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讓剪黏工藝走出寺廟 林秉賢舉辦個展

熱愛傳統工藝的林秉賢(中),特別贈送親手製作的「北港工藝坊」招牌給北港工藝坊。 (廖素貞/大紀元)

人氣: 8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1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北港工藝坊即日起到12月30日止,舉辦來自嘉義的「林秉賢剪黏特展」,展出林秉賢多件手工細膩、造型傳神、形態逼真的精心作品。現場還展示剪黏的製作過程,讓民眾在觀賞之餘,更了解這項百年技藝的迷人之處,也喚醒人們對剪黏藝術的重視。

師承剪黏大師王保原、呂興貴及麻豆陳三火老師的林秉賢,有感於傳統剪黏技藝逐漸凋零,他跳脫以往剪黏只用於寺廟建築裝飾的框架,將傳統工法融合於現代藝術創作中,希望透過剪黏藝術創作,讓這項獨特的廟宇藝術走出寺廟,成為一項能收藏、欣賞的藝術品。

熱愛傳統工藝的林秉賢。 (廖素貞/大紀元)

林秉賢說:剪黏工藝融合雕塑、彩繪、剪黏鑲嵌及媒材運用、是相當豐富的文化藝術、是台灣宮廟建築裝飾的重要一環,剪黏的題材多為教忠教孝的歷史與神話故事及富有吉祥寓意的神獸與花鳥圖騰,一齣齣精彩絕倫的好戲就在廟頂上上演著。希望透過展覽推廣與教學的方式,讓大家能直接接觸剪黏,進而產生興趣,別讓這項古老的藝術變得遙不可及!

廟宇壁堵裝飾作品。(廖素貞/大紀元)

1981年生的林秉賢,學的是工業設計,早期從事嬰童及醫療用品設計達8~9年,現從事CNC產品研發設計,熱愛傳統工藝的他,在接觸剪粘工藝之前,業餘時間曾向多位名師學習彩繪技巧、漆線雕、紙塑脫胎獅頭、交趾捏塑等技藝!直到6年前學了剪黏之後,就愛上剪黏工藝,林秉賢說:喜歡傳統工藝的人,只要接觸剪黏,就會對它深深著迷!

林秉賢說,因自己起步比別人晚,所以更要努力趕上,平日上班、週末習藝,幾乎1年365天全年無休,利用零星的時間來創作,因此奠定了傳統工藝的基礎,並培養出了高度的興趣!

這次展出的作品「太子」,手工細膩、造型傳神,尤其那飄逸的雲帶!林秉賢說,最難做的就是雲帶,先以白鐵絲為骨架,再黏上一層層的棉仔灰,還要展現雲帶飄逸的感覺!這是最需要技巧的地方!

手工細膩、造型傳神的作品「太子」。(廖素貞/大紀元)
用啤酒瓶製作的 「啤酒蝦」。(廖素貞/大紀元)
作品金魚。(廖素貞/大紀元)

還有「啤酒蝦」,形態逼真,一節一節的蝦殼,還有蝦腳、蝦頭的觸鬚,十分逼真,很難想像他是利用啤酒瓶剪黏出來的!

另外還有廟宇壁堵裝飾作品,其中以武將盔甲裝飾的「甲毛」、「摃槌」最令人驚嘆!林秉賢說:甲毛就是把玻璃或碗片剪成彎月狀,而摃槌,就是把玻璃剪成比火柴棒還要細緻,樣如摃槌的薄片,然後一片片的黏在武將的盔甲上,剛開始半小時才能剪二片,現在可以剪四片,相當費時耗眼!

武將盔甲上的「甲毛」、「摃槌」),綠色的是甲毛,白色的是摃槌。 (廖素貞/大紀元)

參展現場還展示剪黏的製作過程及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原來要完成一件作品,從剪棉花、槌棉仔灰、打粗胚、黏玻璃碗片、堆尪仔頭、彩繪上色等共要12道步驟。而以「槌棉仔灰」最耗時,就是把棉花剪細再和篩過的白石灰混合,然後在石臼裏槌三個小時,直到像麻糬一樣有黏性!

參展現場也展示剪黏的製作過程使用材料及工具。 (廖素貞/大紀元)

林秉賢說,製作尪仔時,在完成泥塑粗胚後,要黏上一層「棉仔灰」,才能黏上瓷片或玻璃片,這樣做出來的作品不易破裂!

承襲南北兩派技法於一身的林秉賢,目前於鳳山社大教授剪黏技藝,在教學上他融合各派系的優點,指導學員用最合適的技法入門。他說:學剪黏,首先要從剪花瓣學起,這是訓練剪的基本功,花瓣剪的好,其它就能得心應手!◇

責任編輯:尚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