聽你念書。經歷了無數的失敗後,這才幡然醒悟,原來成功與失敗,就在一念之間……

──一位日本媽媽的肺腑之言

失敗觀念之一:讀繪本當成國語學習

(接前文)說到這位媽媽讀繪本的具體做法,這位媽媽說,她首先要提醒大家一個很難意識到的,又往往極易犯的一個錯誤觀念:把它當成學習。因此大人只要一給孩子讀繪本,往往不自覺地就與國語學習等同起來,逐字逐句地念,還要求孩子好好聽,認真聽,要求記住內容,核實孩子是否聽了,等等等等。抱著這樣的目的讀繪本,必會犯下急功近利的錯誤,很容易忽視作為教育對象的孩子與大人不同的特點,方法不對,必然導致失敗。

她尤其強調:大人與孩子是不同的,大人讀書會抱著自覺地要學到什麼東西的目的,而且對書本身已經非常熟悉。可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沒有任何目的,只是玩兒罷了,只會關心自己能理解和感興趣的東西,只要是感興趣的,一定會表現出極大地關注,甚至持續的時間很長,有的孩子甚至對自己喜歡的某個玩具,可以玩一整天而不離手,甚至在一段不短的時期,都不會放棄。這些情景,對與養育過孩子的父母來說,都不陌生。很多人都說孩子的集中力不長,那只是對於他們不十分感興趣或者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能力的事物而言,否則,孩子對事物的專注程度是十分驚人的。

只要懂得這個特點,在讀繪本中放下讓孩子學習的觀念,避免強行灌輸,首先選擇孩子自己非常感興趣的內容和圖畫,就會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她的孩子,都是男孩,她就曾選擇男孩喜歡的冒險的故事。如果是女孩,很多孩子喜歡讀照顧嬰兒或者小公主之類的童話。

這些都是很好的啟發,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喜好,選擇相應的繪本,第一步就是讓孩子熟悉繪本,接觸繪本,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繪本跟其它玩具一樣非常有趣的印象。所以不妨認為繪本等於孩子的玩具之一。

請耐心等待不可急於求成

還有一點需要父母意識到的,就是,對於剛剛接觸繪本的孩子,要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即使是面對感興趣的繪本。

對大人來說,許多事物,早已熟悉,但是卻忘記了剛剛接觸和碰到某件事時的心態。很多理所當然的觀念,比如讀書要把字連成句,把句子連成段,一頁一頁地讀下去,就會看到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或者明白到底說了一件什麼事情‘什麼道理,這些都是通過長期的由淺入深的學習和訓練,最終明白的道理,我們都是經歷了很多年才最後明白的。

可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全然陌生的,完全不懂的。如果一開始就要求孩子乖乖地聽,只要是好的,主題很好、語言很優美的,就必須靜靜地一字一句地認真聽,明白說了些什麼,同時增加文學素養,執著於要從繪本中讓孩子一下明白很多,都是不現實的做法。很多東西,要抱著不可能一下全部接受的心態來試驗性地給孩子一個寬容的讀書環境,在耐心地等待中就會看到孩子一點一點地在進步。

一本繪本,有的孩子從三歲讀到小學三年級,不同的年齡,關注的地方都會變化,從簡單的對圖的關注,或對某一句話的關注,到對文字的關注,直到自己完全讀下來,不需要媽媽給他讀,甚至經歷好幾年的時期。這些都是需要父母首先明白孩子的特點,要抱著耐心和寬容的心態默默等待孩子的成長。切忌急於求成,導致孩子因無法理解或者不感興趣非常乏味而不聽、不看、不讀,最後厭惡讀書。

父親強行灌輸的惡果

在日本,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高職高身份、高學歷的家庭。父親的身份地位比較高,非常重視對兒子的教育,到兒子上小學時,他突然關心兒子將來的人生,非要自己親自教育,於是讓媽媽放手,不必再跟兩個妹妹一起聽媽媽讀繪本,認為那太膚淺,對必須出人頭地的兒子不合適。讓孩子媽媽以後只管兩個女兒的教育即可。

