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與「意外」相對

作者:方靜

與「意外」相對,想要妥善的承擔和化解,就必須學習如何接受、處置和放下。(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56
【字號】    
   標籤: tags: , ,

有人說:我們永遠不知道,意外與明天哪一個會先來?沒想到,就在日前的一個大清早,我就有了答案……

天未亮,懶得開燈,我習慣性的摸黑下樓。誰知,說時遲那時快,一腳踩空,人已摔倒在樓梯間。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待疼痛感襲來,才如夢初醒、恍然大悟!所幸,僅傷及皮肉、未殃及骨頭;不過,日常作息、例行活動還是受到影響。

然而,「意外」,有驚喜、也有驚嚇,只不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往往驚嚇的部分更刻骨銘心、發人深省。這一回,直接與「意外」相對,有一些體悟、有一點收穫,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沒有偶然的事,「意外」也是如此,總會有一些道理在其中……

習以為常的輕率、自以為是的傲慢,正好讓「意外」見縫針、有機可乘,在其間搗亂!由此可見,「莫非定律」(Murphy’s Law)並不只是理論,而是真實的存在: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夠假設它不會發生。是故,平時秉持慎重與謙卑的態度做事,那麼,當「意外」降臨時,方能減少遺憾!

還有,就是要避免極端、絕對化的思維模式,跳脫陷入「非如此不可」的泥沼、無法自拔。此路不通,轉個彎、拐個道,甚至別出心裁、另闢蹊徑,或許又是一番新天地。擁有彈性,才有餘裕處理突如其來的「意外」。無論是天災或人禍,如果藉此暫停、甚至去做調整,那麼,「意外」,其實是一位老師!

人生無法避免意外,而它們總在不經意間、悄然掩至,讓人猝不及防、驚慌失措。所以,與「意外」相對,想要妥善的承擔和化解,就必須學習如何接受、處置和放下。而這是一段艱辛的歷程,得具備充分的勇氣與智慧,才足以過關。@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常言道:「拿得起,放得下。」 拿得起是能力,是擔當;放得下是智慧,是灑脫。該承擔的責任需承擔,該放下的執著應放下。
  • 有德行的人會努力實踐勤儉節約,它是一種美好的品行,自古就為聖賢所尊崇;奢侈揮霍無度,會招致德損家敗。正所謂「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看著虹吸壺裡的水滾了,從冒泡的圓肚玻璃壺裡望過去,他用緩慢的語氣說:「我們都打拚了一輩子,也該休息了。」「是該休息了。」阿飛點著頭。他繼續說:「我已經找好了寺院,我們去山上靜一靜,一起去禪修。」
  • 在天朝統治者看來,通商只是朝貢制度的附屬功能,即使帶來若干稅收也不值得計較。朝貢的主要功能,是維持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和有中國特色的天朝體制。因此,朝貢貿易中的貿易就變成一種特權——皇帝特別恩賜的權利,而皇帝也隨時可以因洋人的任何過失而取消這種特權,就像今天我們不時還會看見的一樣。
  • 你是否會陷入這樣的狀態?在公司,主管分配給你一個有難度的工作;或者你自認文筆不錯,想參加一個小說徵稿。但當任務開始的那一刻,壓力也隨之而來,你很想取得一個好結果,又怕萬一得不到,所以你經常緊繃著神經,如履薄冰,卯足全力,想要確保事情朝你希望的方向進展。
  • 《三字經》有一句名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今日,這句話依然適用,而且更重要。因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現代化的思潮下,愈來愈不重視言傳身教、做人處世的道理。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第一老師,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人生觀與生活習慣等於給孩子的一生打下好的基礎。
  • shutterstock,young man
    或許因為我從小就被教導不應該在人前討論薪水或回報,讓我有點猶豫,但老闆鼓勵我:「我並不是要說哪個區域比重較大才正確,加薪或升職當然也很重要。你們就誠實地憑直覺畫看看吧!對了,高橋先生日後才會開始工作,所以就請你試著根據打工或實習的經驗,以及對今後的想像來畫。」
  • 父親說,一過立春,十香菜便經常出現在老家的餐桌上,除夕的年夜飯更非得有一大盤不可,因為十香菜有「十全十美」的寓意。
  • 蓮花
    一位48歲的機械師,母親有糖尿病,他在37歲時得到遺傳,檢驗出糖尿病,服西藥10多年,體重由82公斤減至64公斤,身體狀況一直下降,晚上失眠,視力減退,工作容易疲勞,老母親看了心疼,叫他轉中醫治療。
  • 偶爾我們追逐得太認真,會忘了被磨掉的稜角在哪裡遺失,有沒有都被撿到、有沒有傷害到他人。我們太仔細吸收那些美好的事物、包括美好的想像,卻不一定有餘裕將它們在自己這裡好好地梳理與排列,不一定在最後就能清明地看見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評論