於是兒子開始不停地被要求只允許讀父親買回家的書,每天規定的讀書任務必須完成,父親下班回家後要檢查讀完沒有,是否讀懂主題,十歲後,甚至每天必寫讀後感,從此兒子失去了笑臉和自由玩耍的時間,被剝奪了孩子天賦自由想像的空間和樂趣,雖然父親很愛他,花了很多錢買了許多書籍,最後導致對讀書極端厭惡的後果。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兩個妹妹,不受父親重視,依舊跟著母親自由地聽讀繪本,等到了上學年齡,也還是不停地繼續這個樂趣,沒想到等到了三年級以後,兩個妹妹漸漸不滿足於母親給讀書了,開始對哥哥的書感興趣,自發地一本接一本地把原本買給哥哥的比較有深度的書,文字數量大的書全都給讀了個遍,甚至讀破為止。而孩子的母親,並沒有強迫過孩子非要如何,她唯一所做的,就是給孩子不停地讀書,只要孩子從中能獲得快樂,而不求非要急於達到什麼結果,孩子卻水到渠成般地懂得了讀書的樂趣,變成了愛讀書、覺得讀書是人生幸福的孩子。

兩相對照,強行灌輸,急於求成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其實,自由地讀,不求結果,也不管孩子聽沒聽懂整個故事,也不需要完全按照文字去讀,甚至跑題都可以。為什麼呢?下一期我們繼續分析。◇

(點閱【與心靈共鳴的圖畫書──繪本】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以寬容待人處世,在我們的生命中就會多一份溫暖、多一份陽光、多一份希望。這一切並非虛妄,它在紛繁的世界上靜靜綻放......
  • 禮貌是德育的一部分,教小孩子禮儀、禮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孩子出生以後就是一張白紙,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變好或變壞。
  • 紙本書是一種藝術,而電子書只是快速消化品,是片段式的,缺乏藝術感。我讓夏天讀書的最大原因,就是書籍有情感,可以翻閱,可以觸摸得到,這正是我想要給她的感覺。對孩子來說,培養她對書的感覺非常重要。
  • 在孩子身上,我們寄託著種種夢想,希望他們長大後能快樂、成功、自給自足,希望他們胸懷大志,有一份好的事業,並且保持真誠——而其中最重要的或許還是: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善良。
  • 其實很多時候不必多言,亦可維繫一段感情。單薄小禮蘊藏的濃濃情意,在平淡不過的生活裡漾起驚喜的漣漪。這份心靈的依託物連同油然而生的感動,像溫煦的朝陽,暖暖地,把心房都照亮了。
  • 培養和善、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 開始寫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少了完整的真相,我的生命就失去了力量,也 失去了意義。在我母親的幫助下,過去在北韓和中國的記憶像一幕幕遺忘已久的噩夢場景,重回我的腦海。有些場景清晰得嚇人,有些卻模糊不清,或像一副亂七八糟、散落一地的紙牌。寫作過程對我來說就是回憶的過程,也是設法釐清這些回憶、賦予它們意義的過程。
  • 「蘇格拉底之死」,在西方的哲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事件。根據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被古希臘雅典的公眾宣判喝毒藥處死之後,不但沒有趁機出亡,反而坦然就義。而且在喝毒藥之前,向他的門徒們闡釋他為什麼要選擇從容就義。他的論點,對西方的生命哲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大衛的這一幅畫,就是在描繪這重要的一刻。
  • 原來孩子真的都是天才,學校的成績並不能代表所有,也不是孩子全部的真相。只要她敢於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清晰的說出想法背後的理由,隨著大人給出的肯定和理解,敢於表達的自信就會成為孩子一生成長和學習的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會懂得如何寫文章。關鍵是,父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耐心傾聽的環境。
  • 在1930年代,有一個藝術風潮被稱為裝飾風藝術 。在紐約有幾座這個風格的代表作,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克萊斯勒大廈和帝國大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